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香入梦,岁月温茶
网络小说网www.sw.kifor.cn,最快更新《大明风云之权谋与江山》最新章节!
扬州的雪下得紧时,义庄的孩子们正围着炭盆烤莲子。徐妙锦坐在窗边缝棉衣,针脚细密,袖口沾着点棉絮,见林羽推门进来,手里还捧着个油纸包,便笑着抬眼:“又带了什么好东西?”
“应天城最火的糖糕,”林羽把纸包放在桌上,热气腾得他睫毛发潮,“朱高炽殿下让人送来的,说孩子们该尝尝甜头。”
孩子们一哄而上抢糖糕,徐妙锦却拿起块莲子糕,慢悠悠地吃:“殿下倒是有心,知道我不爱吃太甜的。”她指尖点了点林羽的袖口,“又去查案了?袖口沾着松烟墨,定是去了字画铺。”
林羽低头看,果然蹭了点墨痕。今早去查一桩字画走私案,铺子里的墨香还沾在衣料上,竟被她一眼识破。他想起刚认识时,她递来锦帕时的模样,那时的她总带着点疏离,如今却连他袖口的墨痕都能留意到。
“抓住个走私犯,”林羽坐下,接过她递来的热茶,“供出背后有官员撑腰,牵扯到了户部。”
“户部尚书是赵王的舅舅,”徐妙锦一针穿过棉衣,线轴转得飞快,“当年赵王倒台时,他缩得比谁都快,如今怕是又想借走私捞钱,给余党铺路。”她抬头笑了笑,眼尾的纹路在炭火映照下格外柔和,“我让莲安堂的老妪查了,他每月初三会去城外的‘听雪楼’见人。”
林羽握着茶杯的手顿了顿。听雪楼是家字画铺,老板正是当年苏州知府的幕僚,后来被流放扬州,竟又做起了勾当。这盘棋,倒是越缠越密。
初三那日,林羽扮成买字画的客商,走进听雪楼。楼里暖香扑鼻,挂满了仿冒的古画,户部尚书正坐在二楼雅间,对着个锦盒眉开眼笑——里面装的不是字画,是串东珠,颗颗圆润,显然是贡品。
“这批货能赚多少?”尚书的声音压得低,却还是飘进林羽耳中。
“够大人在江南置十座庄园,”老板谄媚地笑,“只是那徐妙锦在扬州盯得紧,怕是……”
“一个妇道人家罢了,”尚书嗤笑,“等我把她那义庄的地契弄到手,看她还怎么蹦跶!”
林羽正想上楼,却见雅间的窗户被推开条缝,片雪花飘进去,落在东珠串上。紧接着,楼下突然传来喧哗——是徐妙锦带着孩子们来买年画,孩子们吵吵嚷嚷,手里还举着刚糊的灯笼,灯笼上画着并蒂莲,一晃一晃的照得满堂亮。
“徐姑娘怎么有空来?”老板脸色发白,强装镇定。
“孩子们说想听先生讲画里的故事,”徐妙锦笑着抬头,目光扫过二楼雅间的门,“听说楼里到了新的《莲塘清趣图》,正好让孩子们学学怎么画莲。”
她这话是说给林羽听的——《莲塘清趣图》是当年徐达收藏的真迹,后来不知所踪,此刻提起,分明是在暗示雅间里的东珠有问题。
林羽心领神会,借着看画的由头走上二楼,刚要推门,却见尚书慌慌张张地从雅间跑出来,怀里还抱着锦盒。林羽故意撞了他一下,锦盒落地,东珠滚了一地,在灯笼光下闪着贼光。
“这是……贡品东珠?”林羽亮出锦衣卫腰牌,声音在喧闹中格外清晰,“尚书大人好大的胆子!”
尚书面如死灰,瘫在地上说不出话。孩子们吓得躲在徐妙锦身后,却有个胆大的孩子捡起颗东珠:“徐姐姐说,亮晶晶的东西若来得不干净,比泥巴还脏。”
徐妙锦摸了摸孩子的头,没说话,只是望着林羽,眼里带着点赞许。
押解尚书回府时,林羽路过义庄的莲池。池面结着薄冰,冰下隐约能看见沉睡的莲茎。徐妙锦说,莲的根在冬天最结实,等到来年开春,一暖和就冒新芽。
他突然想起刚认识她时,她站在徐府的回廊下浇花,银壶里的水珠落在花瓣上,像极了此刻冰面上的月光。那时的她藏着满肚子的算计,连笑都带着三分试探;如今却能在义庄里教孩子认字,在莲池边剥莲子,把日子过成了温水煮茶的模样。
“开春后,莲池该种新藕了,”徐妙锦不知何时跟了出来,手里捧着件厚披风,“我让人从苏州捎了些好品种,说是能开出五色的花。”
林羽接过披风,上面还带着她身上的莲香:“我让锦衣卫去挖藕,保证把池底翻得干干净净。”
“不用他们,”徐妙锦笑了,睫毛上沾着点雪沫,“让老兵们来就行。他们说挖藕比练刀舒坦,还能给孩子们炖藕汤喝。”
雪又下了起来,落在两人肩头,轻轻巧巧的。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混着炭盆里莲子爆开的脆响,倒比任何权谋算计都让人安心。
林羽望着她的侧脸,突然觉得,这场始于权谋的纠缠,终究是落进了寻常烟火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厮杀,没有尔虞我诈的算计,只有莲池边的清淤,炭盆里的莲子,和一个愿意等他归来的人。
就像这寒冬里的莲,看似沉寂,却在泥土深处积蓄着力量,只等春风一吹,便要抽出新绿,开出满池的花来。而他们,也会在这片土地上,守着孩子们的笑脸,守着老兵们的安稳,把日子过成最踏实的模样。
雪落无声,莲香入梦。这大概,就是徐妙锦当年用性命守护的“安”,也是他如今握着铜印,想要护住的“稳”。开春那日,莲池的薄冰化开,浮起几片去年的枯莲。老兵们卷着裤腿下池挖藕,泥浆溅在粗布衣裳上,笑声却比池水解冻的声音还热闹。孩子们蹲在池边,举着木盆接新鲜的藕,藕节上还沾着湿泥,却被他们宝贝似的捧着,喊着要给徐姐姐炖藕汤。
徐妙锦站在池边,看着老兵们黝黑的胳膊抡起锄头,看着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映在水里,突然被人从身后披上件夹袄。林羽刚从衙门回来,袖口还带着卷宗的油墨味,手里却提着个竹篮,里面是新采的桃花。
“户部的案子结了,”他把桃花插进窗台上的青瓷瓶,“赵王余党清了大半,扬州的字画铺也都查了底,以后孩子们能安心学画了。”
徐妙锦摸了摸夹袄的领口,针线是她亲手缝的,边角磨得柔软。她想起去年冬天,他穿着这件袄子去听雪楼,领口沾了雪,回来时冻得指尖发红,却还笑着说东珠的光不如她缝衣的线亮。
“莲安堂的老妪说,城西的荒地能种莲,”她转身时,鬓角的碎发蹭到他衣袖,“老兵们说种莲比种稻子省心,夏天还能给孩子们当阴凉。”
林羽低头,看见她发间别着支木簪,是去年他用莲池边的枯木削的,刻着朵小小的并蒂莲。那时她还嗔他手笨,簪子边缘不够光滑,如今却日日戴着,连睡觉时都不取。
入夏时,城西的莲池真的开了花。五色莲浮在绿波上,粉的像孩子们脸上的胭脂,白的像老兵们浆洗的衣裳,紫的却带着点幽深,像她偶尔藏在眼底的心事。林羽常陪着她坐在池边的石凳上,看孩子们划着小木盆采莲蓬,看老兵们坐在柳树下编莲筐。
有次起了风,吹得荷叶翻卷,露出底下藏着的莲心。徐妙锦摘了颗,放进嘴里嚼,涩得眉尖都蹙起来。林羽伸手想拿过来,却被她按住手。
“当年在京城,父亲教我嚼莲心,”她望着远处的炊烟,声音轻得像风,“他说越是苦的东西,越能让人记清自己要什么。那时我总想着报仇,想着扳倒那些害徐家的人,倒忘了这世间还有甜。”
林羽握住她的手,掌心的薄茧蹭过她的指腹。她的手曾握过剑,写过檄文,如今却只用来剥莲子、缝衣裳,指节处还留着点当年练剑的痕迹,像莲茎上的细刺,藏着不与人说的过往。
“现在有我呢,”他从怀里掏出个纸包,里面是糖渍的莲心,“老兵家的媳妇做的,甜得很。”
徐妙锦笑着接过,含了一颗在嘴里。甜味漫开来时,她看见池里的并蒂莲被风吹得相依相偎,像极了此刻的他们。
秋深时,义庄的晒谷场上铺满了莲子。孩子们围着石碾子跑,老兵们坐在草垛上抽烟袋,说今年的莲子能卖好价钱,够给孩子们添件新棉袄。林羽抱着卷宗坐在门槛上看,徐妙锦端来碗莲子羹,瓷碗上还冒着热气。
“都察院的人来了,”她坐在他身边,羹里的桂花飘着香,“说要调你回京城,管刑部的案子。”
林羽舀羹的手顿了顿。京城的官阶高,权力大,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机会。可他看着晒谷场上的欢腾,看着她鬓边的桂花,突然觉得那金銮殿的琉璃瓦,不如义庄的茅草顶暖和。
“我回了信,说扬州的案子还没结,”他把羹碗递到她嘴边,“这里的莲池刚清了淤,明年的藕还等着老兵们挖呢。”
徐妙锦没说话,只是舀了一勺羹喂给他。桂花的甜混着莲子的糯,在舌尖化开时,她看见他耳尖红了,像当年第一次在义庄接过她递的热茶时一样。
冬雪再落时,听雪楼改成了学堂,里面摆着孩子们的书桌,墙上挂着他们画的莲。林羽在灯下教孩子们写“安”字,徐妙锦坐在一旁缝莲子枕,针脚穿过棉布,把晒干的莲心封进去,说是能安神。
夜深时,孩子们睡熟了,炭盆里的火还旺着。林羽看着徐妙锦把莲子枕放进孩子们的被窝,月光从窗棂漏进来,落在她发间的木簪上,那朵并蒂莲像是镀了层银。
“当年你说,要守着‘安’,”他从身后轻轻抱住她,“我现在才懂,这‘安’不是朝堂上的安稳,是孩子们的笑,是老兵们的烟袋,是你缝衣时的线轴声。”
徐妙锦靠在他怀里,听着窗外的雪落声,像听着岁月在慢慢煮茶。她想起初见时的疏离,想起查案时的默契,想起莲池边的等待,突然觉得那些权谋算计都成了过眼云烟,只剩下此刻的暖。
“明年的莲种,我选了‘并蒂红’,”她转过身,眼里的光比炭火亮,“说是开出来的花,两朵并着生,像一对儿。”
林羽低头,吻落在她的眉尖,带着莲子的清苦和桂花的甜。雪还在下,落在窗台上,积起薄薄一层,却盖不住屋里的暖。
莲香入梦时,徐妙锦仿佛又看见那年扬州的雪,孩子们抢着糖糕,他袖口沾着墨痕,而她手里的棉衣,正缝到最后一针。原来有些纠缠,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权谋,而是为了在这烟火人间,寻一个能一起等莲花开的人。
就像这义庄的莲,岁岁枯荣,却总能在春暖时抽出新绿,把日子,过成最踏实的模样。
扬州的雪下得紧时,义庄的孩子们正围着炭盆烤莲子。徐妙锦坐在窗边缝棉衣,针脚细密,袖口沾着点棉絮,见林羽推门进来,手里还捧着个油纸包,便笑着抬眼:“又带了什么好东西?”
“应天城最火的糖糕,”林羽把纸包放在桌上,热气腾得他睫毛发潮,“朱高炽殿下让人送来的,说孩子们该尝尝甜头。”
孩子们一哄而上抢糖糕,徐妙锦却拿起块莲子糕,慢悠悠地吃:“殿下倒是有心,知道我不爱吃太甜的。”她指尖点了点林羽的袖口,“又去查案了?袖口沾着松烟墨,定是去了字画铺。”
林羽低头看,果然蹭了点墨痕。今早去查一桩字画走私案,铺子里的墨香还沾在衣料上,竟被她一眼识破。他想起刚认识时,她递来锦帕时的模样,那时的她总带着点疏离,如今却连他袖口的墨痕都能留意到。
“抓住个走私犯,”林羽坐下,接过她递来的热茶,“供出背后有官员撑腰,牵扯到了户部。”
“户部尚书是赵王的舅舅,”徐妙锦一针穿过棉衣,线轴转得飞快,“当年赵王倒台时,他缩得比谁都快,如今怕是又想借走私捞钱,给余党铺路。”她抬头笑了笑,眼尾的纹路在炭火映照下格外柔和,“我让莲安堂的老妪查了,他每月初三会去城外的‘听雪楼’见人。”
林羽握着茶杯的手顿了顿。听雪楼是家字画铺,老板正是当年苏州知府的幕僚,后来被流放扬州,竟又做起了勾当。这盘棋,倒是越缠越密。
初三那日,林羽扮成买字画的客商,走进听雪楼。楼里暖香扑鼻,挂满了仿冒的古画,户部尚书正坐在二楼雅间,对着个锦盒眉开眼笑——里面装的不是字画,是串东珠,颗颗圆润,显然是贡品。
“这批货能赚多少?”尚书的声音压得低,却还是飘进林羽耳中。
“够大人在江南置十座庄园,”老板谄媚地笑,“只是那徐妙锦在扬州盯得紧,怕是……”
“一个妇道人家罢了,”尚书嗤笑,“等我把她那义庄的地契弄到手,看她还怎么蹦跶!”
林羽正想上楼,却见雅间的窗户被推开条缝,片雪花飘进去,落在东珠串上。紧接着,楼下突然传来喧哗——是徐妙锦带着孩子们来买年画,孩子们吵吵嚷嚷,手里还举着刚糊的灯笼,灯笼上画着并蒂莲,一晃一晃的照得满堂亮。
“徐姑娘怎么有空来?”老板脸色发白,强装镇定。
“孩子们说想听先生讲画里的故事,”徐妙锦笑着抬头,目光扫过二楼雅间的门,“听说楼里到了新的《莲塘清趣图》,正好让孩子们学学怎么画莲。”
她这话是说给林羽听的——《莲塘清趣图》是当年徐达收藏的真迹,后来不知所踪,此刻提起,分明是在暗示雅间里的东珠有问题。
林羽心领神会,借着看画的由头走上二楼,刚要推门,却见尚书慌慌张张地从雅间跑出来,怀里还抱着锦盒。林羽故意撞了他一下,锦盒落地,东珠滚了一地,在灯笼光下闪着贼光。
“这是……贡品东珠?”林羽亮出锦衣卫腰牌,声音在喧闹中格外清晰,“尚书大人好大的胆子!”
尚书面如死灰,瘫在地上说不出话。孩子们吓得躲在徐妙锦身后,却有个胆大的孩子捡起颗东珠:“徐姐姐说,亮晶晶的东西若来得不干净,比泥巴还脏。”
徐妙锦摸了摸孩子的头,没说话,只是望着林羽,眼里带着点赞许。
押解尚书回府时,林羽路过义庄的莲池。池面结着薄冰,冰下隐约能看见沉睡的莲茎。徐妙锦说,莲的根在冬天最结实,等到来年开春,一暖和就冒新芽。
他突然想起刚认识她时,她站在徐府的回廊下浇花,银壶里的水珠落在花瓣上,像极了此刻冰面上的月光。那时的她藏着满肚子的算计,连笑都带着三分试探;如今却能在义庄里教孩子认字,在莲池边剥莲子,把日子过成了温水煮茶的模样。
“开春后,莲池该种新藕了,”徐妙锦不知何时跟了出来,手里捧着件厚披风,“我让人从苏州捎了些好品种,说是能开出五色的花。”
林羽接过披风,上面还带着她身上的莲香:“我让锦衣卫去挖藕,保证把池底翻得干干净净。”
“不用他们,”徐妙锦笑了,睫毛上沾着点雪沫,“让老兵们来就行。他们说挖藕比练刀舒坦,还能给孩子们炖藕汤喝。”
雪又下了起来,落在两人肩头,轻轻巧巧的。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混着炭盆里莲子爆开的脆响,倒比任何权谋算计都让人安心。
林羽望着她的侧脸,突然觉得,这场始于权谋的纠缠,终究是落进了寻常烟火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厮杀,没有尔虞我诈的算计,只有莲池边的清淤,炭盆里的莲子,和一个愿意等他归来的人。
就像这寒冬里的莲,看似沉寂,却在泥土深处积蓄着力量,只等春风一吹,便要抽出新绿,开出满池的花来。而他们,也会在这片土地上,守着孩子们的笑脸,守着老兵们的安稳,把日子过成最踏实的模样。
雪落无声,莲香入梦。这大概,就是徐妙锦当年用性命守护的“安”,也是他如今握着铜印,想要护住的“稳”。开春那日,莲池的薄冰化开,浮起几片去年的枯莲。老兵们卷着裤腿下池挖藕,泥浆溅在粗布衣裳上,笑声却比池水解冻的声音还热闹。孩子们蹲在池边,举着木盆接新鲜的藕,藕节上还沾着湿泥,却被他们宝贝似的捧着,喊着要给徐姐姐炖藕汤。
徐妙锦站在池边,看着老兵们黝黑的胳膊抡起锄头,看着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映在水里,突然被人从身后披上件夹袄。林羽刚从衙门回来,袖口还带着卷宗的油墨味,手里却提着个竹篮,里面是新采的桃花。
“户部的案子结了,”他把桃花插进窗台上的青瓷瓶,“赵王余党清了大半,扬州的字画铺也都查了底,以后孩子们能安心学画了。”
徐妙锦摸了摸夹袄的领口,针线是她亲手缝的,边角磨得柔软。她想起去年冬天,他穿着这件袄子去听雪楼,领口沾了雪,回来时冻得指尖发红,却还笑着说东珠的光不如她缝衣的线亮。
“莲安堂的老妪说,城西的荒地能种莲,”她转身时,鬓角的碎发蹭到他衣袖,“老兵们说种莲比种稻子省心,夏天还能给孩子们当阴凉。”
林羽低头,看见她发间别着支木簪,是去年他用莲池边的枯木削的,刻着朵小小的并蒂莲。那时她还嗔他手笨,簪子边缘不够光滑,如今却日日戴着,连睡觉时都不取。
入夏时,城西的莲池真的开了花。五色莲浮在绿波上,粉的像孩子们脸上的胭脂,白的像老兵们浆洗的衣裳,紫的却带着点幽深,像她偶尔藏在眼底的心事。林羽常陪着她坐在池边的石凳上,看孩子们划着小木盆采莲蓬,看老兵们坐在柳树下编莲筐。
有次起了风,吹得荷叶翻卷,露出底下藏着的莲心。徐妙锦摘了颗,放进嘴里嚼,涩得眉尖都蹙起来。林羽伸手想拿过来,却被她按住手。
“当年在京城,父亲教我嚼莲心,”她望着远处的炊烟,声音轻得像风,“他说越是苦的东西,越能让人记清自己要什么。那时我总想着报仇,想着扳倒那些害徐家的人,倒忘了这世间还有甜。”
林羽握住她的手,掌心的薄茧蹭过她的指腹。她的手曾握过剑,写过檄文,如今却只用来剥莲子、缝衣裳,指节处还留着点当年练剑的痕迹,像莲茎上的细刺,藏着不与人说的过往。
“现在有我呢,”他从怀里掏出个纸包,里面是糖渍的莲心,“老兵家的媳妇做的,甜得很。”
徐妙锦笑着接过,含了一颗在嘴里。甜味漫开来时,她看见池里的并蒂莲被风吹得相依相偎,像极了此刻的他们。
秋深时,义庄的晒谷场上铺满了莲子。孩子们围着石碾子跑,老兵们坐在草垛上抽烟袋,说今年的莲子能卖好价钱,够给孩子们添件新棉袄。林羽抱着卷宗坐在门槛上看,徐妙锦端来碗莲子羹,瓷碗上还冒着热气。
“都察院的人来了,”她坐在他身边,羹里的桂花飘着香,“说要调你回京城,管刑部的案子。”
林羽舀羹的手顿了顿。京城的官阶高,权力大,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机会。可他看着晒谷场上的欢腾,看着她鬓边的桂花,突然觉得那金銮殿的琉璃瓦,不如义庄的茅草顶暖和。
“我回了信,说扬州的案子还没结,”他把羹碗递到她嘴边,“这里的莲池刚清了淤,明年的藕还等着老兵们挖呢。”
徐妙锦没说话,只是舀了一勺羹喂给他。桂花的甜混着莲子的糯,在舌尖化开时,她看见他耳尖红了,像当年第一次在义庄接过她递的热茶时一样。
冬雪再落时,听雪楼改成了学堂,里面摆着孩子们的书桌,墙上挂着他们画的莲。林羽在灯下教孩子们写“安”字,徐妙锦坐在一旁缝莲子枕,针脚穿过棉布,把晒干的莲心封进去,说是能安神。
夜深时,孩子们睡熟了,炭盆里的火还旺着。林羽看着徐妙锦把莲子枕放进孩子们的被窝,月光从窗棂漏进来,落在她发间的木簪上,那朵并蒂莲像是镀了层银。
“当年你说,要守着‘安’,”他从身后轻轻抱住她,“我现在才懂,这‘安’不是朝堂上的安稳,是孩子们的笑,是老兵们的烟袋,是你缝衣时的线轴声。”
徐妙锦靠在他怀里,听着窗外的雪落声,像听着岁月在慢慢煮茶。她想起初见时的疏离,想起查案时的默契,想起莲池边的等待,突然觉得那些权谋算计都成了过眼云烟,只剩下此刻的暖。
“明年的莲种,我选了‘并蒂红’,”她转过身,眼里的光比炭火亮,“说是开出来的花,两朵并着生,像一对儿。”
林羽低头,吻落在她的眉尖,带着莲子的清苦和桂花的甜。雪还在下,落在窗台上,积起薄薄一层,却盖不住屋里的暖。
莲香入梦时,徐妙锦仿佛又看见那年扬州的雪,孩子们抢着糖糕,他袖口沾着墨痕,而她手里的棉衣,正缝到最后一针。原来有些纠缠,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权谋,而是为了在这烟火人间,寻一个能一起等莲花开的人。
就像这义庄的莲,岁岁枯荣,却总能在春暖时抽出新绿,把日子,过成最踏实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