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旧事,寻常烟火
网络小说网www.sw.kifor.cn,最快更新《大明风云之权谋与江山》最新章节!
入夏的雨总来得急,林羽刚踏进应天府衙的门槛,檐外就泼下瓢泼大雨。朱高炽正对着一幅江南舆图出神,案上摆着个粗瓷碗,里面盛着新剥的莲子,嫩得能掐出汁水。
“来得正好,”太子抬头笑了笑,指腹蹭过碗沿的泥痕,“苏州莲安堂的老妪托人带了些新莲子,说是徐妙锦亲手种的,让你也尝尝。”
林羽捏起一颗莲子,指尖沾着点湿凉的黏液,倒比往年的更清甜些。他忽然想起徐妙锦在莫愁湖剥莲子的模样,那时她的指甲缝里总嵌着点塘泥,说这样剥出来的莲子才够鲜。
“北境的老兵遣回一批,”朱高炽用笔圈住舆图上的“扬州”二字,“徐妙锦让人在那边修了座新的义庄,说要教孩子们纺线织布,将来能有门手艺糊口。只是……”他顿了顿,笔锋在纸上顿出个墨点,“有人说看见宁王旧部在扬州地界晃悠,怕是冲着她去的。”
林羽将莲子壳扔进碗里,脆响在雨声里格外清晰:“我明日就去扬州。”
“不必急。”朱高炽递给他一封信,信封上贴着片新鲜的莲叶,“她今早刚让人送来的,说扬州的莲池该清淤了,让你带些懂水性的锦衣卫去帮忙。”
这哪是清淤,分明是让他借干活的由头,去查探宁王旧部的踪迹。林羽望着信上的字迹,娟秀里藏着几分狡黠,倒比从前多了些烟火气。
扬州的义庄建在运河边,院墙上爬满了牵牛花,堂屋门口晒着刚收的莲子,十来个半大的孩子正围着个青衫女子学认字——正是徐妙锦。她手里握着支竹笔,在沙盘上写“莲”字,手腕上沾着点墨痕,见了林羽,眼睛亮了亮:“来得正好,池底的淤泥结了硬块,正缺个有力气的。”
林羽卷起袖子跳下莲池,淤泥没到膝盖,凉丝丝的倒解暑气。锦衣卫们装作清淤的杂役,实则早撒开了网,盯着周围的动静。
“宁王旧部藏在城西的破庙里,”徐妙锦蹲在池边,一边教孩子写字,一边低声说,“领头的是当年给宁王管账的先生,手里握着本账册,记着所有余党的名字。”
她指尖在沙盘上写了个“酉”字:“今晚酉时,他们会在破庙分赃,到时候……”
话没说完,就见个梳双丫髻的小姑娘举着支莲蓬跑进来,辫子上还沾着莲须:“徐姐姐,西边破庙里的人买了好多油纸,说要装什么贵重东西呢!”
徐妙锦摸了摸小姑娘的头,眼里闪过丝笑意:“知道了,姐姐给你留了最大的莲蓬。”
酉时的破庙果然热闹。十来个汉子围着个账册争执,吵的无非是分多少金银,往哪处逃窜。林羽带着锦衣卫摸进去时,正见那管账先生要烧账册,他一箭射落对方手里的火折子,喝声“拿下”,刀光便在昏暗中亮起。
没几个回合就缴了械,那先生却梗着脖子喊:“徐妙锦在哪?我要见她!当年若不是她爹设计陷害,宁王怎会落得那般下场!”
林羽一脚将他踹翻:“徐将军一生磊落,岂容你污蔑!”
“污蔑?”先生啐了口血,从怀里掏出半块玉佩,“这是宁王当年给徐达的信物!说好了里应外合,最后却被他卖了!”
玉佩上刻着半朵并蒂莲,与徐妙锦锦帕上的纹样如出一辙。林羽心头一震,这倒是从未听说过的事。
“别听他胡扯。”徐妙锦不知何时站在庙门口,手里还握着那支竹笔,“这玉佩是我爹故意收下的,为的是摸清宁王的底细。当年若不是他假意应承,南京城早被宁王攻破了。”她走到先生面前,笔杆敲了敲他的脑袋,“你那账册里记的,怕是不止分赃吧?还有你私吞宁王财宝的账目,对不对?”
先生脸色煞白,再也撑不住气,瘫在地上哼哼唧唧。
锦衣卫押走俘虏时,林羽望着那半块玉佩,突然明白徐妙锦为何要亲自来扬州。她不仅要清剿余党,更要查清当年的旧事,还父亲一个清白。
“这玉佩我收着了。”徐妙锦将玉佩揣进袖中,袖口沾着的墨痕蹭到玉佩上,倒像添了笔新的纹路,“等将来时机到了,总要让天下人知道真相。”
回到义庄时,孩子们已睡熟,嘴角还沾着莲子羹的甜渍。徐妙锦坐在莲池边,借着月光剥莲子,指尖的泥痕混着墨渍,倒比从前的银壶浇花多了些踏实。
“你打算一直待在扬州?”林羽在她身边坐下,雨不知何时停了,月亮从云里钻出来,照得池面亮闪闪的。
“或许吧。”她将剥好的莲子塞进他手里,“这里的孩子需要人教,老兵们也需要人照看。再说……”她抬头望了眼月亮,睫毛在眼下投出小扇子似的影子,“莲池总要有人打理,不然来年哪有新莲子吃。”
林羽捏着掌心的莲子,突然觉得这样也很好。不必再藏在暗处算计,不必再提心吊胆赴死,就守着一方莲池,看着孩子长大,看着老兵安度晚年,倒比朝堂上的权谋更让人踏实。
夜风带着莲香拂过,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梦呓,混着蛙鸣,倒像支温柔的曲子。林羽望着徐妙锦低头剥莲子的侧脸,突然明白,所谓江山安稳,不过就是这样——有人守着家国,有人护着烟火,而他们,都在各自的位置上,把日子过成了该有的模样。
就像这池里的莲,扎根淤泥,却总能对着月亮,开出干净的花来。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入夏的雨总来得急,林羽刚踏进应天府衙的门槛,檐外就泼下瓢泼大雨。朱高炽正对着一幅江南舆图出神,案上摆着个粗瓷碗,里面盛着新剥的莲子,嫩得能掐出汁水。
“来得正好,”太子抬头笑了笑,指腹蹭过碗沿的泥痕,“苏州莲安堂的老妪托人带了些新莲子,说是徐妙锦亲手种的,让你也尝尝。”
林羽捏起一颗莲子,指尖沾着点湿凉的黏液,倒比往年的更清甜些。他忽然想起徐妙锦在莫愁湖剥莲子的模样,那时她的指甲缝里总嵌着点塘泥,说这样剥出来的莲子才够鲜。
“北境的老兵遣回一批,”朱高炽用笔圈住舆图上的“扬州”二字,“徐妙锦让人在那边修了座新的义庄,说要教孩子们纺线织布,将来能有门手艺糊口。只是……”他顿了顿,笔锋在纸上顿出个墨点,“有人说看见宁王旧部在扬州地界晃悠,怕是冲着她去的。”
林羽将莲子壳扔进碗里,脆响在雨声里格外清晰:“我明日就去扬州。”
“不必急。”朱高炽递给他一封信,信封上贴着片新鲜的莲叶,“她今早刚让人送来的,说扬州的莲池该清淤了,让你带些懂水性的锦衣卫去帮忙。”
这哪是清淤,分明是让他借干活的由头,去查探宁王旧部的踪迹。林羽望着信上的字迹,娟秀里藏着几分狡黠,倒比从前多了些烟火气。
扬州的义庄建在运河边,院墙上爬满了牵牛花,堂屋门口晒着刚收的莲子,十来个半大的孩子正围着个青衫女子学认字——正是徐妙锦。她手里握着支竹笔,在沙盘上写“莲”字,手腕上沾着点墨痕,见了林羽,眼睛亮了亮:“来得正好,池底的淤泥结了硬块,正缺个有力气的。”
林羽卷起袖子跳下莲池,淤泥没到膝盖,凉丝丝的倒解暑气。锦衣卫们装作清淤的杂役,实则早撒开了网,盯着周围的动静。
“宁王旧部藏在城西的破庙里,”徐妙锦蹲在池边,一边教孩子写字,一边低声说,“领头的是当年给宁王管账的先生,手里握着本账册,记着所有余党的名字。”
她指尖在沙盘上写了个“酉”字:“今晚酉时,他们会在破庙分赃,到时候……”
话没说完,就见个梳双丫髻的小姑娘举着支莲蓬跑进来,辫子上还沾着莲须:“徐姐姐,西边破庙里的人买了好多油纸,说要装什么贵重东西呢!”
徐妙锦摸了摸小姑娘的头,眼里闪过丝笑意:“知道了,姐姐给你留了最大的莲蓬。”
酉时的破庙果然热闹。十来个汉子围着个账册争执,吵的无非是分多少金银,往哪处逃窜。林羽带着锦衣卫摸进去时,正见那管账先生要烧账册,他一箭射落对方手里的火折子,喝声“拿下”,刀光便在昏暗中亮起。
没几个回合就缴了械,那先生却梗着脖子喊:“徐妙锦在哪?我要见她!当年若不是她爹设计陷害,宁王怎会落得那般下场!”
林羽一脚将他踹翻:“徐将军一生磊落,岂容你污蔑!”
“污蔑?”先生啐了口血,从怀里掏出半块玉佩,“这是宁王当年给徐达的信物!说好了里应外合,最后却被他卖了!”
玉佩上刻着半朵并蒂莲,与徐妙锦锦帕上的纹样如出一辙。林羽心头一震,这倒是从未听说过的事。
“别听他胡扯。”徐妙锦不知何时站在庙门口,手里还握着那支竹笔,“这玉佩是我爹故意收下的,为的是摸清宁王的底细。当年若不是他假意应承,南京城早被宁王攻破了。”她走到先生面前,笔杆敲了敲他的脑袋,“你那账册里记的,怕是不止分赃吧?还有你私吞宁王财宝的账目,对不对?”
先生脸色煞白,再也撑不住气,瘫在地上哼哼唧唧。
锦衣卫押走俘虏时,林羽望着那半块玉佩,突然明白徐妙锦为何要亲自来扬州。她不仅要清剿余党,更要查清当年的旧事,还父亲一个清白。
“这玉佩我收着了。”徐妙锦将玉佩揣进袖中,袖口沾着的墨痕蹭到玉佩上,倒像添了笔新的纹路,“等将来时机到了,总要让天下人知道真相。”
回到义庄时,孩子们已睡熟,嘴角还沾着莲子羹的甜渍。徐妙锦坐在莲池边,借着月光剥莲子,指尖的泥痕混着墨渍,倒比从前的银壶浇花多了些踏实。
“你打算一直待在扬州?”林羽在她身边坐下,雨不知何时停了,月亮从云里钻出来,照得池面亮闪闪的。
“或许吧。”她将剥好的莲子塞进他手里,“这里的孩子需要人教,老兵们也需要人照看。再说……”她抬头望了眼月亮,睫毛在眼下投出小扇子似的影子,“莲池总要有人打理,不然来年哪有新莲子吃。”
林羽捏着掌心的莲子,突然觉得这样也很好。不必再藏在暗处算计,不必再提心吊胆赴死,就守着一方莲池,看着孩子长大,看着老兵安度晚年,倒比朝堂上的权谋更让人踏实。
夜风带着莲香拂过,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梦呓,混着蛙鸣,倒像支温柔的曲子。林羽望着徐妙锦低头剥莲子的侧脸,突然明白,所谓江山安稳,不过就是这样——有人守着家国,有人护着烟火,而他们,都在各自的位置上,把日子过成了该有的模样。
就像这池里的莲,扎根淤泥,却总能对着月亮,开出干净的花来。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