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八 寒秋
将一群孩子扔在长安书院,李治带着自己的随从,自行来到了翠微宫。
书院与翠微宫相隔并不遥远,所以也算是顺路,而如今的李治,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出来放松一下,这原本就是他的本意。
翠微宫依旧如故,只不过在进入宫门的瞬间,李治怔了片刻,熟悉的环境,让他想起了熟悉的人,可惜如今只有他形单影只,身旁在无红颜相伴。
对于楼兰少女,他没有什么兴趣,毕竟心中那份希冀被揭穿了之后,李治变的更加茫然若失,历史的神秘面纱,被他一层层的解开,而他也在创造着新的传奇,如今能让李治感到惊奇的事情,实在是寥寥无几。
坐落在翠微山的翠微宫,是李治的三大避暑胜地之一,而如今正是深秋时节,萧瑟的秋风,在宫中拂过,惹人思绪万千。
触摸着唐太宗留下的痕迹,李治来到了当初自己第一次见到李世民的房间,这里是后殿中的后房。当初李世民在这里崩天之后,李治就将这房间封存起来,虽然依旧是每天打扫,但却在无外人进入,即便是长孙无忌,当初也不行。
这并非是李治向世人表达什么,只是他在纪念,纪念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所经历的第一个变化,也正是因为这个变化,李治才能走上今天这样辉煌的人生舞台,而正是在这个房间里,李治才见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圣命君主,更是学到了很多永远都学不到的东西。
李世民是一个盛名的皇帝,这点,相信没有几个人会否认。李治也不否认,虽然,在他的心中,一直都是不服气的,也许是因为历史将他放在了这个位置上的原因吧。
但李世民,确实在贞观将大唐的地位确定了下来,在当时前狼后虎的情况下,确定了大唐天府之国的盛名。也为李治留下了不朽的基业,从这点上,李治确信,自己没有办法在当初那样的情况下,还能做到如李世民那样的地步,而他也承认,若是没有李世民的贞观盛世,他的永徽朝,就不可能有如今的成就。
有的时候,基业指的并不一定是经济基础,李世民留给李治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暂时安定的国际环境。
想起当初自己与李世民虽然短暂却深刻的谈话,李治突然觉得,这个时候的自己,竟然已经触摸到了历史的命脉。
他当然不会相信君权神授,也不相信这个世界上,举头三尺有神明。尽管他依旧搞不清楚,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自己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但他依然坚信,人只能相信自己,不能将信仰给那飘渺的上苍。所以这些年,他一直不屑的努力着,他要证明给别人看,人,只要肯努力,就能干出一番事业。
虽然,这话即便是他说出来,也不会有人相信,毕竟,他有他推卸不掉的身份。
“皇上,急电。”
整整过了半天的时间,错过了午膳的李治,被门外一阵急促的脚步惊醒,然后就是薛凌略略显得仓促的声音。
整理了自己的思绪,李治漫不经心的走出房间,作为一个掌权者,李治从来都没有真正的着急过,这个大唐谁都可以焦急,只有他不可以,因为他没有焦急的本钱。他就是这个朝代的引领着,大唐在围绕着他旋转。
接过薛凌手中的电报,李治扫了一眼,眉头一跳,终于要结束了吗?
仔细的看过全文,实际上全文也仅仅有几十个字而已。李治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出奇的拍了拍薛凌的肩膀说:“薛凌啊,终于结束了。”
薛凌有些莫名其妙,不太明白李治指的是什么,但想到这电报似乎是沈从所发,不禁想到了一个可能,一时之间,喜形于色。
一直以来,东瀛之战,都让李治为世人所诟病,也让李治承受了不小的压力,这点,身为御前侍卫统领的薛凌,自然是看在眼里的,如今东瀛之战虽然久拖,但终于结束,而且最终取得了预期的胜利,这就会大大的减轻皇上肩上的压力,毕竟已经打完了,即便是在说,也没有什么意思了。
而且,这就意味着大唐十余万的军队可以悉数撤回,这些军队的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那就可以肯定,大唐四周,不会在有任何的危险。虽然如今,大唐的四周,已经是坚若磐石。
当然,李治想的,绝对不仅仅是这些。
作为一个皇帝,李治知道的,要远远的多过于薛凌,虽然唐风至今未归,但唐风组织,却依旧牢牢的掌握在李治的手中,整个大唐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情报,都源源不断的汇集到长安城大明宫地下基地的唐风总部,然后在交由专业的情报人员抽丝剥茧,最终找到可以被上头所重视的情报。
而这些天,李治最注重的,就是大唐各个道府之间的情况。
别看大唐如今是歌舞升平,似乎天下太平,但李治明白,这其中,不仅仅是因为自己要极力掩饰这场战争,消弭战争对于百姓的影响才主导的舆论攻势,还有其他人的造势在其中。不过这些障眼法,根本就没有蒙蔽李治的眼睛,他清楚的知道,如今的大唐,已经走过了太多的和平之路,动乱的苗头,已经开始如火苗一般蹿升,也许哪天遇到一股风,就会蹭的窜起来。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久定必乱。贞观二十三年,加上永辉十三年,已经有太久的和平了,中华民族,永远不会是一个安逸的民族,也绝对不会臣服与一个姓氏朝代,骨子里存在着野心的人,绝对不会在少数。而这一年大唐的兵力大幅度调动,更是给了这些人一个机会。然而可惜的是,他们最终没有在科举之事闹事。
当然,这些人都是聪明人,都明白如今根本就不是时候,不是因为时机不对,相反的是,今年的科举之时,应该是皇帝势力最弱的时候,但他们知道,他们没有理由。
理由实在是太重要了,可以什么理由起事呢,如今天下安定,似乎永徽皇帝征战太多,有点穷兵黩武的意思,可这穷兵黩武,也要祸害百姓,百姓才能引起共鸣啊,可这皇帝到好,打仗根本就没有用到百姓,也没有增加赋税等等。这让人怎么下口?
而这些人更明白,即便是皇帝势力最弱的时候,李治依旧能够随时调动守卫在长安卫城的共计十三万余的精锐部队,况且如今大唐部队的机动性,实在是太高了。长安城根本就不用守几日,增援部队,就已经赶到了。
“东瀛那边快要结束了,看来国外闹完了,该国内了,薛凌,一会儿去替朕传旨,着礼部准备迎接军队还朝,这次一定要大张旗鼓,朕要在海连城检阅大唐的军队。”
说完,李治似乎又想起什么似的,说:“还有,这件事情,不要与别人说,别人怎么说,你也不要管。只是若有人问起朕的态度,你回绝就行了,朕知道你的脾气的,今天朕要在翠微宫逗留一天,不回宫了,你知会宫里一声。”
又吩咐了一大通,薛凌悉数记在心上,才匆匆下去办事去了。
李治一共有三大行宫,其中两个是李世民遗留下来的行宫,其中九龙山的行宫,李治经过了大张旗鼓的扩建,而翠微宫则是丝毫未动,这其中的原因,外人很难猜测的到。也许他们能够猜出,李治是为了保留这翠微宫的一草一木,但却肯定想不到,保留这些,不是因为李治要缅怀李世民,而是要缅怀曾经的自己。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没有任何的变化,但李治走在这亭台楼阁之间,依旧感到有些陌生,男人,原本就都是健忘的,对于细节的把握,男人远远都赶不上女人。李治有些颓然,不过继而又有些释然,记得感觉就可以了,何必要执着的记住每一个细节呢,毕竟生活,应该是向前看才对。
翠微宫总是给李治一种幽静深宫的感觉,就好像传说中的冷宫一样,这里的宫女其实很多,但在山风的映衬下,这里却显得更加静谧。长安的气候是干燥的,翠微宫却比长安城,少了几分浮躁,多了几分清幽,这也是让李治喜欢的原因。
终于打完了,自己最大的心愿,也终于了解了,是该替自己考虑考虑的时候了。
平躺在草地上,李治手指尖,玩弄着一颗刚刚从树上摘下来成熟的朱果,这种果子,成熟的时候,通红通红的,李治非常喜欢,就给它起了个别名,没有想到几年过去,这个名字,反而成了它的正名了。
秋天到了,你也成熟了,那我自己呢,我的秋天,到底是什么时候呢,你知道吗?
李治喃喃的望着漫天浮云的蓝天,自言自语。
其实他明白,他就如同这时间一样,在一年一年的轮回,他遇见了很多次属于自己的秋天,可他都舍不得放弃,而如今呢,他又该如何面对这个即将来临的秋天呢。
也许,这会是个寒秋,就如同他手中的朱果一样,透着血色的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