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火中取势,秘典初现
网络小说网www.sw.kifor.cn,最快更新《八零小馆主:开局抽奖得祖传菜谱》最新章节!
后半夜的薄雾还未散尽,陆言就掀了被子坐起来。
木床板“吱呀”一声,惊得梁上的灰簌簌往下落。
他赤着脚踩在青砖地上,凉意顺着脚踝往上窜,却压不住心里那团火——从昨晚起,火焰黄鱼在油锅里翻涌的模样就像刻进了视网膜,火苗窜起三寸高时鱼皮发出的“刺啦”声,油泡破裂时迸出的鲜香,连锅铲翻搅的角度都在脑子里转了八百遍。
“小言啊,灶火烫手时,别躲。”爷爷的声音突然在耳边响起。
陆言摸黑摸到后灶,蜂窝煤炉还没点,铁锅里凝着层薄露。
他抄起案上的柳叶刀,刀背轻轻敲了敲锅沿,“当”的一声,像是给记忆里的火苗打了个节拍。
手腕抖了抖,想象着掌心托着条两斤重的黄花鱼,鱼身擦着灶火滑进油锅——得在油温六成热时下锅,太早会脱糊,太晚皮会硬。
他闭着眼,鼻尖似乎已经闻到了姜葱爆香的味道,手指无意识地在锅沿划出弧度,那是昨晚颠锅时留下的肌肉记忆。
“啪嗒。”
一滴水珠落在手背上。
陆言睁眼,才发现自己不知何时已经出了汗,后颈的寸发都黏成了绺。
他正想擦把脸,眼前突然闪过一片模糊的光影——蓝布围裙,铜锅铲,还有爷爷年轻时的脸。
记忆里的老人站在比现在大两倍的灶台前,身后是红墙金瓦的影子,手里的锅铲翻得像道银弧,每一下都带起半尺高的火苗,那火不是橙红,倒像是浸了蜜的琥珀色,裹着食材的香气往人肺里钻。
“爷爷?”陆言下意识喊了一声,回音撞在灶台上,惊飞了檐下的麻雀。
他伸手去抓那团光影,只触到满手晨雾。
可掌心里的温度还在,像是真有把火从记忆里烧到了现在。
他低头盯着自己的手,指节因为激动微微发颤——这是他第一次看清爷爷年轻时的掌勺模样,以前爷爷总说“老了老了,记性差喽”,原来不是记不得,是不肯说。
胡同口的早点摊支起了帆布棚,豆汁的酸馊味混着焦圈的香气飘过来时,陆言已经在灶台前比划了三个来回。
他正用湿抹布擦锅沿,忽听得胡同里传来“叮叮”的金属碰撞声,夹杂着含混的念叨:“离火克巽木,妖火不灭,此地难安……”
抬眼望去,穿灰布道袍的张道人正往福来居方向走,手里举着面铜镜。
镜面在晨阳下泛着不寻常的红,像泼了层血。
陆言的眉峰刚拧起来,斜刺里穿出个蓝布衫身影——是苏清欢。
她提着药篮要去济仁堂,走到张道人跟前突然顿住,眼尾的朱砂痣随着皱眉轻轻颤了颤。
“这位道长。”她软声开口,药篮里的艾草香散出来,“您这镜子……可是开了光的?”
张道人猛地收了镜子,指尖掐了个诀:“小女娃懂什么?这是镇邪镜,专克你们胡同里的妖火。”
苏清欢没退,反而往前半步。
她盯着镜面上跳动的红光,想起爷爷书里写过:“邪镜吸人气,红光是血煞。”昨夜陆言用厨神共鸣时周身发烫,难不成被这镜子盯上了?
她伸手摸向药篮底层——那里有爷爷留的雷击枣木,专门镇歪门邪道。
“清欢?”陆言的声音从灶间传来。
苏清欢转头,正撞进他带着汗意的目光。
少年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领口敞着两颗扣,腕上还沾着今早切葱留下的水痕。
她突然就松了手,枣木在药篮里碰出轻响。
“我去去就来。”她冲陆言笑了笑,又转向张道人,“道长若需借水,福来居的茶炉热着,我陪您走两步?”
张道人脸色变了变,捏着镜子的手紧了紧,到底没接话,转身往胡同深处去了。
苏清欢望着他的背影,指尖无意识地绞着药篮上的流苏——那镜子的红光,像极了上个月在后海看到的阴火。
日头爬到房檐时,陆言正蹲在煤炉前添炭。
系统界面突然在眼前炸开金光,淡金色的字浮在灶烟里:“检测到‘御膳火候术’部分激活,是否尝试融合现有技能?”
他手一抖,炭块“哗啦”掉了两块。
“合!”他想都没想就应了,指尖刚触到“确认”二字,一股灼热感从指尖窜入大脑。
那感觉不疼,倒像是有人往他血管里灌了勺滚油,从指缝烧到胳膊,烧到后颈,最后“轰”的一声炸开——陆言猛地抬头,竟看清了煤炉里每块蜂窝煤的燃烧程度:最中间那块烧得最透,边沿的还留着黑芯;灶膛里的余温是43度,比昨天高了两度;连隔壁王婶家煎鸡蛋的油,他都能数出有几个油泡在“噗噗”响。
“这……”他伸手碰了碰灶台,掌心传来的温度不再是模糊的“烫”,而是清晰的“127度,刚好能煎出糖色”。
他突然笑出了声,抄起锅铲往锅里倒了勺油——油刚冒烟,他就知道是180度,正好炸黄鱼。
“爷爷,”他对着空无一人的后灶轻声说,“您看,这把火,我接住了。”
下午的阳光斜斜照进福来居时,孙叔的录像厅门帘“刷”地被掀开。
陆言正擦着新得的青瓷碗,就见孙叔举着盒录像带冲他招手,脸上的麻子都跟着抖:“小言!昨儿个我那摄像头拍到点东西……”
陆言刚要问,孙叔却把录像带往怀里一揣,挤眉弄眼地指了指胡同口——张道人正从文物商店后门出来,怀里抱着个用红布裹着的长条东西。
风卷着槐叶从两人中间掠过,陆言望着张道人消失的方向,手里的青瓷碗映出他发亮的眼睛。
要烧的火,才刚点着。
日头偏西时,孙叔的录像厅门帘被拍得“噼啪”响。
陆言正蹲在门槛上剥蒜,就见孙叔猫着腰窜进来,手里攥着盒录像带,后脖颈的汗把蓝布衫浸出个深色的月牙印。
“小言!”孙叔把录像带往案上一磕,麻子脸绷得像块老树皮,“昨儿后半夜我那破摄像头没关,拍着张道人进了文物商店后门!跟个戴墨镜的男的唠了二十分钟,那男的手里还攥着罗盘!”
陆言捏着蒜的手顿住,蒜皮碎渣簌簌落进围裙兜。
他抄起录像带对着光看,磁粉在阳光里泛着细金:“您看清那男的模样没?”
“脸罩着墨镜呢,可那身行头——”孙叔掰着手指头数,“藏青唐装,袖口绣了金线云纹,罗盘是青铜的,边上刻着二十八星宿。我舅姥爷以前给故宫修过文物,说这是正经风水师的行头!”
陆言的指节轻轻敲了敲录像带壳。
张道人前天被刘天雄请来“驱邪”,说福来居后厨有“妖火”;昨天又抱着红布包去文物商店,现在又跟风水师密谈——这串线头在他脑子里绕成结。
爷爷说过,老辈厨子的手艺里藏着“灶火运”,难道张道人盯上的不是“妖火”,是他刚激活的“御膳火候术”?
“谢了孙叔。”陆言把录像带收进木匣,抬眼时眉梢挑得老高,“明儿我请您吃新得的香酥全鸭,骨头都能嚼碎的那种。”
孙叔拍着大腿乐:“得嘞!我先去支应录像厅,晚上准来捧你场!”他刚跨出门槛又折回来,压低声音,“那老道今儿下午在胡同口转悠,您留个心。”
陆言应了声,目光扫过后厨那口老铁锅。
灶膛里的火还没点,可他掌心已经发烫——上午融合的“御膳火候术”像团活火在血管里蹿,他能清晰感觉到煤块在炉子里的燃烧轨迹,甚至能数出墙角那盏煤油灯的灯芯有几缕。
“试试香酥全鸭。”他对着空气说了句,抄起案板上的填鸭。
鸭身还带着冰碴,他指尖刚触到鸭皮,温度就顺着神经往脑子里钻:“五度,正好褪毛。”
褪毛、吹气、烫皮、挂糖色——每个步骤都像刻在骨头里的记忆。
当他把鸭子提溜到油锅前时,油面腾起的热气在他眼里成了流动的数字:“180度,第一遍炸定型;220度,第二遍逼油。”
锅铲刚触到鸭背,怪事发生了。
他的手腕自动往上抬三寸,虎口微微发力,铁锅“嗡”地颤了一声,油花突然凝成漩涡,精准裹住鸭身每寸皮。
陆言瞪圆眼睛——这不是他在动,是火候术在动!
就像爷爷的手穿过四十年光阴,搭在他腕上,带着他颠锅、控火、翻勺。
“滋——”
鸭皮裂开细密的纹路,金黄的油珠顺着鸭身往下淌,香气像长了翅膀,“忽”地撞开后窗,飘进胡同。
最先闻见味的是王婶,她端着饭碗冲进来,筷子尖直戳鸭身:“小言!这味儿——跟我六五年在东风食堂吃的香酥鸭一个味儿!”
陆言还没答话,食客们已经挤破了门。
老周头举着二锅头凑过来:“给我切半只!配着酒能多喝二两!”穿的确良衬衫的小年轻扒着门框喊:“老板!我排号!”
苏清欢提着药篮进来时,正看见陆言举着片鸭刀,鸭皮在刀刃下发出“咔嚓”脆响。
他额角挂着汗,眼睛亮得像星子:“清欢,尝尝?”
她接过鸭腿,咬下第一口时,眼眶突然发热。
记忆里爷爷总说“好厨子的手是热的”,此刻鸭骨里渗出的油香,分明带着股老辈人灶台的温度。
“像……像我太爷爷说的御膳房味道。”她轻声说。
陆言的手顿了顿。
御膳房——这三个字和上午系统提示的“御膳火候术”撞在一起,他突然想起爷爷枕头下那本磨破边的《随园食单》,想起老人临终前说的“有些手艺,该见天日了”。
夜更深时,福来居的灯盏熄了大半。
陆言蹲在后灶擦锅,系统界面突然“叮”地弹出金光。
淡金色的卡片浮在灶烟里,边缘绣着云纹,写着“【秘技·御膳火候术】(待解锁)”。
他刚要伸手点,后窗突然“哐当”一声。
阴冷的风裹着槐叶灌进来,吹得灶膛里的余烬“噼啪”响。
陆言猛地抬头,就听见张道人的声音从墙根传来,像块磨钝的刀:“你身上的东西,不是你能掌控的。那是御膳房的火,是……”
话音戛然而止,像是被什么东西掐断了。
陆言抄起锅铲冲出去,只看见墙根落着半张黄符,墨迹未干,画着扭曲的火焰纹路。
他捏着黄符回屋,月光透过窗纸在案上投下树影。
忽然听见前堂传来极轻的响动,像是布帛擦过门板。
他蹑手蹑脚摸过去,就着月光看见门框上别着个蓝布包,露出半页泛黄的纸角,隐约能看见“民国京菜谱”几个字。
风又起了,吹得纸角簌簌响。
陆言伸手去够,指尖刚碰到布包,后巷传来脚步声——是巡夜的老吴头敲着梆子过去了。
等他再低头,蓝布包已经不见了,只留下半页纸飘在地上,最上面一行字被月光照得清晰:“香酥全鸭,御膳秘传……”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后半夜的薄雾还未散尽,陆言就掀了被子坐起来。
木床板“吱呀”一声,惊得梁上的灰簌簌往下落。
他赤着脚踩在青砖地上,凉意顺着脚踝往上窜,却压不住心里那团火——从昨晚起,火焰黄鱼在油锅里翻涌的模样就像刻进了视网膜,火苗窜起三寸高时鱼皮发出的“刺啦”声,油泡破裂时迸出的鲜香,连锅铲翻搅的角度都在脑子里转了八百遍。
“小言啊,灶火烫手时,别躲。”爷爷的声音突然在耳边响起。
陆言摸黑摸到后灶,蜂窝煤炉还没点,铁锅里凝着层薄露。
他抄起案上的柳叶刀,刀背轻轻敲了敲锅沿,“当”的一声,像是给记忆里的火苗打了个节拍。
手腕抖了抖,想象着掌心托着条两斤重的黄花鱼,鱼身擦着灶火滑进油锅——得在油温六成热时下锅,太早会脱糊,太晚皮会硬。
他闭着眼,鼻尖似乎已经闻到了姜葱爆香的味道,手指无意识地在锅沿划出弧度,那是昨晚颠锅时留下的肌肉记忆。
“啪嗒。”
一滴水珠落在手背上。
陆言睁眼,才发现自己不知何时已经出了汗,后颈的寸发都黏成了绺。
他正想擦把脸,眼前突然闪过一片模糊的光影——蓝布围裙,铜锅铲,还有爷爷年轻时的脸。
记忆里的老人站在比现在大两倍的灶台前,身后是红墙金瓦的影子,手里的锅铲翻得像道银弧,每一下都带起半尺高的火苗,那火不是橙红,倒像是浸了蜜的琥珀色,裹着食材的香气往人肺里钻。
“爷爷?”陆言下意识喊了一声,回音撞在灶台上,惊飞了檐下的麻雀。
他伸手去抓那团光影,只触到满手晨雾。
可掌心里的温度还在,像是真有把火从记忆里烧到了现在。
他低头盯着自己的手,指节因为激动微微发颤——这是他第一次看清爷爷年轻时的掌勺模样,以前爷爷总说“老了老了,记性差喽”,原来不是记不得,是不肯说。
胡同口的早点摊支起了帆布棚,豆汁的酸馊味混着焦圈的香气飘过来时,陆言已经在灶台前比划了三个来回。
他正用湿抹布擦锅沿,忽听得胡同里传来“叮叮”的金属碰撞声,夹杂着含混的念叨:“离火克巽木,妖火不灭,此地难安……”
抬眼望去,穿灰布道袍的张道人正往福来居方向走,手里举着面铜镜。
镜面在晨阳下泛着不寻常的红,像泼了层血。
陆言的眉峰刚拧起来,斜刺里穿出个蓝布衫身影——是苏清欢。
她提着药篮要去济仁堂,走到张道人跟前突然顿住,眼尾的朱砂痣随着皱眉轻轻颤了颤。
“这位道长。”她软声开口,药篮里的艾草香散出来,“您这镜子……可是开了光的?”
张道人猛地收了镜子,指尖掐了个诀:“小女娃懂什么?这是镇邪镜,专克你们胡同里的妖火。”
苏清欢没退,反而往前半步。
她盯着镜面上跳动的红光,想起爷爷书里写过:“邪镜吸人气,红光是血煞。”昨夜陆言用厨神共鸣时周身发烫,难不成被这镜子盯上了?
她伸手摸向药篮底层——那里有爷爷留的雷击枣木,专门镇歪门邪道。
“清欢?”陆言的声音从灶间传来。
苏清欢转头,正撞进他带着汗意的目光。
少年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领口敞着两颗扣,腕上还沾着今早切葱留下的水痕。
她突然就松了手,枣木在药篮里碰出轻响。
“我去去就来。”她冲陆言笑了笑,又转向张道人,“道长若需借水,福来居的茶炉热着,我陪您走两步?”
张道人脸色变了变,捏着镜子的手紧了紧,到底没接话,转身往胡同深处去了。
苏清欢望着他的背影,指尖无意识地绞着药篮上的流苏——那镜子的红光,像极了上个月在后海看到的阴火。
日头爬到房檐时,陆言正蹲在煤炉前添炭。
系统界面突然在眼前炸开金光,淡金色的字浮在灶烟里:“检测到‘御膳火候术’部分激活,是否尝试融合现有技能?”
他手一抖,炭块“哗啦”掉了两块。
“合!”他想都没想就应了,指尖刚触到“确认”二字,一股灼热感从指尖窜入大脑。
那感觉不疼,倒像是有人往他血管里灌了勺滚油,从指缝烧到胳膊,烧到后颈,最后“轰”的一声炸开——陆言猛地抬头,竟看清了煤炉里每块蜂窝煤的燃烧程度:最中间那块烧得最透,边沿的还留着黑芯;灶膛里的余温是43度,比昨天高了两度;连隔壁王婶家煎鸡蛋的油,他都能数出有几个油泡在“噗噗”响。
“这……”他伸手碰了碰灶台,掌心传来的温度不再是模糊的“烫”,而是清晰的“127度,刚好能煎出糖色”。
他突然笑出了声,抄起锅铲往锅里倒了勺油——油刚冒烟,他就知道是180度,正好炸黄鱼。
“爷爷,”他对着空无一人的后灶轻声说,“您看,这把火,我接住了。”
下午的阳光斜斜照进福来居时,孙叔的录像厅门帘“刷”地被掀开。
陆言正擦着新得的青瓷碗,就见孙叔举着盒录像带冲他招手,脸上的麻子都跟着抖:“小言!昨儿个我那摄像头拍到点东西……”
陆言刚要问,孙叔却把录像带往怀里一揣,挤眉弄眼地指了指胡同口——张道人正从文物商店后门出来,怀里抱着个用红布裹着的长条东西。
风卷着槐叶从两人中间掠过,陆言望着张道人消失的方向,手里的青瓷碗映出他发亮的眼睛。
要烧的火,才刚点着。
日头偏西时,孙叔的录像厅门帘被拍得“噼啪”响。
陆言正蹲在门槛上剥蒜,就见孙叔猫着腰窜进来,手里攥着盒录像带,后脖颈的汗把蓝布衫浸出个深色的月牙印。
“小言!”孙叔把录像带往案上一磕,麻子脸绷得像块老树皮,“昨儿后半夜我那破摄像头没关,拍着张道人进了文物商店后门!跟个戴墨镜的男的唠了二十分钟,那男的手里还攥着罗盘!”
陆言捏着蒜的手顿住,蒜皮碎渣簌簌落进围裙兜。
他抄起录像带对着光看,磁粉在阳光里泛着细金:“您看清那男的模样没?”
“脸罩着墨镜呢,可那身行头——”孙叔掰着手指头数,“藏青唐装,袖口绣了金线云纹,罗盘是青铜的,边上刻着二十八星宿。我舅姥爷以前给故宫修过文物,说这是正经风水师的行头!”
陆言的指节轻轻敲了敲录像带壳。
张道人前天被刘天雄请来“驱邪”,说福来居后厨有“妖火”;昨天又抱着红布包去文物商店,现在又跟风水师密谈——这串线头在他脑子里绕成结。
爷爷说过,老辈厨子的手艺里藏着“灶火运”,难道张道人盯上的不是“妖火”,是他刚激活的“御膳火候术”?
“谢了孙叔。”陆言把录像带收进木匣,抬眼时眉梢挑得老高,“明儿我请您吃新得的香酥全鸭,骨头都能嚼碎的那种。”
孙叔拍着大腿乐:“得嘞!我先去支应录像厅,晚上准来捧你场!”他刚跨出门槛又折回来,压低声音,“那老道今儿下午在胡同口转悠,您留个心。”
陆言应了声,目光扫过后厨那口老铁锅。
灶膛里的火还没点,可他掌心已经发烫——上午融合的“御膳火候术”像团活火在血管里蹿,他能清晰感觉到煤块在炉子里的燃烧轨迹,甚至能数出墙角那盏煤油灯的灯芯有几缕。
“试试香酥全鸭。”他对着空气说了句,抄起案板上的填鸭。
鸭身还带着冰碴,他指尖刚触到鸭皮,温度就顺着神经往脑子里钻:“五度,正好褪毛。”
褪毛、吹气、烫皮、挂糖色——每个步骤都像刻在骨头里的记忆。
当他把鸭子提溜到油锅前时,油面腾起的热气在他眼里成了流动的数字:“180度,第一遍炸定型;220度,第二遍逼油。”
锅铲刚触到鸭背,怪事发生了。
他的手腕自动往上抬三寸,虎口微微发力,铁锅“嗡”地颤了一声,油花突然凝成漩涡,精准裹住鸭身每寸皮。
陆言瞪圆眼睛——这不是他在动,是火候术在动!
就像爷爷的手穿过四十年光阴,搭在他腕上,带着他颠锅、控火、翻勺。
“滋——”
鸭皮裂开细密的纹路,金黄的油珠顺着鸭身往下淌,香气像长了翅膀,“忽”地撞开后窗,飘进胡同。
最先闻见味的是王婶,她端着饭碗冲进来,筷子尖直戳鸭身:“小言!这味儿——跟我六五年在东风食堂吃的香酥鸭一个味儿!”
陆言还没答话,食客们已经挤破了门。
老周头举着二锅头凑过来:“给我切半只!配着酒能多喝二两!”穿的确良衬衫的小年轻扒着门框喊:“老板!我排号!”
苏清欢提着药篮进来时,正看见陆言举着片鸭刀,鸭皮在刀刃下发出“咔嚓”脆响。
他额角挂着汗,眼睛亮得像星子:“清欢,尝尝?”
她接过鸭腿,咬下第一口时,眼眶突然发热。
记忆里爷爷总说“好厨子的手是热的”,此刻鸭骨里渗出的油香,分明带着股老辈人灶台的温度。
“像……像我太爷爷说的御膳房味道。”她轻声说。
陆言的手顿了顿。
御膳房——这三个字和上午系统提示的“御膳火候术”撞在一起,他突然想起爷爷枕头下那本磨破边的《随园食单》,想起老人临终前说的“有些手艺,该见天日了”。
夜更深时,福来居的灯盏熄了大半。
陆言蹲在后灶擦锅,系统界面突然“叮”地弹出金光。
淡金色的卡片浮在灶烟里,边缘绣着云纹,写着“【秘技·御膳火候术】(待解锁)”。
他刚要伸手点,后窗突然“哐当”一声。
阴冷的风裹着槐叶灌进来,吹得灶膛里的余烬“噼啪”响。
陆言猛地抬头,就听见张道人的声音从墙根传来,像块磨钝的刀:“你身上的东西,不是你能掌控的。那是御膳房的火,是……”
话音戛然而止,像是被什么东西掐断了。
陆言抄起锅铲冲出去,只看见墙根落着半张黄符,墨迹未干,画着扭曲的火焰纹路。
他捏着黄符回屋,月光透过窗纸在案上投下树影。
忽然听见前堂传来极轻的响动,像是布帛擦过门板。
他蹑手蹑脚摸过去,就着月光看见门框上别着个蓝布包,露出半页泛黄的纸角,隐约能看见“民国京菜谱”几个字。
风又起了,吹得纸角簌簌响。
陆言伸手去够,指尖刚碰到布包,后巷传来脚步声——是巡夜的老吴头敲着梆子过去了。
等他再低头,蓝布包已经不见了,只留下半页纸飘在地上,最上面一行字被月光照得清晰:“香酥全鸭,御膳秘传……”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