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丞相开府固国本
网络小说网www.sw.kifor.cn,最快更新《寒门录》最新章节!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秋,成都。昭烈皇帝刘备的灵柩在举国缟素中缓缓入葬惠陵(今成都武侯祠旁)。新帝刘禅(字公嗣)于灵前即位,改元建兴。然这位十七岁的少年天子,面对的是父亲留下的烂摊子:夷陵惨败,精锐尽丧;荆州沦陷,门户洞开;府库空虚,民力凋敝;更兼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南部)豪强雍闿、孟获等闻刘备新丧,勾结东吴,公然叛乱,攻城略地,蜀汉半壁江山,风雨飘摇!
“丞相…”刘禅怯生生地望着阶下肃立的诸葛亮,眼中满是依赖与茫然,“朕…朕当如何?”
诸葛亮(字孔明)身着素服,羽扇纶巾,神色沉静如水。他深深一揖,声音沉稳而有力:“陛下勿忧。臣…受先帝托孤之重,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今国家虽危,然天命在汉,人心思安。臣…当内修政理,外抚戎夷,东和孙权,北拒曹魏!假以时日,必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开府治事:总揽乾坤
诸葛亮深知,欲挽狂澜,必先集权。他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领益州牧”之尊,开府治事,总揽蜀汉军政大权于一身!
丞相府开衙:于成都设丞相府,辟召贤才,组建班底。蒋琬(字公琰)为东曹掾,掌官吏选拔;费祎(字文伟)为参军,参赞军机;董允(字休昭)为黄门侍郎,掌宫中机要。此三人,皆青年才俊,忠诚干练,后世誉为“蜀汉四相”之三(另一为诸葛亮)。
修订《蜀科》:召集法正故吏、蜀中名士,修订《蜀科》,进一步强调“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抑制豪强不法,保障民生安定。他以身作则,其子诸葛瞻犯小过,亦依法惩处,不徇私情。
整饬吏治:严惩贪腐庸碌之吏,罢黜刘璋旧部中尸位素餐者。同时,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启用王平(字子均,原为曹操降将,沉稳善守)、张嶷(字伯岐,蜀中寒门,忠勇善战)等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者。
安抚元老:对关羽、张飞旧部及荆州元从将领(如赵云、魏延等),多加抚慰,委以重任,稳定军心。赵云加封镇东将军,统领禁军;魏延仍镇守汉中,加封都亭侯。
“民以食为天”。诸葛亮深知,夷陵之败后,蜀中丁壮损失惨重,田地荒芜,粮草乃立国之本。
劝课农桑:颁布《劝农令》,减免赋税,鼓励流民返乡,开垦荒地。选派干吏(如吕乂)为督农官,巡视州县,督导生产。
兴修水利:亲至都江堰视察,命堰官张裔率兵丁一千二百人,常年驻守维护,疏浚河道,加固堤坝,确保成都平原灌溉无虞。又在汉中等地修筑山河堰等水利工程。
发展织锦:设“锦官”,专司蜀锦生产。蜀锦色彩绚丽,质地坚韧,远销魏吴,成为蜀汉重要财源,被誉为“蜀中之宝”。
储备粮草:于各地广设“邸阁”(粮仓),丰年储粮,备战备荒。成都附近的“诸葛粮仓”,积谷如山。
数年之间,蜀中“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民生稍苏,国力渐复。
蜀汉根基稍稳,南方却警报频传!
“报——!南中夷王高定,攻杀越嶲郡守焦璜,举兵叛乱!”
“报——!牂牁太守朱褒,杀我益州从事常房,响应雍闿!”
“报——!益州郡(今云南东部)豪强雍闿,勾结东吴,受封‘永昌太守’!煽动蛮夷,围攻永昌!永昌郡守吕凯、功曹王伉,率军民死守,告急!”
“报——!孟获(南中豪帅)聚夷汉部众数万,劫掠郡县,声势浩大!”
南中诸郡,除永昌外,尽皆沦陷!叛军甚至威胁到蜀郡南部!
成都震动!群臣激愤!
“蛮夷无状!当发大军,犁庭扫穴!”李严(时任中都护,统内外军事)主战。
“丞相!南中乃心腹之患!若不平定,蜀中难安!请速发兵!”赵云、魏延等将领亦请战。
诸葛亮羽扇轻摇,目光深邃:“南中…山高路远,瘴疠横行,夷人彪悍,地形复杂。若贸然用兵,劳师远征,胜负难料,且恐耗尽我新聚之国力!亮…以为,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并未急于动兵,而是先行“攻心”之策:
檄文晓谕:亲撰《喻南中诸郡檄》,历数雍闿、朱褒、高定等勾结东吴、背叛朝廷、祸害百姓之罪。申明朝廷宽大之意:“若能翻然改图,率众归顺,朝廷…必待以殊礼,保其富贵!若执迷不悟…大军一至,玉石俱焚!”
遣使招抚:派能言善辩之士(如邓芝、马忠),携重金厚礼,深入南中,分化瓦解叛军。对动摇者许以官职,对受裹挟者赦免其罪。
褒奖忠义:对死守永昌的吕凯、王伉,大加褒奖,擢升官职,赐予金帛,树为忠义楷模,激励南中人心。
离间吴夷:密遣间谍,散布流言,离间雍闿、孟获等与东吴关系,使其互生猜忌。
此策初显成效。部分小股叛军动摇,雍闿内部亦生龃龉。然雍闿、孟获等首恶,恃险负隅,不为所动。
南中未平,北疆又起波澜。曹魏大将军曹真,陈兵关中,虎视汉中!更令诸葛亮忧心者,乃东吴孙权!荆州之仇未报,若孙权趁蜀汉虚弱,与曹魏联手夹击,则蜀汉危如累卵!
“必须…稳住孙权!”诸葛亮目光如炬,“荆州…可暂置不论!当务之急,乃重修孙刘之盟,共抗曹魏!”
然,两国新仇旧恨,血海深仇(关羽之死,夷陵之战),如何化解?
群臣哗然!张飞旧部、关羽旧将,无不愤慨:“与吴狗言和?!如何对得起关将军、张将军在天之灵?!”
诸葛亮正色道:“此乃存亡续绝之计!昔汉文帝卑辞厚币以事匈奴,先主(刘备)亦曾暂栖曹操篱下!今我势弱,若再树强敌,必亡无疑!孙权…亦非愚钝,曹丕篡汉,其亦受封‘吴王’,然曹魏势大,孙权岂无唇亡齿寒之忧?亮…料其亦有结好之心!此…乃唯一生路!”
刘禅犹豫:“丞相…何人可担此重任?”
诸葛亮环视群臣,目光落在邓芝(字伯苗)身上:“伯苗…胆识过人,能言善辩!可担此任!”
邓芝慨然出列:“臣…愿往!若孙权不允,臣…当效苏秦、张仪之舌,说其结盟!若其执意不允…臣…便以颈血溅其殿堂!”
建业,吴王宫。孙权闻蜀汉遣使,冷笑:“刘备新丧,诸葛亮遣使求和?莫非…惧孤发兵?”
张昭(字子布)等主战派力主拒见:“蜀使此来,必为求援!我江东与蜀,仇深似海!当斩其使,以儆效尤!”
邓芝昂然而入,面无惧色,长揖不拜:“外臣邓芝,奉大汉皇帝、诸葛丞相之命,拜见吴王!”
孙权冷眼相视:“汝主僭称帝号,已非汉臣!今遭新败,遣汝来此,莫非欲求孤罢兵?”
邓芝朗声道:“非也!芝此来,非为蜀,实为吴!”
孙权嗤笑:“为吴?”
邓芝正色道:“大王!今天下三分,魏最强!曹丕篡汉,僭称帝号,虎视天下!大王与吾主,皆据一州之地。大王若委质于魏,则魏必命大王入朝,或令太子为质;若有不从,则兴兵问罪!届时,蜀…亦必顺流而下,乘势取吴!如此…则吴亡无日矣!”
孙权及群臣色变!
邓芝话锋一转:“反之!若吴蜀二国,捐弃前嫌,重结盟好,合纵抗魏!则进…可蚕食魏土,退…可鼎足而立!此…乃存亡之道也!大王…明察!”
张昭怒斥:“一派胡言!关羽辱我主,刘备伐我疆!此仇不共戴天!焉能结盟?!”
邓芝针锋相对:“昔春秋诸侯,世有仇怨,然为存社稷,亦能歃血为盟!今魏乃国贼,吴蜀乃唇齿!唇亡齿寒之理,子布先生岂能不知?因私废公,坐视国亡,岂智者所为?!”
孙权沉默良久,眼中精光闪烁。邓芝之言,句句戳中其心病!曹丕确已数次命其送子为质,态度强硬。若蜀汉覆灭,下一个…必是东吴!
“邓先生…真乃天下奇才!”孙权离座,执邓芝之手,“孤…愿与蜀主永结盟好,共抗曹魏!”
遂遣辅义中郎将张温(或其他人)随邓芝回访蜀汉,重申盟约。吴蜀联盟,在诸葛亮的深谋远虑与邓芝的胆识口才下,于绝境中…死灰复燃!
吴蜀再盟,北境压力稍减。诸葛亮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全力解决心腹之患——南中!
丞相府,灯火通明。舆图前,诸葛亮与蒋琬、费祎、董允、王平、张嶷等商议南征方略。
“南中叛乱,首恶乃雍闿、高定、朱褒、孟获!此四人,雍闿狡诈,高定凶蛮,朱褒反复,孟获…深得夷汉之心,最为棘手!”诸葛亮羽扇指点地图,“亮…欲亲征!”
“丞相!不可!”蒋琬急谏,“丞相乃国家柱石,万金之躯!南中瘴疠之地,险恶异常!岂可轻涉险地?当遣大将征讨!”
诸葛亮摇头:“南中之事,非仅军事征伐,更在攻心抚远!非亮亲往,恐难竟全功!且…此战,乃为日后北伐,安定后方,积蓄力量!”
他部署道:
兵分三路:
东路:令马忠(字德信)为牂牁太守,率军由僰道(今宜宾)南下,直取朱褒盘踞的牂牁郡。
中路:令李恢(字德昂,南中俞元人,熟悉地理)为庲降都督,率军由平夷(今贵州毕节)进军,直捣雍闿、孟获的老巢益州郡。
西路:诸葛亮自率主力,以赵云、魏延为先锋,王平、张嶷为副将,由安上(今四川屏山)水路入越嶲,先破高定,再会师滇池(益州郡治)!
后勤保障:命蒋琬、费祎总督粮草转运,确保大军供给。董允留守成都,辅佐刘禅,处理政务。
攻心为上:重申军纪:“南征…意在平叛安民,非为屠戮!破城之日,不得妄杀一人,不得劫掠一物!降者免死,助恶者必诛!尤…对夷人,当示以恩信,使其心服!”
奇兵暗伏:密遣熟悉南中地理的吕凯(永昌守将)、王伉等,联络忠于朝廷的部族,以为内应。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三月。成都南郊,旌旗猎猎,刀枪如林。诸葛亮金甲未着,仍是一身布衣纶巾,羽扇轻摇,立于帅台之上。
“将士们!”诸葛亮声音清朗,传遍三军,“南中叛逆,勾结外敌,祸乱边疆,荼毒百姓!今…本相奉天子诏,率师南征!此行…非为耀武,乃为除暴安良!非为开疆,乃为保境安民!望诸君…严守军纪,奋勇杀敌!待平定南中,凯旋之日…本相…当亲为诸君…把酒庆功!”
“除暴安良!保境安民!丞相威武!”三军将士,士气高昂!
诸葛亮目光扫过赵云、魏延、王平、张嶷等将领坚毅的面庞,望向南方层峦叠嶂的群山,眼中闪烁着智慧与决然的光芒。
“出发!”
号角长鸣!战鼓擂动!诸葛亮登上四轮车(或骑马),在“汉丞相诸葛”的大纛引领下,亲率大军,浩浩荡荡,踏上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南征之路!白帝托孤的悲壮,夷陵烽烟的惨烈,在此刻,化作了武侯南征的坚定步伐!蜀汉的命运,将在南中的崇山峻岭间,迎来新的转折!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秋,成都。昭烈皇帝刘备的灵柩在举国缟素中缓缓入葬惠陵(今成都武侯祠旁)。新帝刘禅(字公嗣)于灵前即位,改元建兴。然这位十七岁的少年天子,面对的是父亲留下的烂摊子:夷陵惨败,精锐尽丧;荆州沦陷,门户洞开;府库空虚,民力凋敝;更兼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南部)豪强雍闿、孟获等闻刘备新丧,勾结东吴,公然叛乱,攻城略地,蜀汉半壁江山,风雨飘摇!
“丞相…”刘禅怯生生地望着阶下肃立的诸葛亮,眼中满是依赖与茫然,“朕…朕当如何?”
诸葛亮(字孔明)身着素服,羽扇纶巾,神色沉静如水。他深深一揖,声音沉稳而有力:“陛下勿忧。臣…受先帝托孤之重,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今国家虽危,然天命在汉,人心思安。臣…当内修政理,外抚戎夷,东和孙权,北拒曹魏!假以时日,必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开府治事:总揽乾坤
诸葛亮深知,欲挽狂澜,必先集权。他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领益州牧”之尊,开府治事,总揽蜀汉军政大权于一身!
丞相府开衙:于成都设丞相府,辟召贤才,组建班底。蒋琬(字公琰)为东曹掾,掌官吏选拔;费祎(字文伟)为参军,参赞军机;董允(字休昭)为黄门侍郎,掌宫中机要。此三人,皆青年才俊,忠诚干练,后世誉为“蜀汉四相”之三(另一为诸葛亮)。
修订《蜀科》:召集法正故吏、蜀中名士,修订《蜀科》,进一步强调“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抑制豪强不法,保障民生安定。他以身作则,其子诸葛瞻犯小过,亦依法惩处,不徇私情。
整饬吏治:严惩贪腐庸碌之吏,罢黜刘璋旧部中尸位素餐者。同时,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启用王平(字子均,原为曹操降将,沉稳善守)、张嶷(字伯岐,蜀中寒门,忠勇善战)等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者。
安抚元老:对关羽、张飞旧部及荆州元从将领(如赵云、魏延等),多加抚慰,委以重任,稳定军心。赵云加封镇东将军,统领禁军;魏延仍镇守汉中,加封都亭侯。
“民以食为天”。诸葛亮深知,夷陵之败后,蜀中丁壮损失惨重,田地荒芜,粮草乃立国之本。
劝课农桑:颁布《劝农令》,减免赋税,鼓励流民返乡,开垦荒地。选派干吏(如吕乂)为督农官,巡视州县,督导生产。
兴修水利:亲至都江堰视察,命堰官张裔率兵丁一千二百人,常年驻守维护,疏浚河道,加固堤坝,确保成都平原灌溉无虞。又在汉中等地修筑山河堰等水利工程。
发展织锦:设“锦官”,专司蜀锦生产。蜀锦色彩绚丽,质地坚韧,远销魏吴,成为蜀汉重要财源,被誉为“蜀中之宝”。
储备粮草:于各地广设“邸阁”(粮仓),丰年储粮,备战备荒。成都附近的“诸葛粮仓”,积谷如山。
数年之间,蜀中“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民生稍苏,国力渐复。
蜀汉根基稍稳,南方却警报频传!
“报——!南中夷王高定,攻杀越嶲郡守焦璜,举兵叛乱!”
“报——!牂牁太守朱褒,杀我益州从事常房,响应雍闿!”
“报——!益州郡(今云南东部)豪强雍闿,勾结东吴,受封‘永昌太守’!煽动蛮夷,围攻永昌!永昌郡守吕凯、功曹王伉,率军民死守,告急!”
“报——!孟获(南中豪帅)聚夷汉部众数万,劫掠郡县,声势浩大!”
南中诸郡,除永昌外,尽皆沦陷!叛军甚至威胁到蜀郡南部!
成都震动!群臣激愤!
“蛮夷无状!当发大军,犁庭扫穴!”李严(时任中都护,统内外军事)主战。
“丞相!南中乃心腹之患!若不平定,蜀中难安!请速发兵!”赵云、魏延等将领亦请战。
诸葛亮羽扇轻摇,目光深邃:“南中…山高路远,瘴疠横行,夷人彪悍,地形复杂。若贸然用兵,劳师远征,胜负难料,且恐耗尽我新聚之国力!亮…以为,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并未急于动兵,而是先行“攻心”之策:
檄文晓谕:亲撰《喻南中诸郡檄》,历数雍闿、朱褒、高定等勾结东吴、背叛朝廷、祸害百姓之罪。申明朝廷宽大之意:“若能翻然改图,率众归顺,朝廷…必待以殊礼,保其富贵!若执迷不悟…大军一至,玉石俱焚!”
遣使招抚:派能言善辩之士(如邓芝、马忠),携重金厚礼,深入南中,分化瓦解叛军。对动摇者许以官职,对受裹挟者赦免其罪。
褒奖忠义:对死守永昌的吕凯、王伉,大加褒奖,擢升官职,赐予金帛,树为忠义楷模,激励南中人心。
离间吴夷:密遣间谍,散布流言,离间雍闿、孟获等与东吴关系,使其互生猜忌。
此策初显成效。部分小股叛军动摇,雍闿内部亦生龃龉。然雍闿、孟获等首恶,恃险负隅,不为所动。
南中未平,北疆又起波澜。曹魏大将军曹真,陈兵关中,虎视汉中!更令诸葛亮忧心者,乃东吴孙权!荆州之仇未报,若孙权趁蜀汉虚弱,与曹魏联手夹击,则蜀汉危如累卵!
“必须…稳住孙权!”诸葛亮目光如炬,“荆州…可暂置不论!当务之急,乃重修孙刘之盟,共抗曹魏!”
然,两国新仇旧恨,血海深仇(关羽之死,夷陵之战),如何化解?
群臣哗然!张飞旧部、关羽旧将,无不愤慨:“与吴狗言和?!如何对得起关将军、张将军在天之灵?!”
诸葛亮正色道:“此乃存亡续绝之计!昔汉文帝卑辞厚币以事匈奴,先主(刘备)亦曾暂栖曹操篱下!今我势弱,若再树强敌,必亡无疑!孙权…亦非愚钝,曹丕篡汉,其亦受封‘吴王’,然曹魏势大,孙权岂无唇亡齿寒之忧?亮…料其亦有结好之心!此…乃唯一生路!”
刘禅犹豫:“丞相…何人可担此重任?”
诸葛亮环视群臣,目光落在邓芝(字伯苗)身上:“伯苗…胆识过人,能言善辩!可担此任!”
邓芝慨然出列:“臣…愿往!若孙权不允,臣…当效苏秦、张仪之舌,说其结盟!若其执意不允…臣…便以颈血溅其殿堂!”
建业,吴王宫。孙权闻蜀汉遣使,冷笑:“刘备新丧,诸葛亮遣使求和?莫非…惧孤发兵?”
张昭(字子布)等主战派力主拒见:“蜀使此来,必为求援!我江东与蜀,仇深似海!当斩其使,以儆效尤!”
邓芝昂然而入,面无惧色,长揖不拜:“外臣邓芝,奉大汉皇帝、诸葛丞相之命,拜见吴王!”
孙权冷眼相视:“汝主僭称帝号,已非汉臣!今遭新败,遣汝来此,莫非欲求孤罢兵?”
邓芝朗声道:“非也!芝此来,非为蜀,实为吴!”
孙权嗤笑:“为吴?”
邓芝正色道:“大王!今天下三分,魏最强!曹丕篡汉,僭称帝号,虎视天下!大王与吾主,皆据一州之地。大王若委质于魏,则魏必命大王入朝,或令太子为质;若有不从,则兴兵问罪!届时,蜀…亦必顺流而下,乘势取吴!如此…则吴亡无日矣!”
孙权及群臣色变!
邓芝话锋一转:“反之!若吴蜀二国,捐弃前嫌,重结盟好,合纵抗魏!则进…可蚕食魏土,退…可鼎足而立!此…乃存亡之道也!大王…明察!”
张昭怒斥:“一派胡言!关羽辱我主,刘备伐我疆!此仇不共戴天!焉能结盟?!”
邓芝针锋相对:“昔春秋诸侯,世有仇怨,然为存社稷,亦能歃血为盟!今魏乃国贼,吴蜀乃唇齿!唇亡齿寒之理,子布先生岂能不知?因私废公,坐视国亡,岂智者所为?!”
孙权沉默良久,眼中精光闪烁。邓芝之言,句句戳中其心病!曹丕确已数次命其送子为质,态度强硬。若蜀汉覆灭,下一个…必是东吴!
“邓先生…真乃天下奇才!”孙权离座,执邓芝之手,“孤…愿与蜀主永结盟好,共抗曹魏!”
遂遣辅义中郎将张温(或其他人)随邓芝回访蜀汉,重申盟约。吴蜀联盟,在诸葛亮的深谋远虑与邓芝的胆识口才下,于绝境中…死灰复燃!
吴蜀再盟,北境压力稍减。诸葛亮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全力解决心腹之患——南中!
丞相府,灯火通明。舆图前,诸葛亮与蒋琬、费祎、董允、王平、张嶷等商议南征方略。
“南中叛乱,首恶乃雍闿、高定、朱褒、孟获!此四人,雍闿狡诈,高定凶蛮,朱褒反复,孟获…深得夷汉之心,最为棘手!”诸葛亮羽扇指点地图,“亮…欲亲征!”
“丞相!不可!”蒋琬急谏,“丞相乃国家柱石,万金之躯!南中瘴疠之地,险恶异常!岂可轻涉险地?当遣大将征讨!”
诸葛亮摇头:“南中之事,非仅军事征伐,更在攻心抚远!非亮亲往,恐难竟全功!且…此战,乃为日后北伐,安定后方,积蓄力量!”
他部署道:
兵分三路:
东路:令马忠(字德信)为牂牁太守,率军由僰道(今宜宾)南下,直取朱褒盘踞的牂牁郡。
中路:令李恢(字德昂,南中俞元人,熟悉地理)为庲降都督,率军由平夷(今贵州毕节)进军,直捣雍闿、孟获的老巢益州郡。
西路:诸葛亮自率主力,以赵云、魏延为先锋,王平、张嶷为副将,由安上(今四川屏山)水路入越嶲,先破高定,再会师滇池(益州郡治)!
后勤保障:命蒋琬、费祎总督粮草转运,确保大军供给。董允留守成都,辅佐刘禅,处理政务。
攻心为上:重申军纪:“南征…意在平叛安民,非为屠戮!破城之日,不得妄杀一人,不得劫掠一物!降者免死,助恶者必诛!尤…对夷人,当示以恩信,使其心服!”
奇兵暗伏:密遣熟悉南中地理的吕凯(永昌守将)、王伉等,联络忠于朝廷的部族,以为内应。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三月。成都南郊,旌旗猎猎,刀枪如林。诸葛亮金甲未着,仍是一身布衣纶巾,羽扇轻摇,立于帅台之上。
“将士们!”诸葛亮声音清朗,传遍三军,“南中叛逆,勾结外敌,祸乱边疆,荼毒百姓!今…本相奉天子诏,率师南征!此行…非为耀武,乃为除暴安良!非为开疆,乃为保境安民!望诸君…严守军纪,奋勇杀敌!待平定南中,凯旋之日…本相…当亲为诸君…把酒庆功!”
“除暴安良!保境安民!丞相威武!”三军将士,士气高昂!
诸葛亮目光扫过赵云、魏延、王平、张嶷等将领坚毅的面庞,望向南方层峦叠嶂的群山,眼中闪烁着智慧与决然的光芒。
“出发!”
号角长鸣!战鼓擂动!诸葛亮登上四轮车(或骑马),在“汉丞相诸葛”的大纛引领下,亲率大军,浩浩荡荡,踏上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南征之路!白帝托孤的悲壮,夷陵烽烟的惨烈,在此刻,化作了武侯南征的坚定步伐!蜀汉的命运,将在南中的崇山峻岭间,迎来新的转折!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