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航队与商路
网络小说网www.sw.kifor.cn,最快更新《大明系统:我在北美当皇帝》最新章节!
开春的季风刚起,十艘新造的福船已在码头整装待发。郑和亲自督造的船身比普通商船宽三尺,船底铺着徐寿研制的防水漆,宋应星设计的铜炮沿着船舷排开,炮口擦得锃亮,倒映着初升的太阳。
“每艘船配二十石杂交玉米,十箱防疟药,还有五百斤提纯火药。”郑和站在旗舰“新津号”的甲板上,给船员们分发海图,“第一站到檀香群岛,换船桅木料;第二站去西班牙人的巴拿马据点,用玉米种子换他们的银矿砂——记住,交易不成,不可动武。”
朱慈烺来送行时,见那个法国学者正帮牛顿调试船上的星盘,两人用粉笔在甲板上推演航行轨迹,时不时争论几句。“他们说要算出精确的航行动力公式。”郑经在一旁笑道,“说这样船能少走三成弯路。”
郑和听见了,捋着胡须点头:“学问这东西,不分中西。老臣当年下西洋,靠的是经验,如今有这些先生的算法,定能走得更远。”
航队出发那日,印第安酋长带着族人在码头跳起祭祀舞,他们把用鹰羽编织的护身符挂在船桅上,嘴里念着“风随龙旗”。孙思邈提着药箱最后登船,给每个船员塞了包预防坏血病的草药:“海上缺青菜,这药得按时吃,别学那些西洋人,到了半路牙都掉光。”
船帆鼓满季风,十艘福船排成纵队,渐渐消失在海平面。朱慈烺站在码头上,直到帆影变成小点,才转身回城——城里还有更重要的事:沈括主持的铁矿已经开工,需要人盯着熔炉的火候;宋应星正在试制水车,打算用河水驱动锻锤;而新吸纳的欧洲学者们,正围着徐寿的实验室,想弄懂“无烟火药为何不会呛人”。
三个月后,航队的消息先传了回来。一个印第安信使划着独木舟,带来郑和的字条:“檀香群岛已结盟,获檀木千根;巴拿马交易顺利,得银砂五十箱;遇英国海盗船三艘,发炮驱之,无伤。”字条旁还画着个简易的岛屿图,标注着“可种甘蔗”。
系统面板上,“航海术进阶”的进度条瞬间填满,弹出新提示:【解锁跨洋商路,奖励召唤点数5000。新增可召唤:詹天佑(近代铁路工程师),消耗4000点;瓦特(改良蒸汽机),消耗6000点。】
“先召詹天佑。”朱慈烺毫不犹豫,“铁矿的矿石运到城里太费力,该修条铁路了。”
白光在铁矿旁亮起时,詹天佑正拿着测量仪打量地形,看到铁轨般的矿车轨道,眼睛立刻亮了:“这里的坡度适合修窄轨铁路,用马拉就能动,将来有了动力,换蒸汽机就行。”他蹲在地上画图纸,“从矿洞到熔炉,修十里长,三个月就能成。”
沈括凑过去看图纸,指着其中一段:“这弯道角度,是不是和沈括先生算的弹道弧度有些像?”两人拿着尺子比划起来,竟发现力学原理能互通,当即决定合编一本《矿路算经》。
又过了一个月,“新津号”带头返航。船身吃水极深,除了檀木和银砂,还载着十几个皮肤黝黑的非洲人——郑和在海上救的,他们原是西班牙人的奴隶,不堪虐待跳海,被福船捞了上来。“他们懂种甘蔗,还会冶铁。”郑和指着其中一个壮年男子,“他说愿意留下,教咱们炼精铁。”
朱慈烺让他们住在城外新盖的草屋,给了农具和种子。那些非洲人看着田垄里的杂交玉米,又摸了摸城墙上的红砖,突然对着龙旗跪了下去——他们从未见过不把人当牲口的“主人”。
这天傍晚,熔炉第一次炼出了精铁。非洲铁匠握着铁钳,将通红的铁块锻打成薄片,薄得能透光。宋应星拿过一片,对着太阳看了看:“这能做枪管,比铜炮轻一半!”
系统提示音接连响起:【解锁高级冶铁技术,奖励点数3000。检测到多元文明协作,解锁“移民融合机制”。】
朱慈烺站在城楼上,看着夕阳把铁路的地基染成金色,看着返航的船员和印第安人、非洲人、欧洲学者在田埂上谈笑,忽然觉得“大明新津”不再只是个据点。砖墙上的龙旗猎猎作响,旗下的人肤色不同、语言各异,却都在为同一片土地挥汗——这或许就是比城墙更坚固的根基。
“郑经,”他指着远处的森林,“让詹先生把铁路再往前修,修到能看见下一条河流的地方。”
“是!”
“还有,”朱慈烺望向海平线,那里的晚霞像航队扬起的帆,“告诉郑和公,下次出海,带些咱们的孩子去看看——他们得知道,龙旗能飘到的地方,远比书本里写的更远。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开春的季风刚起,十艘新造的福船已在码头整装待发。郑和亲自督造的船身比普通商船宽三尺,船底铺着徐寿研制的防水漆,宋应星设计的铜炮沿着船舷排开,炮口擦得锃亮,倒映着初升的太阳。
“每艘船配二十石杂交玉米,十箱防疟药,还有五百斤提纯火药。”郑和站在旗舰“新津号”的甲板上,给船员们分发海图,“第一站到檀香群岛,换船桅木料;第二站去西班牙人的巴拿马据点,用玉米种子换他们的银矿砂——记住,交易不成,不可动武。”
朱慈烺来送行时,见那个法国学者正帮牛顿调试船上的星盘,两人用粉笔在甲板上推演航行轨迹,时不时争论几句。“他们说要算出精确的航行动力公式。”郑经在一旁笑道,“说这样船能少走三成弯路。”
郑和听见了,捋着胡须点头:“学问这东西,不分中西。老臣当年下西洋,靠的是经验,如今有这些先生的算法,定能走得更远。”
航队出发那日,印第安酋长带着族人在码头跳起祭祀舞,他们把用鹰羽编织的护身符挂在船桅上,嘴里念着“风随龙旗”。孙思邈提着药箱最后登船,给每个船员塞了包预防坏血病的草药:“海上缺青菜,这药得按时吃,别学那些西洋人,到了半路牙都掉光。”
船帆鼓满季风,十艘福船排成纵队,渐渐消失在海平面。朱慈烺站在码头上,直到帆影变成小点,才转身回城——城里还有更重要的事:沈括主持的铁矿已经开工,需要人盯着熔炉的火候;宋应星正在试制水车,打算用河水驱动锻锤;而新吸纳的欧洲学者们,正围着徐寿的实验室,想弄懂“无烟火药为何不会呛人”。
三个月后,航队的消息先传了回来。一个印第安信使划着独木舟,带来郑和的字条:“檀香群岛已结盟,获檀木千根;巴拿马交易顺利,得银砂五十箱;遇英国海盗船三艘,发炮驱之,无伤。”字条旁还画着个简易的岛屿图,标注着“可种甘蔗”。
系统面板上,“航海术进阶”的进度条瞬间填满,弹出新提示:【解锁跨洋商路,奖励召唤点数5000。新增可召唤:詹天佑(近代铁路工程师),消耗4000点;瓦特(改良蒸汽机),消耗6000点。】
“先召詹天佑。”朱慈烺毫不犹豫,“铁矿的矿石运到城里太费力,该修条铁路了。”
白光在铁矿旁亮起时,詹天佑正拿着测量仪打量地形,看到铁轨般的矿车轨道,眼睛立刻亮了:“这里的坡度适合修窄轨铁路,用马拉就能动,将来有了动力,换蒸汽机就行。”他蹲在地上画图纸,“从矿洞到熔炉,修十里长,三个月就能成。”
沈括凑过去看图纸,指着其中一段:“这弯道角度,是不是和沈括先生算的弹道弧度有些像?”两人拿着尺子比划起来,竟发现力学原理能互通,当即决定合编一本《矿路算经》。
又过了一个月,“新津号”带头返航。船身吃水极深,除了檀木和银砂,还载着十几个皮肤黝黑的非洲人——郑和在海上救的,他们原是西班牙人的奴隶,不堪虐待跳海,被福船捞了上来。“他们懂种甘蔗,还会冶铁。”郑和指着其中一个壮年男子,“他说愿意留下,教咱们炼精铁。”
朱慈烺让他们住在城外新盖的草屋,给了农具和种子。那些非洲人看着田垄里的杂交玉米,又摸了摸城墙上的红砖,突然对着龙旗跪了下去——他们从未见过不把人当牲口的“主人”。
这天傍晚,熔炉第一次炼出了精铁。非洲铁匠握着铁钳,将通红的铁块锻打成薄片,薄得能透光。宋应星拿过一片,对着太阳看了看:“这能做枪管,比铜炮轻一半!”
系统提示音接连响起:【解锁高级冶铁技术,奖励点数3000。检测到多元文明协作,解锁“移民融合机制”。】
朱慈烺站在城楼上,看着夕阳把铁路的地基染成金色,看着返航的船员和印第安人、非洲人、欧洲学者在田埂上谈笑,忽然觉得“大明新津”不再只是个据点。砖墙上的龙旗猎猎作响,旗下的人肤色不同、语言各异,却都在为同一片土地挥汗——这或许就是比城墙更坚固的根基。
“郑经,”他指着远处的森林,“让詹先生把铁路再往前修,修到能看见下一条河流的地方。”
“是!”
“还有,”朱慈烺望向海平线,那里的晚霞像航队扬起的帆,“告诉郑和公,下次出海,带些咱们的孩子去看看——他们得知道,龙旗能飘到的地方,远比书本里写的更远。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