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暗中布局的新招数
网络小说网www.sw.kifor.cn,最快更新《重生民国之盐商千金逆袭记》最新章节!
赵国祯站在盐行二楼的窗边,手指轻轻敲着窗棂,耳边传来海风从东南吹来的呼呼声,夹杂着咸腥味,也带着几缕湿漉漉的潮气。她的发丝被海风轻轻拂动,脸颊感受到海风的湿润。她眯了眯眼,目光落在远处码头上正卸货的几个盐贩身上。
“老三还没回来?”她回头问身后的伙计。
伙计摇摇头:“回东家,还没见人影。”
赵国祯没再多问,转身走到案前,翻开一叠账本。纸张有些泛黄,边角微微卷起,像是被翻阅过无数次。她抽出一支炭笔,在其中一页画了个圈,又在旁边写了几个数字。
这些日子,她一直在留意盐市动向。灾后要重建,朝廷税又变了,江南盐枭也没了,这些事儿就像下棋的棋子,一步步影响着盐市的局势。她嗅到了风暴的味道,而风暴往往意味着机会。
“东家,茶。”一名小厮端着木托进来,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
赵国祯点点头,顺手将账本合上,抬眼看着窗外渐渐西沉的太阳。天色尚早,但她已经能感觉到城里那些盐商们的心跳开始乱了节奏。
“你说什么?新任盐税司要降税?”
“可不是嘛!我有个表亲在州府当差,亲耳听人说的。”
“这事儿靠谱吗?”
“怎么不靠谱?听说连胶东那边都传开了。”
街角的一间茶楼里,几个盐贩围坐在角落,眉头紧皱,交头接耳,其中一人端起茶杯,手微微颤抖,低声议论着。他们谁也没注意到,坐在对面那个穿青布衫的汉子,正是赵国祯安排下的“消息源”。
那人喝了口茶,故意压低声音道:“你们想想,之前那场火船爆炸,把江南盐枭全给烧没了。现在市面上盐价涨得飞快,官府肯定得出手压一压。新来的盐税司大人,就是冲这个来的。”
“可万一不是真的呢?”
“你要是不信,等别人先卖,咱再观望呗。”
“说得轻巧,现在满城都在传,谁还敢囤货?”
茶楼外,一个身穿粗布衣裳的小贩拎着竹篮匆匆走过,嘴里哼着小曲儿,篮子里装的是刚出炉的糖糕。他一边走,一边朝路人吆喝:
“最新消息咯——新盐税司要降价咯!”
没人知道,这名小贩也是赵国祯的人。他走过的每条街巷,都会留下同样的传言。
夜幕降临,赵国祯坐在书房里,手里拿着一张刚刚送来的纸条。纸条上只有八个字:众商动摇,时机已至。她心中一阵激动,她深知这是自己布局许久换来的机会,只要抓住,就能在盐市中占据主动。
她嘴角微扬,将纸条扔进灯烛中,看它慢慢化为灰烬。
沈明远推门进来时,正好看到这一幕。
“你在烧什么?”他问。
“谣言。”赵国祯淡淡一笑,“烧完了,就没人记得了。”
沈明远走到她身边坐下,目光扫过桌上的账本和地图:“你是真打算趁机收一批盐?”
“当然。”她指了指地图上几个点,“这几处是最近抛售最急的,我已经安排人去接洽。明天一早,第一批盐就能入库。”
沈明远皱眉:“你就不怕这是个陷阱?万一有人故意放风,引你入套呢?”
赵国祯轻轻一笑:“若真是陷阱,那我也只能认栽。但依我看,这不是陷阱,是恐慌。”
她顿了顿,语气转冷:“这些人只看得见眼前的利益,却看不到背后的趋势。他们以为降税会让他们赚得更多,其实不过是让他们的利润更薄罢了。”
沈明远看着她,忽然觉得眼前的女子比从前更加锋利了。那种锋利不是咄咄逼人的锐气,而是藏在温和笑容背后的算计与果断。
“你变了。”他说。
“我只是学会了用脑子做生意。”赵国祯笑着反问,“你不是一直说我以前太傻了吗?”
沈明远沉默片刻,点了点头:“但现在你不傻了。”
“聪明从来不是坏事。”她站起身,走到窗边,“只是要用对地方。”
外面的风更大了些,吹得窗纸簌簌作响。赵国祯望着远处灯火零星的盐仓,心中已有定数。
第二天清晨,盐行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队。
“赵东家,我家老爷让我来问问,您这边今天是不是还收盐?”
“收。”赵国祯站在门口,亲自接待,“照昨天的价格,一文不少。”
话音刚落,人群顿时骚动起来。
“真的假的?别人都在跌价,她反倒加钱收?”
“八成是疯了吧。”
“可人家是‘祯记’啊,赵东家做生意一向稳得很。”
赵国祯听着这些议论,脸上依旧挂着笑。她知道,这些盐商此刻心里都在打鼓。有人想卖,有人想观望,还有人已经在怀疑是不是自己错过了什么重要信息。
她不动声色地指挥手下登记、验货、付款,动作干脆利落,仿佛这一切不过是寻常买卖。
直到日头偏西,最后一车盐入库,赵国祯才回到屋里,脱下外袍,露出袖中藏着的一块玉佩。
那是她父亲留给她的信物之一,如今已被磨得温润如脂。
她摩挲着玉佩,眼神深沉。
“这一步,算是迈出去了。”她低声自语。
沈明远靠在门边,看着她:“下一步呢?”
赵国祯抬起头,眼中闪着光:“等他们发现,盐税根本不会降,那时候……”她顿了顿,嘴角扬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咱们就可以坐等涨价了。”
沈明远没有说话,只是看着她,忽然觉得她整个人像是换了副模样。那种感觉,就像一只蛰伏已久的狐狸,终于露出了它的獠牙。
傍晚时分,赵国祯收到了一条消息。
“胶东沈家,正在低价抛售库存。”
她听完,轻轻放下手中的茶杯,茶水微微晃动,在灯光下映出一圈圈细碎的波纹。
她缓缓吐出一口气,眼神却愈发坚定。
“看来,有些人已经开始慌了。”
赵国祯站在盐行二楼的窗边,手指轻轻敲着窗棂,耳边传来海风从东南吹来的呼呼声,夹杂着咸腥味,也带着几缕湿漉漉的潮气。她的发丝被海风轻轻拂动,脸颊感受到海风的湿润。她眯了眯眼,目光落在远处码头上正卸货的几个盐贩身上。
“老三还没回来?”她回头问身后的伙计。
伙计摇摇头:“回东家,还没见人影。”
赵国祯没再多问,转身走到案前,翻开一叠账本。纸张有些泛黄,边角微微卷起,像是被翻阅过无数次。她抽出一支炭笔,在其中一页画了个圈,又在旁边写了几个数字。
这些日子,她一直在留意盐市动向。灾后要重建,朝廷税又变了,江南盐枭也没了,这些事儿就像下棋的棋子,一步步影响着盐市的局势。她嗅到了风暴的味道,而风暴往往意味着机会。
“东家,茶。”一名小厮端着木托进来,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
赵国祯点点头,顺手将账本合上,抬眼看着窗外渐渐西沉的太阳。天色尚早,但她已经能感觉到城里那些盐商们的心跳开始乱了节奏。
“你说什么?新任盐税司要降税?”
“可不是嘛!我有个表亲在州府当差,亲耳听人说的。”
“这事儿靠谱吗?”
“怎么不靠谱?听说连胶东那边都传开了。”
街角的一间茶楼里,几个盐贩围坐在角落,眉头紧皱,交头接耳,其中一人端起茶杯,手微微颤抖,低声议论着。他们谁也没注意到,坐在对面那个穿青布衫的汉子,正是赵国祯安排下的“消息源”。
那人喝了口茶,故意压低声音道:“你们想想,之前那场火船爆炸,把江南盐枭全给烧没了。现在市面上盐价涨得飞快,官府肯定得出手压一压。新来的盐税司大人,就是冲这个来的。”
“可万一不是真的呢?”
“你要是不信,等别人先卖,咱再观望呗。”
“说得轻巧,现在满城都在传,谁还敢囤货?”
茶楼外,一个身穿粗布衣裳的小贩拎着竹篮匆匆走过,嘴里哼着小曲儿,篮子里装的是刚出炉的糖糕。他一边走,一边朝路人吆喝:
“最新消息咯——新盐税司要降价咯!”
没人知道,这名小贩也是赵国祯的人。他走过的每条街巷,都会留下同样的传言。
夜幕降临,赵国祯坐在书房里,手里拿着一张刚刚送来的纸条。纸条上只有八个字:众商动摇,时机已至。她心中一阵激动,她深知这是自己布局许久换来的机会,只要抓住,就能在盐市中占据主动。
她嘴角微扬,将纸条扔进灯烛中,看它慢慢化为灰烬。
沈明远推门进来时,正好看到这一幕。
“你在烧什么?”他问。
“谣言。”赵国祯淡淡一笑,“烧完了,就没人记得了。”
沈明远走到她身边坐下,目光扫过桌上的账本和地图:“你是真打算趁机收一批盐?”
“当然。”她指了指地图上几个点,“这几处是最近抛售最急的,我已经安排人去接洽。明天一早,第一批盐就能入库。”
沈明远皱眉:“你就不怕这是个陷阱?万一有人故意放风,引你入套呢?”
赵国祯轻轻一笑:“若真是陷阱,那我也只能认栽。但依我看,这不是陷阱,是恐慌。”
她顿了顿,语气转冷:“这些人只看得见眼前的利益,却看不到背后的趋势。他们以为降税会让他们赚得更多,其实不过是让他们的利润更薄罢了。”
沈明远看着她,忽然觉得眼前的女子比从前更加锋利了。那种锋利不是咄咄逼人的锐气,而是藏在温和笑容背后的算计与果断。
“你变了。”他说。
“我只是学会了用脑子做生意。”赵国祯笑着反问,“你不是一直说我以前太傻了吗?”
沈明远沉默片刻,点了点头:“但现在你不傻了。”
“聪明从来不是坏事。”她站起身,走到窗边,“只是要用对地方。”
外面的风更大了些,吹得窗纸簌簌作响。赵国祯望着远处灯火零星的盐仓,心中已有定数。
第二天清晨,盐行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队。
“赵东家,我家老爷让我来问问,您这边今天是不是还收盐?”
“收。”赵国祯站在门口,亲自接待,“照昨天的价格,一文不少。”
话音刚落,人群顿时骚动起来。
“真的假的?别人都在跌价,她反倒加钱收?”
“八成是疯了吧。”
“可人家是‘祯记’啊,赵东家做生意一向稳得很。”
赵国祯听着这些议论,脸上依旧挂着笑。她知道,这些盐商此刻心里都在打鼓。有人想卖,有人想观望,还有人已经在怀疑是不是自己错过了什么重要信息。
她不动声色地指挥手下登记、验货、付款,动作干脆利落,仿佛这一切不过是寻常买卖。
直到日头偏西,最后一车盐入库,赵国祯才回到屋里,脱下外袍,露出袖中藏着的一块玉佩。
那是她父亲留给她的信物之一,如今已被磨得温润如脂。
她摩挲着玉佩,眼神深沉。
“这一步,算是迈出去了。”她低声自语。
沈明远靠在门边,看着她:“下一步呢?”
赵国祯抬起头,眼中闪着光:“等他们发现,盐税根本不会降,那时候……”她顿了顿,嘴角扬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咱们就可以坐等涨价了。”
沈明远没有说话,只是看着她,忽然觉得她整个人像是换了副模样。那种感觉,就像一只蛰伏已久的狐狸,终于露出了它的獠牙。
傍晚时分,赵国祯收到了一条消息。
“胶东沈家,正在低价抛售库存。”
她听完,轻轻放下手中的茶杯,茶水微微晃动,在灯光下映出一圈圈细碎的波纹。
她缓缓吐出一口气,眼神却愈发坚定。
“看来,有些人已经开始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