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开学
第十七章开学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每年的这个时候,老容的心情都是比较复杂的。
那时也没有电话手机,一个暑假和同学都没有什么联系,开学能够见到久违的老同学,有时还能碰到新面孔,这些都是让人激动的事。而且上学也能接收新的知识,学到很多东西,解决自己的疑惑,老容对这点也是非常渴望的。
另一方面,老容对开学又感到莫名的不安,也许是暑假玩了太久,心还没有收回来,还保留着一天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吃、睡、玩上的习惯。对一件事养成了依赖,但现实又逼迫你不得不做出改变,这是最痛苦的事。
好在老容对开学的兴奋之情高过了开学后的苦恼,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清雨和自己上一个学校!
不过清雨今天没有去报名,今天五年级的报名晚一些,不知道为什么。老容则是和妈妈一块,早早地就来到了学校。还没到8点,学校已经是熙熙攘攘,学生、家长和老师挤满了不大的校园。老容看到四年级有两个班,甲班和乙班。
“四年级甲班在这交费。”不远处一个教室的窗户口有人时不时地喊着。
“乙班在这。”仿佛是为了应和前面那个人,他刚喊过就有人接腔。
“三年级甲班的在这。”
……
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每个班都有人在喊。老容这时问妈妈:
“俺妈,我上甲班还是乙班?”
“别慌,我给你问问去。还去你七奶带的那个班。”说完老容的妈去交费处问了情况。
老容暗叫不好,三年级的时候就是在七奶当班主任的那个班。老容的七奶是教数学的,比较严厉,在学校老容都是叫她“李老师”,只有在私下里才会叫“七奶”。虽然老容平时成绩也比较好,在学校里也不怎么惹是非,但是总感觉有人盯着就是不爽,而且又是亲戚,就更觉得不自在,上课也比较容易被叫到起来回答问题。
老容的妈很快就回来了,她说:
“问清楚了,你七奶带甲班,我们就去甲班那排队去。”
尽管有些不情愿,老容还是跟着妈妈站在了队伍后面。这一队足足有几十个人,有大人有小孩,除了队伍前面几个同学是以前认识的,后面几乎都是老容没见过的新同学。只见学生每人手里都拿着几本要交的暑假作业,而大人则是拿着钱等待交费。
这里报名是连同暑假作业和学费一块交的。那时候上小学还是要交学费的,印象中好像是100块钱一学期,包括书本费和资料费。那时100块钱还是比较贵的,很少看到家长拿着整张的100的,基本都是零钱凑的。老容记得老文家最特殊,老文的爸每次都是拿着100个硬币摞成一摞再用报纸卷起来的一卷,收费的老师还要把报纸拆开一个个地数。一般人家就算用硬币也是用塑料袋装起来就行了,老容一直搞不懂他家为什么还要包起来呢,反正最终都要拆掉,多麻烦。后来他觉得那可能不是专为交学费才卷起来的,可能只是平时攒下来为了方便保存和使用而卷起来,然后从其中拿出一卷来做学费。
终于轮到老容了,老容怀着忐忑的心情交了暑假作业,他生怕老师会打开来看,因为里面有好多题都是瞎蒙的。不过老师看都没看一眼,直接扔到一边的纸箱里,老容朝里面看了看,里面已经零乱地堆了厚厚的一叠暑假作业。后来老容听班里有个消息比较灵通的人说那些暑假作业收上来以后,足有满满一纸箱,报名结束后直接连纸箱卖给收破烂废纸的了。
老容的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张揉得又皱又破的票子,有5块的,有10块的,数了数正好100块,交给了老师。老师皱了皱眉,接过票子又数了数,确定是100块,才开了一张报名单,上面写着交费金额还有班级及几号上学,递给了老容的妈。
老容的妈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好好教育老容:
“你要好好读书,你看大人挣钱不容易,我卖多少趟菜才能挣到100块钱,你要好好学习,将来……”
每年的这个时候老容都免不了被教育一番,他已经习惯了。不过今天听到这话,还是心里觉得很过意不去,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家里确实挣钱不容易,老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上三年级的时候,那时候家里拿不出100块的学费,只好好说歹说先交了50,并承诺另外的50不久补上。当时七奶是班主任,自然也没说什么。不知过了多久,有次七奶让没交齐学费的明天补上,老容和另外几个人被点了名。老容回家给家里说,大人就说你就跟你七奶讲讲,说是现在没有钱,过几天再交。谁知老容到了学校之后,又不好意思讲了,虽然是亲戚,但课堂上那么多人也不好太意思说出口。结果那天没交齐学费的还是基本都没交,七奶发飙了,说没交学费的都站到后面的黑板那去。老容就和其他人一块站到黑板那,他当时就觉得受到了极大的羞辱,心想,还是亲戚呢,一点情面都不留。虽然没站多久,七奶就让他们回到座位上,并让他们下保证说明天一定带来,不然就一直站着,但对老容来讲,无疑给他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阴影。他怪过家里没钱,更怪七奶不留情面,这也是他不想在她班上课的原因之一。
老容的妈把报名单给老容,就回去忙农活了,跟着来主要是交钱,这么多钱小孩拿着不放心。老容拿着报名单去发书的那地方领书。除了《语文》和《数学》外,还有《自然》、《社会》、《思想品德》。此外还有老容最爱的《手工制作》及一小袋用于手工制作的工具,老容隔着透明的袋子看了看,有电池、小马达还有胶皮管等,不知道是制作什么用的。不过这已经令老容很兴奋了,他已经迫不及待想要拆开袋子,对照说明书开始制作了。
老容把书装进书包,就准备往家走。没走几步,他看见前面有个女生,背对着自己和别人聊天,背影看起来特别像冰冰,就走上去打招呼。
“嗨,冰冰,你在这呢。”老容说着拍了下那个女的肩膀。
那个女生一回头,见一陌生男的拍了下自己,老容也吓了一跳,原来这根本不是冰冰,只是背影有点像。
“你弄啥?”那女的摸着被拍的肩膀,愤怒地指责老容。她旁边的几名女生也向老容投来异样的目光。
老容脸憋得通红,他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那时候脸皮薄,由于是在陌生女孩子面前,他甚至都没有说“对不起”,就急忙快步走开了,留下几个女生议论纷纷。
老容几乎是一溜小跑到家的,到了家之后他才算是舒了一口气,脸色也渐渐缓过来。
大门敞着,堂屋门却锁着,老容的妈此刻正在门口的地里劳作。老容也不想费事去找妈妈要钥匙了,直接背着书包就去了大娘家找清雨玩。
大娘家也只有清雨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清雨见了老容,对老容说:“你报名回来了啊,都领了哪些书?”
老容边把书包放下边问清雨:“你怎么今天没报名?”
“我也不知道,俺大姨问的,说是老师都出差去了还没有回来,要后天才能去报。”
老容这时把书包里的书全都拿了出来,清雨随便翻着老容领的新书,老容则是拿起了手工制作的小袋子。这个手工制作完全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弄的,老师也不会在课堂上讲,老容从小就对这些小玩意、小制作和小发明比较感兴趣,因此现在更是迫不及待。
“清雨,你以前上学的时候有这个吗?”老容摇了摇手里的袋子,得意地问清雨。
“没有,这时弄啥的?”清雨好奇地盯着袋子。
“是手工制作的,不过我也不知道制作什么的,我们一起看看说明书吧。”说完他拿起了《手工制作》,两个人一起看了起来。
书里总共有三个制作的说明,第一个是制作一个简易手电筒,第二个是简易电风扇,第三个是空气浮力验证。
两人决定先做最有挑战性的电风扇。
先是从袋子里找到需要的材料:小马达,一个中间有孔的三叶的扇叶,开关,电池,电池仓,一些线子还有底座。
老容拿过扇叶,将孔对准小马达上的轴,用力一按,扇叶便牢牢地套在了马达上,他用手轻轻拨了拨扇叶,转动十分流畅。清雨则是负责将电池装进了电池仓,并在电源两头连上了铜线和开关。最后一步,老容将马达嵌在底座中,连好电源伸出的两根线。一切大功告成,清雨按下了开关,只见扇叶“嘤嘤嗡嗡”地转动起来。
“大功告成。”老容在一旁拍着手。
清雨也非常高兴,她把脸凑近风扇,感受了一会,突然“咦”了一声。
“怎么了?”老容不解地问道。
“怎么没有风啊,一点也不凉快。”
“不会吧,我来试试。”
清雨挪了挪位置,老容把脸探过去,果然一点风都没有。
“这是怎么回事呢?”两个人都陷入了思考中。
老容看了看一根红线,一根黑线,突然他大叫道:“我知道了。”
“哎呦,你吓我一跳”清雨长吁一声,问道,“咋弄的啊?”
“应该是正负极接错了。”虽然当时老容还没有接触过电路的知识,但是长期摆弄这些与电相关的玩意,再加上经常翻哥哥的书看,对物理有一定的了解,才会想到这点。
“没错啊,我是按照电池盒里画的顺序放电池的啊。”清雨拿出电池又看了一下,确认确实没错。
“不是那里,是这里。”老容把从电源出来接到马达上的两根线子调换了一下,重新接了上去,然后启动了开关。
一丝丝清凉的风源源不断地从扇叶里涌出,风扇比刚才运行更加平稳安静。
“你真过劲。”清雨忍不住夸了老容一句。
老容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美滋滋的。
制作完一个,老容想把剩下的留着慢慢做,好东西总是要慢慢品味的。两个人将东西收拾好,各拿起一本书来看。老容拿的是《语文》,清雨则拿的是《思想品德》。
老容翻开第一页,一股带着油墨味的书香扑鼻而来。扉页上留有写姓名、班级和学校的地方,老容刚掏出笔要写,忽然他想起了一件事:包书皮。
每次发新书的时候,老容都要把书裱起来,刚开始是爸爸用报纸给他裱的,后来他自己也学会了,如果有比较大的硬一点的纸,效果更好。其他人很多选择买现成的,那种花花绿绿的塑料膜制成的书皮确实好看,但家里人不会花钱买的,所以一般都是自己动手。
“对了,清雨,俺大娘家有没有比较厚的纸或者报纸,我给书裱上书壳。”
“我找找去。”清雨说完进了大伯大娘的房里,经过一番翻箱倒柜,她拿着两本杂志过来,“这个行吗?”
老容一看,厚厚的硬质封面正好是包书的好原料,不过他有点不放心地问道:“这个俺大伯还用吗?”
“应该不用了,都放那里好些天了,都落灰了。”
“那就好。”
老容拍了拍上面的灰,将杂志从正中间摊开,小心地拆下订书针,取下了两本杂志的封面,又把订书针放回,用手掰弯,根本看不出来拆过的痕迹。他将一张封面摊开放在桌上,然后把语文书放在正中间,灵活地转动着书本和封面,三下两下就把一本书裱好了。老容的裱书技术还是很高的,一般一学期上完了,拆开包书皮,书的外表看起来还像新的一样。
正在老容要裱数学书的时候,就听外面老容的妈在喊:
“施容,回家拔炉子、换面条去。”
老容只好收拾书包准备回家。
“你要是这几天急得慌可以看看这几本书,就先放你这,等你报名发书了再给我。”老容指的是《社会》、《自然》还有《思想品德》这三本可读性较强的书。
清雨留下了《自然》和《思想品德》,老容背起书包便往家走。
农村普遍用蜂窝煤,而且用的煤炉子也比较雷同,都是上面是坐锅的地方,下面有个碗口大的圆洞是通风透气的,中间有一个筒状结构,能放三块煤球,最下面一块是燃烧殆尽的,只作支撑用,中间一块是烧了一半的,半支撑半提供能量,最上面一块就是直接提供主要热量的。一般煤炉是24小时火不熄的,一日三餐后要把三块煤球用火钳夹出来,去掉最下面的那块,将剩下的两块放入炉体中,再在最上面放上一块新煤球,最后放上一壶水在炉子上面,就能时刻保证有温水供应了,烧饭的时候就用这水,饭熟得也快。这样基本就可以保证炉子一直有火了,不过有时候火烧得不旺,需要清理下炉腔内的煤球残渣,让通风更加良好。下面的圆洞有个盖子,一般是盖上的,不过并不是密封的,盖子上有个铅笔粗细的小圆孔,对准炉子上的那个小圆孔,保证空气循环。
不过需要做饭之前,就要把下面的盖子拔掉,让更多的空气进来,使火烧得更旺。老容的妈现在就是让老容干这个。
老容拔掉了炉子盖,又想起要去换面条,于是洗了洗手,又进了厨房。面缸里有只篮球大小的瓢,当时葫芦长的时候大家都非常惊讶竟然能长这么大,最后枝头终于不堪重负被坠断了,这只硕大无比的葫芦就被切成两半,晒干后成了瓢。老容舀了小半瓢面,就往外走。
这里很多卖面条的也做换面条的业务,就是他家的面条可以用等量的面来换。这个业务很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不需要交手续费,用面能换到等量的面条,省事又省钱,何乐而不为呢。不过后来估计是由于卖面条的觉得这样基本赚不到钱甚至还赔钱,不再提供该项服务。
老容每次去换面条,旁边的人都会向他的瓢投来异样的目光,卖面条的人几次就记住了老容,估计也是觉得这个瓢太独特了。
老容回来,天还没黑,无聊之中又拿起语文书看了起来。他有个习惯,就是拿到语文书后先翻到每篇课文的最后,看看课后有没有要求背诵课文,如果有的话,他喜欢先背几篇,反正以后也是要背的。以前更有意思,他和老文看到有篇课文后面说让“分角色地朗读课文”,他和老文竟然真的分了角色,一个人扮演课文中的一个角色,朗读了起来。当时他们并没有觉得有任何的不妥或者可笑,甚至是非常严肃认真地来对待这样一件事。
第一课是郑振铎的《燕子》,课后就要求背诵全文。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老容刚开始还是小声地读着,读了几遍之后,声音越来越大,最后整个院子里都回荡着他嘹亮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