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盐场里的危险信号
网络小说网www.sw.kifor.cn,最快更新《重生民国之盐商千金逆袭记》最新章节!
赵国祯从书房出来时,夜风正卷着几片枯叶贴地而行。她拢了拢披风,朝盐场方向走去。白日里那一封来自老三的信还在袖中,字迹潦草却清晰:“江南船号:047,与沈家旧船编号极为相似。”她没打算马上追查这件事,现在有更要紧的事情要做。
盐场新扩,晒盐工也添了不少。她虽将账目做了两套,但对盐质把控却是半点不松。尤其是夜里巡场,成了她的习惯。月光不算亮,但足够照出盐堆上细碎的反光,脚下的土地因盐水的浸润而有些潮湿,踩上去发出轻微的咯吱声。空气中弥漫着海水晒过头后的焦苦味,还混着一股泥土的气息,她伸手摸了摸盐堆,粗糙的盐粒划过掌心,带着一丝凉意。
她走到最东边的仓库前,忽然停下脚步。
空气里有一丝异样的味道——像是海水晒过头后的焦苦味,却又混着一股泥土的气息。
她皱了皱眉,弯腰抓起一把盐粒,对着灯笼细细看了起来。果然,在银白的盐粒之间,藏着一些细小的黑沙颗粒,若不是仔细看,几乎难以察觉。赵国祯心中一惊,难道是沈家的人开始行动了?这背后究竟还有多少阴谋?
“好得很。”她低声笑了笑,声音轻得像是自言自语,“连盐都能掺假,这年头真是什么人都敢干。”
她从袖中取出一根银簪,挑了几粒黑色颗粒放在掌心,又在盐袋缝线处轻轻一刮,果然带下一块布角。那布料已经磨损,但仍能依稀辨认出一个残破的徽记——是沈家旧时用过的图腾。
她收起布角,转身唤来守夜的管事:“把这批盐封起来,明日一早送去化验。另外,调出前日轮班记录,我要知道是谁动的手。”
管事应声而去,赵国祯则站在原地,望着那一排排盐包,眼神平静得不像个刚发现有人在自己眼皮底下搞鬼的人。
第二天清晨,她换上粗布衣裳,带着两个亲信悄悄进了盐工宿舍。昨夜她故意放走了一个人,果不其然,那人今早就往城东去了。
她在巷口等了片刻,便见人影一闪,钻进了一间破庙。她没急着进去,而是让亲信守住前后门,自己绕到后墙,翻窗而入。赵国祯心想,不能打草惊蛇,从后窗进去既能出其不意,又能避免被发现,说不定能找到重要线索。
庙里灰尘扑面,呛得她鼻子发痒,忍不住打了个喷嚏。供桌上的香炉早已积满灰,散发着一股陈旧的气息,四周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她的手触碰到墙壁,冰冷而粗糙,不禁打了个寒颤。这破庙弥漫着一股阴森的气息,似乎隐藏着无数秘密。她握紧了手中的银簪,小心翼翼地向前走去。
她扫视一圈,目光落在角落里的一个包裹上。
她走过去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叠纸张,其中一张纸上还压着一枚铜印,上面刻着“沈”字。
她拿起那张纸,展开一看,果然是一封未写完的密信,内容提及“三日后再送一批货”,并附上了具体的交接方式。她颤抖着双手打开包裹,看到里面的纸张和铜印,心猛地一紧,难道这就是证据?她迫不及待地展开纸张,眼睛紧紧盯着上面的字。
她将纸折好放入袖中,正准备离开,忽听外头传来一阵脚步声。
她迅速闪身至门后,透过缝隙看见几个盐工模样的人走进来,为首的一个低声道:“东西还在吗?”
另一个答:“还在,不过昨晚赵老板来过了,她好像发现了点什么。”
“不可能!”那人咬牙道,“我们做得干净,她查不到证据。”
赵国祯听得嘴角微扬,心里却一点不轻松。这些人背后站着的,恐怕不止一个沈家长辈。
她等他们说完,才推门而出,惊得几人猛然回头。
“哟,这不是几位熟面孔嘛?”她笑眯眯地说,“正好我也有事找你们。”
几人脸色骤变,其中一个拔腿就想跑,却被门口的亲信拦下。
“跑什么?”赵国祯慢悠悠地走近,“我还没说赶你们走呢。”
她让人将那几人带回盐场,当众拿出昨日封存的盐包,当场拆开。
“看看,这是你们昨天晒出来的‘好盐’。”她指着盐堆里混杂的泥沙,“掺假、偷工减料,你们倒是会做生意。”
几个盐工脸色发白,有人还想狡辩:“赵老板,我们……我们也是被逼的!”
“被谁逼的?”赵国祯问得轻巧。
那人咬紧牙关,不肯开口。另一人却突然跪下,颤声道:“是我们……是我们接到了一封密信,说只要配合,就能拿到一笔钱,还能安排去别家做工。”
赵国祯点点头,仿佛早就猜到。
“很好。”她说,“既然你们都知道了,那就不用我多说了。”
她挥挥手,命人将这几人驱逐出场,并责令赔偿损失。赵国祯看着这些盐工,心中怒火中烧,但她知道不能冲动,必须按规矩办事。驱逐他们既能警示其他人,又能向沈家表明自己的态度。
围观的盐工们一片寂静,没人敢说话。赵国祯扫视一圈,微笑道:“我知道有些人可能觉得我不讲情面,可盐行的名声,是我爹用命拼来的。我不怕得罪人,就怕对不起他。”
她说完,转身离去,留下一群低头沉默的盐工。
回府的路上,她一直没说话。直到进了书房,才抽出那张写着“江南船号:047”的纸,轻轻摩挲着边缘。
她将纸收起,吹灭灯,屋内陷入黑暗。窗外的风依旧在吹,带着咸涩的味道。
远处,一只夜枭掠过树梢,发出一声低鸣。
赵国祯坐在窗边,看着天边最后一颗星子渐渐黯淡下去。
“来吧,我等着你们。”
赵国祯从书房出来时,夜风正卷着几片枯叶贴地而行。她拢了拢披风,朝盐场方向走去。白日里那一封来自老三的信还在袖中,字迹潦草却清晰:“江南船号:047,与沈家旧船编号极为相似。”她没打算马上追查这件事,现在有更要紧的事情要做。
盐场新扩,晒盐工也添了不少。她虽将账目做了两套,但对盐质把控却是半点不松。尤其是夜里巡场,成了她的习惯。月光不算亮,但足够照出盐堆上细碎的反光,脚下的土地因盐水的浸润而有些潮湿,踩上去发出轻微的咯吱声。空气中弥漫着海水晒过头后的焦苦味,还混着一股泥土的气息,她伸手摸了摸盐堆,粗糙的盐粒划过掌心,带着一丝凉意。
她走到最东边的仓库前,忽然停下脚步。
空气里有一丝异样的味道——像是海水晒过头后的焦苦味,却又混着一股泥土的气息。
她皱了皱眉,弯腰抓起一把盐粒,对着灯笼细细看了起来。果然,在银白的盐粒之间,藏着一些细小的黑沙颗粒,若不是仔细看,几乎难以察觉。赵国祯心中一惊,难道是沈家的人开始行动了?这背后究竟还有多少阴谋?
“好得很。”她低声笑了笑,声音轻得像是自言自语,“连盐都能掺假,这年头真是什么人都敢干。”
她从袖中取出一根银簪,挑了几粒黑色颗粒放在掌心,又在盐袋缝线处轻轻一刮,果然带下一块布角。那布料已经磨损,但仍能依稀辨认出一个残破的徽记——是沈家旧时用过的图腾。
她收起布角,转身唤来守夜的管事:“把这批盐封起来,明日一早送去化验。另外,调出前日轮班记录,我要知道是谁动的手。”
管事应声而去,赵国祯则站在原地,望着那一排排盐包,眼神平静得不像个刚发现有人在自己眼皮底下搞鬼的人。
第二天清晨,她换上粗布衣裳,带着两个亲信悄悄进了盐工宿舍。昨夜她故意放走了一个人,果不其然,那人今早就往城东去了。
她在巷口等了片刻,便见人影一闪,钻进了一间破庙。她没急着进去,而是让亲信守住前后门,自己绕到后墙,翻窗而入。赵国祯心想,不能打草惊蛇,从后窗进去既能出其不意,又能避免被发现,说不定能找到重要线索。
庙里灰尘扑面,呛得她鼻子发痒,忍不住打了个喷嚏。供桌上的香炉早已积满灰,散发着一股陈旧的气息,四周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她的手触碰到墙壁,冰冷而粗糙,不禁打了个寒颤。这破庙弥漫着一股阴森的气息,似乎隐藏着无数秘密。她握紧了手中的银簪,小心翼翼地向前走去。
她扫视一圈,目光落在角落里的一个包裹上。
她走过去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叠纸张,其中一张纸上还压着一枚铜印,上面刻着“沈”字。
她拿起那张纸,展开一看,果然是一封未写完的密信,内容提及“三日后再送一批货”,并附上了具体的交接方式。她颤抖着双手打开包裹,看到里面的纸张和铜印,心猛地一紧,难道这就是证据?她迫不及待地展开纸张,眼睛紧紧盯着上面的字。
她将纸折好放入袖中,正准备离开,忽听外头传来一阵脚步声。
她迅速闪身至门后,透过缝隙看见几个盐工模样的人走进来,为首的一个低声道:“东西还在吗?”
另一个答:“还在,不过昨晚赵老板来过了,她好像发现了点什么。”
“不可能!”那人咬牙道,“我们做得干净,她查不到证据。”
赵国祯听得嘴角微扬,心里却一点不轻松。这些人背后站着的,恐怕不止一个沈家长辈。
她等他们说完,才推门而出,惊得几人猛然回头。
“哟,这不是几位熟面孔嘛?”她笑眯眯地说,“正好我也有事找你们。”
几人脸色骤变,其中一个拔腿就想跑,却被门口的亲信拦下。
“跑什么?”赵国祯慢悠悠地走近,“我还没说赶你们走呢。”
她让人将那几人带回盐场,当众拿出昨日封存的盐包,当场拆开。
“看看,这是你们昨天晒出来的‘好盐’。”她指着盐堆里混杂的泥沙,“掺假、偷工减料,你们倒是会做生意。”
几个盐工脸色发白,有人还想狡辩:“赵老板,我们……我们也是被逼的!”
“被谁逼的?”赵国祯问得轻巧。
那人咬紧牙关,不肯开口。另一人却突然跪下,颤声道:“是我们……是我们接到了一封密信,说只要配合,就能拿到一笔钱,还能安排去别家做工。”
赵国祯点点头,仿佛早就猜到。
“很好。”她说,“既然你们都知道了,那就不用我多说了。”
她挥挥手,命人将这几人驱逐出场,并责令赔偿损失。赵国祯看着这些盐工,心中怒火中烧,但她知道不能冲动,必须按规矩办事。驱逐他们既能警示其他人,又能向沈家表明自己的态度。
围观的盐工们一片寂静,没人敢说话。赵国祯扫视一圈,微笑道:“我知道有些人可能觉得我不讲情面,可盐行的名声,是我爹用命拼来的。我不怕得罪人,就怕对不起他。”
她说完,转身离去,留下一群低头沉默的盐工。
回府的路上,她一直没说话。直到进了书房,才抽出那张写着“江南船号:047”的纸,轻轻摩挲着边缘。
她将纸收起,吹灭灯,屋内陷入黑暗。窗外的风依旧在吹,带着咸涩的味道。
远处,一只夜枭掠过树梢,发出一声低鸣。
赵国祯坐在窗边,看着天边最后一颗星子渐渐黯淡下去。
“来吧,我等着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