第10章 风林农场
网络小说网www.sw.kifor.cn,最快更新《带着任务去三国》最新章节!
自蔡邕从房间里走后,向智便一直呆在黄旭身边。
哪怕后来梁雄辉过来恰谈,他也没有离开,隐隐有随时防卫的意思。
黄旭看得出,他是将向家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了。
也真心拿自己当成了最好的兄弟。
黄旭注意到他有些落寞地站在一边,一声不响的,便问道:
“向兄,为何不高兴呢?是不是不放心我?怕我以后事情做不好?”
向智摇了摇头。
“那是担心你向家的未来?放心吧,只要是真心来连道,向家会过上好日子的。”
向智还是摇了摇头。
这下黄旭猜不出了。
只好问道:“到底有什么难处,说出来吧,一起想想办法,看我能不能帮你解决?”
向智听了这话,眼前一亮,觉得黄旭来解决也不错,于是恳求道:
“厚德,我都满十八了,还没取字呢,要不,你帮我取一个?”
黄旭哑然失笑。
感情蔡邕帮自己取字时,没问他,也没帮他取,所以才有些落寞啊。
是有些厚此薄彼。
黄旭想了想,觉得他名里有智,学的又是武,而自己呢,希望他以后守规矩,不要胡来。
黄旭道:
“你光学武不行的,还得学文,要不辜负了那个‘智’字,同时呢,我希望你做个有担当,讲规矩的人,做事不能胡来。因此,我给你取字‘程斌’吧”。
“程是讲规矩之意。斌是文武都修之意。”
向智一听,喜不自禁地接受了。
黄旭却有些郁闷。
向程斌,这名字好啊,比黄厚德要好听多了。
…
“程斌,以后一段时间,我要与梁家交换土地,得到衙门办地籍,还得教会他们怎样做豆腐,事情很多啊。要不你先回向家那里,安排你向家的人来连道?”
向智摇了摇头,道:“那不急,在这关键时候,我不能离开你啊。交接时会有些危险的,我得时刻保护你。”
黄旭一听,觉得有道理。
他相信梁家不会耍赖皮,但出了县城,到了地方后,各种不安的风险仍然存在,于是便答应了。
…
次日,黄旭便与梁雄辉一起去了风林湾,定好了地方,再拿着地籍一起去衙门办理转移手续。
这时,黄旭才发现,原来,连道的县令就是梁家人,是梁雄辉的二叔。
不过,不是上面任命的,而是地方推荐的。
以梁家的势力,自然问题不大。
黄旭想了下,知道这时正是朝局动荡之际,谁还有心思来管连道这个地方啊。
心里暗叹,感情这连道就是他梁家作主啊。
…
梁家当然不敢有耍赖,原因有三。
一是士族的脸面还在。
二是蔡邕还没走。
三是万一黄旭跑去投奔个大人物,那梁家也就完了。
作为智者,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这种有灭家之祸的事情还是尽量不去做的。
…
交接手续办得很顺利。
接下来,就是黄旭专心教梁家学做豆腐了。
刘安发明的是石膏豆腐,黄旭便从卤水豆腐开始教起。
将各种不同豆腐的制作方法一一传授。
在来这世界之前,黄旭就专门进行了各种豆腐制作的培训,因此得心应手,也没什么难度。
…
这些天以来,向智也自告奋勇担当了管家之职,帮助黄旭打理了一些杂务工作。
他购买了一些必要的工具,还按黄旭要求,在铁匠铺按手榴弹的样子打造了几十个铸铁弹体。
黄旭想,现在也不急着弄出来。
到时,只需再买点木碳和做些引信拉环,就可以制作完整的手榴弹了。
其余空闲时间里,黄旭一有空就天天和蔡邕父女,梁二小姐交流琴艺和书法。
蔡邕父女因要学习和弦弹法和瘦金体的写法,也没有离去之意。
日子就这样,过得挺充实的。
…
这天,一头短发,身着麻衣裤的黄旭与谭叔一起来到了风林湾。
他交给谭叔一张设计图纸,道:
“谭叔,我设计了这里的建设图纸,梁家应有自己的匠师队吧?能不能帮个忙,安排人来风林湾建房?”
谭叔接过,看了看图纸,问道:
“当然有,不过,你黄家是不是还有很多人要来?”
黄旭摇了摇头。
“我还以为你是零陵泉陵黄氏出来的呢,难道不是?”
黄旭还是摇了摇头,心想,我这原主都姓东方呢,与姓黄的没任何关系。
又一想,这泉陵黄氏还真出了个人物,那就是黄盖。
要不要混进去捞个身份?
再一想,觉得不行,也没必要。
有家族帮忙当然好,但受家族牵扯也很麻烦。
…
“那建这么多房子做什么?那些种田的佃户都有自己的房子。如果没房,那也是他们自己建,自己在田地边打个棚子就可以住了。”
“谭叔,我将所对换到的地整体规划了一下。这些房子就建在涟水边的驿道旁,所有人都聚居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做事。而那些需要开发的田地,我会专门修路到每块田地,这样一来,不管运肥料还是种地收割,都可以用车子来运载货物。”
“啊?”谭叔惊了一跳,痛心疾首道:
“那这涟水边又大又平的上等田都用来建房子?这可是有几百亩田啊。还有,从驿道修那么多的直道进去,不会把里面好的田地破坏了?你这是败家啊。”
“谭叔,长痛不如短痛。我将所有房子建在驿道边,是为了运送货物方便,省时省力。还有,在最外面一排,我会建一些店铺,也方便别人坐船来此采购货物”。
“至于房子后面的田地,我会确保每块地都能利用。因为有直道进入每块地方,到时就可以采用小货车运输,这也是可以省时省力的。”
“谭叔,我要办的是农场,是集体生产,而不是和梁家一样,任由那些佃农乱来。”
谭叔有些明白了,继续问道:
“什么是农场?什么是集体生产?是不是和大庄园一样?”
黄旭解释道:
“和庄园有点不同,最大的区别是统一行动,规模化生产,还要能自成体系。所有人一起吃饭,一起休息,一起劳作。”
他指了指图纸的一角,道:
“你看,这里不是有个大食堂?那就是所有人在那里吃饭的地方。”
又指了指另一个地方,道:
“那个叫厕所,就是所有人在那里如厕的地方,当然,男女是分开的。”
“哦,再帮我做块大牌子,到时请蔡先生写块匾,上面就写:‘风林农场’四个字吧。他的飞白体很适合写匾的。”
谭叔又指了指设计图上那几间大房子,道:
“这里建那么多大房子,是用来做什么的?”
“那是用来给孩子们上课用的,是学校。我要让农场里的每个人都能识字,还能学到生产技术。”
“啊?”
黄旭这句擂人的话,又一次将谭叔惊住了。
他心想,如果真的这么好,他都想来了。
“谭叔,你帮我划算一下,建这些房子大约需要多少钱?”
黄旭问道,因向智的关系,他对谭叔也还放心。
谭叔想了想,道:
“连材料,人工,再加上各种吃食花销,至少要3000两白银,还不能做得太好,勉强够用吧。”
黄旭点了点头,道:“先期是不要太好,能用就行。其实,那些木材可以省一些的,我到时叫人去山上砍树,有些地方用湿树也是可以的。现在用钱紧张,能省的都省点。”
听黄旭这样一说,谭叔才觉得他回到了正常。
这才是真正做事的态度嘛。
“厚德,那你想种些什么呢?”
谭叔问道。
黄旭想了想,道:
“谭叔,看了这里的土地后,这段日子我也在思考这问题。首先,我想在一些上等水田那里种一些水稻,希望能提高一下水稻的产量。那些没什么水源的下等田和土包包山上,我准备种鸡齐根。其次,我想在靠近东温井和西温井的地方,上游处会种蔬菜,特别是大面积种蘑菇。下游能灌溉到的地方,会进行水产养殖,包括养鱼,养虾,泥鳅之类等。而远一点的靠近山林的地方会养些兔子、猪、牛、羊和鸡鸭之类的。”
“那再下游那片地呢?那里可还有近五千多亩呢。”
“哦,那里我会办一些加工作坊,也叫做工厂,生产一些能赚钱的东西。”
“这么多事要做,那你要招多少人?”
黄旭想了想,道:
“今年只有几个月了,钱粮不多,就招个几百人吧。到明年,我会招个几千人的,后年就可能上万人了。”
谭叔心想,这黄厚德真是雄心壮志啊。
整个连道都只两万多人,他这里就要上万人?
不管搞不搞得成,他现在的计划与那万两白银可不是假的。
如果再算上这五万亩地,他是真有底气啊。
我怕什么呢?
就算实在没钱了,叫他去弹个琴,多写几幅字画也能卖钱啊。
“厚德,你别叫我谭叔了。我叫谭建,字叔顺,你叫我叔顺就可以了。如果需要人,我去谭家帮你叫,上千人都没问题。”
“哦,好的,谭叔,那就拜托你了。”
“没事,以后你要是忙不过来,我就过来帮你。”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自蔡邕从房间里走后,向智便一直呆在黄旭身边。
哪怕后来梁雄辉过来恰谈,他也没有离开,隐隐有随时防卫的意思。
黄旭看得出,他是将向家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了。
也真心拿自己当成了最好的兄弟。
黄旭注意到他有些落寞地站在一边,一声不响的,便问道:
“向兄,为何不高兴呢?是不是不放心我?怕我以后事情做不好?”
向智摇了摇头。
“那是担心你向家的未来?放心吧,只要是真心来连道,向家会过上好日子的。”
向智还是摇了摇头。
这下黄旭猜不出了。
只好问道:“到底有什么难处,说出来吧,一起想想办法,看我能不能帮你解决?”
向智听了这话,眼前一亮,觉得黄旭来解决也不错,于是恳求道:
“厚德,我都满十八了,还没取字呢,要不,你帮我取一个?”
黄旭哑然失笑。
感情蔡邕帮自己取字时,没问他,也没帮他取,所以才有些落寞啊。
是有些厚此薄彼。
黄旭想了想,觉得他名里有智,学的又是武,而自己呢,希望他以后守规矩,不要胡来。
黄旭道:
“你光学武不行的,还得学文,要不辜负了那个‘智’字,同时呢,我希望你做个有担当,讲规矩的人,做事不能胡来。因此,我给你取字‘程斌’吧”。
“程是讲规矩之意。斌是文武都修之意。”
向智一听,喜不自禁地接受了。
黄旭却有些郁闷。
向程斌,这名字好啊,比黄厚德要好听多了。
…
“程斌,以后一段时间,我要与梁家交换土地,得到衙门办地籍,还得教会他们怎样做豆腐,事情很多啊。要不你先回向家那里,安排你向家的人来连道?”
向智摇了摇头,道:“那不急,在这关键时候,我不能离开你啊。交接时会有些危险的,我得时刻保护你。”
黄旭一听,觉得有道理。
他相信梁家不会耍赖皮,但出了县城,到了地方后,各种不安的风险仍然存在,于是便答应了。
…
次日,黄旭便与梁雄辉一起去了风林湾,定好了地方,再拿着地籍一起去衙门办理转移手续。
这时,黄旭才发现,原来,连道的县令就是梁家人,是梁雄辉的二叔。
不过,不是上面任命的,而是地方推荐的。
以梁家的势力,自然问题不大。
黄旭想了下,知道这时正是朝局动荡之际,谁还有心思来管连道这个地方啊。
心里暗叹,感情这连道就是他梁家作主啊。
…
梁家当然不敢有耍赖,原因有三。
一是士族的脸面还在。
二是蔡邕还没走。
三是万一黄旭跑去投奔个大人物,那梁家也就完了。
作为智者,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这种有灭家之祸的事情还是尽量不去做的。
…
交接手续办得很顺利。
接下来,就是黄旭专心教梁家学做豆腐了。
刘安发明的是石膏豆腐,黄旭便从卤水豆腐开始教起。
将各种不同豆腐的制作方法一一传授。
在来这世界之前,黄旭就专门进行了各种豆腐制作的培训,因此得心应手,也没什么难度。
…
这些天以来,向智也自告奋勇担当了管家之职,帮助黄旭打理了一些杂务工作。
他购买了一些必要的工具,还按黄旭要求,在铁匠铺按手榴弹的样子打造了几十个铸铁弹体。
黄旭想,现在也不急着弄出来。
到时,只需再买点木碳和做些引信拉环,就可以制作完整的手榴弹了。
其余空闲时间里,黄旭一有空就天天和蔡邕父女,梁二小姐交流琴艺和书法。
蔡邕父女因要学习和弦弹法和瘦金体的写法,也没有离去之意。
日子就这样,过得挺充实的。
…
这天,一头短发,身着麻衣裤的黄旭与谭叔一起来到了风林湾。
他交给谭叔一张设计图纸,道:
“谭叔,我设计了这里的建设图纸,梁家应有自己的匠师队吧?能不能帮个忙,安排人来风林湾建房?”
谭叔接过,看了看图纸,问道:
“当然有,不过,你黄家是不是还有很多人要来?”
黄旭摇了摇头。
“我还以为你是零陵泉陵黄氏出来的呢,难道不是?”
黄旭还是摇了摇头,心想,我这原主都姓东方呢,与姓黄的没任何关系。
又一想,这泉陵黄氏还真出了个人物,那就是黄盖。
要不要混进去捞个身份?
再一想,觉得不行,也没必要。
有家族帮忙当然好,但受家族牵扯也很麻烦。
…
“那建这么多房子做什么?那些种田的佃户都有自己的房子。如果没房,那也是他们自己建,自己在田地边打个棚子就可以住了。”
“谭叔,我将所对换到的地整体规划了一下。这些房子就建在涟水边的驿道旁,所有人都聚居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做事。而那些需要开发的田地,我会专门修路到每块田地,这样一来,不管运肥料还是种地收割,都可以用车子来运载货物。”
“啊?”谭叔惊了一跳,痛心疾首道:
“那这涟水边又大又平的上等田都用来建房子?这可是有几百亩田啊。还有,从驿道修那么多的直道进去,不会把里面好的田地破坏了?你这是败家啊。”
“谭叔,长痛不如短痛。我将所有房子建在驿道边,是为了运送货物方便,省时省力。还有,在最外面一排,我会建一些店铺,也方便别人坐船来此采购货物”。
“至于房子后面的田地,我会确保每块地都能利用。因为有直道进入每块地方,到时就可以采用小货车运输,这也是可以省时省力的。”
“谭叔,我要办的是农场,是集体生产,而不是和梁家一样,任由那些佃农乱来。”
谭叔有些明白了,继续问道:
“什么是农场?什么是集体生产?是不是和大庄园一样?”
黄旭解释道:
“和庄园有点不同,最大的区别是统一行动,规模化生产,还要能自成体系。所有人一起吃饭,一起休息,一起劳作。”
他指了指图纸的一角,道:
“你看,这里不是有个大食堂?那就是所有人在那里吃饭的地方。”
又指了指另一个地方,道:
“那个叫厕所,就是所有人在那里如厕的地方,当然,男女是分开的。”
“哦,再帮我做块大牌子,到时请蔡先生写块匾,上面就写:‘风林农场’四个字吧。他的飞白体很适合写匾的。”
谭叔又指了指设计图上那几间大房子,道:
“这里建那么多大房子,是用来做什么的?”
“那是用来给孩子们上课用的,是学校。我要让农场里的每个人都能识字,还能学到生产技术。”
“啊?”
黄旭这句擂人的话,又一次将谭叔惊住了。
他心想,如果真的这么好,他都想来了。
“谭叔,你帮我划算一下,建这些房子大约需要多少钱?”
黄旭问道,因向智的关系,他对谭叔也还放心。
谭叔想了想,道:
“连材料,人工,再加上各种吃食花销,至少要3000两白银,还不能做得太好,勉强够用吧。”
黄旭点了点头,道:“先期是不要太好,能用就行。其实,那些木材可以省一些的,我到时叫人去山上砍树,有些地方用湿树也是可以的。现在用钱紧张,能省的都省点。”
听黄旭这样一说,谭叔才觉得他回到了正常。
这才是真正做事的态度嘛。
“厚德,那你想种些什么呢?”
谭叔问道。
黄旭想了想,道:
“谭叔,看了这里的土地后,这段日子我也在思考这问题。首先,我想在一些上等水田那里种一些水稻,希望能提高一下水稻的产量。那些没什么水源的下等田和土包包山上,我准备种鸡齐根。其次,我想在靠近东温井和西温井的地方,上游处会种蔬菜,特别是大面积种蘑菇。下游能灌溉到的地方,会进行水产养殖,包括养鱼,养虾,泥鳅之类等。而远一点的靠近山林的地方会养些兔子、猪、牛、羊和鸡鸭之类的。”
“那再下游那片地呢?那里可还有近五千多亩呢。”
“哦,那里我会办一些加工作坊,也叫做工厂,生产一些能赚钱的东西。”
“这么多事要做,那你要招多少人?”
黄旭想了想,道:
“今年只有几个月了,钱粮不多,就招个几百人吧。到明年,我会招个几千人的,后年就可能上万人了。”
谭叔心想,这黄厚德真是雄心壮志啊。
整个连道都只两万多人,他这里就要上万人?
不管搞不搞得成,他现在的计划与那万两白银可不是假的。
如果再算上这五万亩地,他是真有底气啊。
我怕什么呢?
就算实在没钱了,叫他去弹个琴,多写几幅字画也能卖钱啊。
“厚德,你别叫我谭叔了。我叫谭建,字叔顺,你叫我叔顺就可以了。如果需要人,我去谭家帮你叫,上千人都没问题。”
“哦,好的,谭叔,那就拜托你了。”
“没事,以后你要是忙不过来,我就过来帮你。”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