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归乡
“谢姑娘与韩大人,如今都有一个相同的敌人,不是么?”
朱二笑呵呵:“既如此,何不联起手来,岂非比单打独斗事半功倍?”
谢令初不回答,而是将话题岔开了:“堂堂东御林军副统领,为何屈尊替韩大人跑腿做事?”
韩孟节虽被称为大齐第一少年状元,但本身的官职并不大。
只在国子监挂了个名,根本无需去做事。
她不记得前世韩孟节曾有过这么大的权力,竟使唤得了堂堂东御林军副统领朱二为其做事。
朱二倒是并没打算藏着掖着:“若姑娘日后有机会去到长安,就会发现,肯为韩大人做事的大有人在,小小一个朱二,又算得上什么?”
笑话,东御林军肯结党,看的可不是三皇子的面子。
不过他朱二嘛,比起其他人,还有他自己个人的原因在。
谢令初点点头:“韩孟节现在人在何处?”
动岑周不是不行,但光凭这些材料,还不足以让她出手帮忙。
不然解决了岑周,太子失势,三皇子趁势崛起,对还未崭露头角的李怀知可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她不做。
朱二道:“韩大人就知道您要见他。”
他一伸手:“谢姑娘请,去府上的马车已经备好了。”
谢令初摇头:“朱大人误解了。”
“我并不是要去见他。”
“既然确定了他还在洛阳,那么请大人替我传句话给他。”
“合作不是不可以,只是还要看韩大人的真诚具体有几分了。”
既然是求人办事,那断然没有办事人主动去找对方的道理。
“三日后我会去府上探望韩秀。”
谢令初丢下这句话,便带着可乐与苏言善退出了大门,坐上了回医馆的马车。
剩下一个朱二,若有所思。
不知道为什么。
他看这位谢家姑娘,总觉得有些熟悉。
……
……
“眼熟,但是想不起在哪里见过了。”
谢衍端详着眼前一对母子,两条眉毛一高一低拧在一起。
“你说你叫……”
“省之,萧省之。”看上去二十出头的少年回道。
“听家母说,这名字还是您当年给起的。”
谢衍“哈”了一声。
四十岁的妇人开口:“大人您忘了吗?那一年他父亲去长安述职,独留身怀六甲的我一个在洛阳。”
“多亏了裴大夫相帮,省之才能平安无事降生,我也保全了性命。”
妇人眼巴巴望着谢衍,指望他能想起些什么。
然而只换来谢衍一瞬间颓废下去,和适才的神气活现判若两人。
他们不知道那名字如今在谢衍面前不能提。
妇人还在自顾自念叨:“我还记得大人您那时候手里总捧着本书在看,诗词歌赋信手拈来,极为博学,是以才托您为我儿起了名字。”
听见这话,谢衍本就颓废的脸上又多出几道黑线。
省之?
这种名字像是一个会读书的人想出来的?
这一听就是个很普罗大众的名字啊。
而且他那时候也不是热爱读书。
他那是……
谢衍有些别扭。
妇人那边还丝毫未曾觉察,提起前尘往事就开始喋喋不休。
谢衍开始烦了。
好在李氏闻讯赶了过来。
与谢衍不同,几乎是见到面的一瞬间,李氏就认出了这对母子来。
“是你们啊?”她有些诧异。
“快二十年了吧,你们去了哪里?”
李氏这样问,明显是认识面前萧氏母子的。
谢衍大喜过望。
与人周旋的事他做不来,刚好交给大嫂。
谢衍道一句还有事,一转身人就没了影。
萧母有些激动,拉着儿子先是行礼:“见过乐平郡主。”
李氏点点头。
萧母才开始道:“那年他爹述职回来,说是得了某位大人赏识,要搬去长安。”
“我们便举家迁去了长安。”
“临行走得急,第二日就收拾了家当离开,所以才未能亲自登门告别。”
萧母带着歉意。
去了长安啊。
这是好事。
萧母看着他们:“那么这次回来,是省亲?”
萧母摇摇头,有些悲戚:“哪儿还有什么亲可省。”
那些人听说他们家出事,躲还来不及。
“他爹没了,我们无处可去,只好归乡。”
李氏惊讶:“竟是这样?”
便吩咐下人,去拿一百两银子来,给萧氏母子。
一百两银子,足够他们做一些小生意过活了。
萧母道谢连连,有些不知所措。
虽然她来此目的也确实是想看看能不能讨几两银钱。
但实在没想到郡主会这么大方,主动拿这么多钱出来。
萧家母子感激涕零。
“若非郡主心善,我母子二人怕是也要饿死街头了。”
李氏不解:“如何会到这个地步?”
按理说萧氏当年去长安为官,算是高升。
纵然早逝,也该有家产留下。
怎么竟落到这步田地?
难道是犯了事被抄家?
萧母期期艾艾开口:“说实话,我们也不知他爹在长安究竟做什么。”
“在洛阳好歹还是个录事,去到长安后,竟连录事都不是了。”
“可是我问他,他也不说,说大人不让说。好在能拿钱回来,我们便也没了疑虑。”
李氏听着,不时点点头。
“就这样过了这么些年,前几个月,他突然回来,说不做了,要回洛阳。”
“他拿了家里全部的钱走,再回来,却成了一具尸首。”
萧母哭哭啼啼讲述着几个月前的事,听得李氏也忍不住叹气。
“那那位大人呢?”她问。
萧母悲伤道:“我们根本不知道那位大人是谁。”
“只是这长安是待不下去了,只好归乡。”
李氏点了点头,心道那毕竟是长安,有这类事发生也是稀疏平常。
只是苦了一直为了生活奔波的劳苦大众。
她又差人给装了不少时令点心,给萧氏母子一并带着。
“可有地方住?”李氏关心道。
“万幸老屋还在。”萧母道。
李氏放下心:“那还好。”
两妇人又闲话半天,萧母才拉着儿子起身道:“也该告辞了,省之还要去谋份差才行。”
“是了。”李氏亦起身相送,随口问道:“不知道他准备做什么差?”
萧母垂首道:“省之学医十几年,如今打算谋份医师之职看看,只是这洛阳医者如云,不知可还能有他一个位置。”
是个医师?
李氏心思动了动。
“听说有个医馆在收医师,我倒是可以推荐你们过去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