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白帝托孤
网络小说网www.sw.kifor.cn,最快更新《寒门录》最新章节!
白帝城(永安),瞿塘峡口。烽烟虽散,悲云未消。章武二年(公元223年)夏,夷陵一把大火,焚尽了蜀汉七百里连营,也焚尽了刘备毕生的雄心与复仇的执念。残兵败将,裹着烟尘与血迹,退守这座江畔孤城。
行宫之内,药气弥漫。刘备(字玄德)卧于病榻,面容枯槁,须发尽白,昔日枭雄的锐气,已被病痛与绝望消磨殆尽。夷陵败绩,将士死伤殆尽(冯习、张南、傅彤、程畿等大将皆战死),辎重尽失的噩耗,如同毒蛇噬咬着他的心。更兼忧愤交加,痢疾(或疽病)缠身,病势日笃,已至弥留。
“云长…翼德…”他浑浊的双眼望着虚空,口中喃喃,“备…无能…未能…为汝等…报仇…反…折损…无数将士…备…愧对…桃园之誓…愧对…天下苍生…”两行浊泪,滑落沟壑纵横的脸颊。
“陛下!陛下!”侍立榻前的诸葛亮(字孔明)、赵云(字子龙)、李严(字正方)等,无不垂泪。
刘备自知不起,强撑病体,召诸葛亮、李严、赵云等重臣及皇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至榻前。
“孔明…”刘备声音微弱,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诸葛亮慌忙跪倒榻前,泪如泉涌:“臣…在!”
刘备颤抖着伸出手,紧紧握住诸葛亮的手腕,那手冰凉而枯瘦,却蕴含着最后的力量:“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成都!”
此言一出,满室皆惊!李严等愕然失色!自取成都?!此乃…托付江山社稷,甚至…默许诸葛亮在必要时取而代之!
诸葛亮如遭雷击,浑身剧震!他猛地叩首,额头重重撞在冰冷的地砖上,泣血悲呼:“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声嘶力竭,字字泣血!
刘备看着诸葛亮额头的血迹与眼中的赤诚,心中稍安。他喘息片刻,又看向刘永、刘理:“汝等…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二子泣拜应诺。
最后,他望向赵云,这位追随他半生,忠勇无双的爱将:“子龙…朕…负汝等良多…嗣子…年幼…国事…艰难…望卿…念及旧情…竭力…辅佐丞相…保…我…汉…室…”
赵云虎目含泪,单膝跪地,抱拳铿锵:“陛下放心!云…万死…不负所托!”
托孤毕,刘备气息奄奄。诸葛亮强忍悲痛,立即以丞相身份,总理军政。
稳定军心:严令各部据守白帝、江州(重庆)等要隘,深沟高垒,严防吴军乘胜追击。抚恤伤亡将士家属,整编残部,重振士气。
遣使求和(缓兵):虽深恨东吴,然为争取喘息之机,诸葛亮果断遣宗玮(或邓芝)为使,持重礼赴江东,向孙权示弱求和,言辞谦卑,麻痹孙权。
飞诏成都:以八百里加急,传诏成都,命蒋琬、费祎等辅佐太子刘禅监国,稳定后方,筹措粮草军械,支援前线。
部署断后:最紧要者,乃阻截东吴追兵!诸葛亮目光投向赵云:“子龙将军!”
“末将在!”
“吴军新胜,陆逊、潘璋等必欲乘势西进!白帝城安危,系于将军一身!请将军…率本部精锐,扼守夔门(瞿塘峡入口)!务必…阻敌于峡口之外!为陛下…为大军…赢得时间!”
赵云慨然领命:“丞相放心!但有赵云一口气在,绝不让吴兵跨过夔门一步!”
瞿塘峡,夔门。两岸绝壁千仞,江流湍急如沸。此处乃入川咽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陆逊(字伯言)大破蜀军于夷陵,威震江东!他欲乘胜追击,彻底消除蜀汉威胁,遂命潘璋、朱然等率精锐水陆并进,直扑白帝城!
“杀!生擒刘备!踏平白帝!”吴军士气如虹,战船如梭,直冲夔门!
“常山赵子龙在此!吴狗休想入川!”一声雷霆怒吼!赵云银枪白马,立于峡口高处!身后,是数千疲惫却眼神决绝的蜀汉残兵!
“放箭!”赵云令旗一挥!两岸悬崖上,伏兵齐出!滚木礌石如雨倾泻!强弓硬弩,箭矢如蝗!
“轰!轰!”巨石砸入江中,激起冲天水柱!吴军战船被砸得粉碎!士卒纷纷落水!
“顶住!冲过去!”潘璋在船头嘶吼,挥刀格挡箭矢。
赵云亲率敢死队,乘小舟顺流而下,直冲吴军船队!
“赵子龙!纳命来!”朱然挺枪迎战!
“鼠辈!安敢犯境!”赵云银枪如龙,上下翻飞!枪影过处,吴兵纷纷落水!朱然战不数合,被赵云一枪刺中肩甲,险些落水,狼狈败退!
潘璋见赵云神勇,夔门险峻,蜀军据险死战,急切难下。又恐孤军深入,后路被断,只得下令:“撤!暂退!”
吴军攻势,被赵云硬生生扼于夔门之外!
逊退兵:八阵惊魂
陆逊闻潘璋、朱然受阻夔门,心中惊疑。他亲率大军至夷陵前线视察。
“报——大都督!前方…前方有石阵!”探马惊慌回报。
陆逊登高远眺,果见鱼腹浦(今奉节附近)江滩之上,怪石嶙峋,依山傍水,排列成阵!阵中杀气隐隐,云雾缭绕,似有千军万马藏于其中!
“此…是何阵?”陆逊博览兵书,竟不识此阵!
部将欲率兵探阵。陆逊急止:“不可!此阵…暗合奇门遁甲,杀气冲天!必是诸葛亮所布!彼虽败退,然有此阵阻路,兼有赵云据守夔门天险…我军若强行西进,恐…陷入重围,反遭不测!”
恰在此时,探马又报:“报——大都督!细作来报,曹魏大将曹仁,率军数万,进逼濡须口(东吴北境)!似有南下之意!”
陆逊心中一震:“曹丕…欲乘火打劫!”他权衡利弊:蜀汉经此大败,元气大伤,短期内已无威胁;而曹魏才是心腹大患!若因追击刘备而致后方空虚,被曹魏所乘,则江东危矣!
“传令!三军…班师!”陆逊果断下令,“潘璋、朱然!撤出夔门!回防江陵、武昌!严防曹魏!”
“大都督!刘备近在咫尺…”潘璋不甘。
陆逊目光深邃:“穷寇莫追!诸葛亮…非易与之辈!且…曹丕虎视眈眈!撤!”
东吴大军,在陆逊的冷静判断下,如潮水般退去。诸葛亮布下的“八阵图”(雏形或疑阵),未发一兵一卒,竟惊退东吴十万雄兵!
永安遗诏:汉室星火
白帝城行宫。刘备闻听赵云阻敌成功,陆逊退兵,心中稍慰。然病入膏肓,回天乏术。
他召诸葛亮至榻前,取出遗诏:“孔明…此…乃朕…遗诏…交于…太子…”
诸葛亮含泪接过。刘备喘息着,目光涣散,却仍凝聚着最后的不甘与嘱托:“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可…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他艰难地望向北方,仿佛看到了洛阳的宫阙,长安的烽烟:“丞相…复兴…汉室…还于…旧都…朕…不能…与卿…同往矣…”声音渐微,终至无声。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二十四日,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崩于永安宫,享年六十三岁。
“陛下——!”行宫内外,恸哭震天!白帝城的江水,呜咽着,带走了这位乱世枭雄最后的遗恨。
诸葛亮强忍巨恸,以丞相之尊,总理丧事。
秘不发丧:为防东吴、曹魏乘丧来攻,严密封锁消息,秘不发丧。
部署防务:令赵云严守夔门,李严镇守江州,魏延固守汉中,各处关隘,加倍警戒。
护灵返都:待局势稍稳,亲率文武百官,扶刘备灵柩,由重兵护卫,自白帝城溯江而上,返回成都。沿途军民,缟素相迎,哭声不绝。
太子继位:成都,皇宫。太子刘禅(字公嗣)于灵前即位,时年十七岁。改元建兴。尊刘备为昭烈皇帝,谥号昭烈。尊皇后吴氏(刘备续弦)为皇太后。
丞相辅政:刘禅下诏:“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拜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领益州牧,总揽蜀汉军政大权于一身!
成都丞相府。素幡未撤,哀思犹存。
诸葛亮独坐案前,几案上堆放着如山文书:荆州沦丧、夷陵惨败后的兵员损失清单;府库空虚、粮草短缺的奏报;南中雍闿、孟获叛乱,攻城略地的急报;曹魏在关中增兵,虎视眈眈的谍文;东吴虽暂退,然索要荆州之声未绝…
烛火摇曳,映照着诸葛亮清癯而疲惫的面容。他手中,紧握着刘备的遗诏,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谆谆教诲,犹在耳畔;“复兴汉室,还于旧都”的遗志,重若千钧。
窗外,夜色如墨。蜀汉的天空,仿佛塌了一半。
然,诸葛亮的目光,却穿过眼前的黑暗与困厄,投向更远的未来。他缓缓展开一幅西川舆图,手指划过南中(云南)、划过祁山(甘肃)、划过五丈原(陕西)…
“先帝…陛下…”他低声自语,声音虽轻,却带着钢铁般的意志,“亮…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今…国势倾颓,强敌环伺…然…汉室星火,岂可断绝?”
他提笔,在舆图上重重一点——南中!
“内忧不平,何以攘外?南中不定,蜀中难安!待…抚平内乱,积蓄力量…”他的目光,最终定格在北方的辽阔山河,“亮…当亲提六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亮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烛光下,诸葛亮的侧影,如同一座沉默而坚定的山岳。白帝托孤的悲声渐远,而一条更为艰难、却充满信念的复兴之路,已在脚下展开。受命于危难之间的武乡侯,将用他的智慧与忠诚,支撑起蜀汉的天空,点燃那看似微弱的汉室星火。
白帝城(永安),瞿塘峡口。烽烟虽散,悲云未消。章武二年(公元223年)夏,夷陵一把大火,焚尽了蜀汉七百里连营,也焚尽了刘备毕生的雄心与复仇的执念。残兵败将,裹着烟尘与血迹,退守这座江畔孤城。
行宫之内,药气弥漫。刘备(字玄德)卧于病榻,面容枯槁,须发尽白,昔日枭雄的锐气,已被病痛与绝望消磨殆尽。夷陵败绩,将士死伤殆尽(冯习、张南、傅彤、程畿等大将皆战死),辎重尽失的噩耗,如同毒蛇噬咬着他的心。更兼忧愤交加,痢疾(或疽病)缠身,病势日笃,已至弥留。
“云长…翼德…”他浑浊的双眼望着虚空,口中喃喃,“备…无能…未能…为汝等…报仇…反…折损…无数将士…备…愧对…桃园之誓…愧对…天下苍生…”两行浊泪,滑落沟壑纵横的脸颊。
“陛下!陛下!”侍立榻前的诸葛亮(字孔明)、赵云(字子龙)、李严(字正方)等,无不垂泪。
刘备自知不起,强撑病体,召诸葛亮、李严、赵云等重臣及皇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至榻前。
“孔明…”刘备声音微弱,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诸葛亮慌忙跪倒榻前,泪如泉涌:“臣…在!”
刘备颤抖着伸出手,紧紧握住诸葛亮的手腕,那手冰凉而枯瘦,却蕴含着最后的力量:“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成都!”
此言一出,满室皆惊!李严等愕然失色!自取成都?!此乃…托付江山社稷,甚至…默许诸葛亮在必要时取而代之!
诸葛亮如遭雷击,浑身剧震!他猛地叩首,额头重重撞在冰冷的地砖上,泣血悲呼:“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声嘶力竭,字字泣血!
刘备看着诸葛亮额头的血迹与眼中的赤诚,心中稍安。他喘息片刻,又看向刘永、刘理:“汝等…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二子泣拜应诺。
最后,他望向赵云,这位追随他半生,忠勇无双的爱将:“子龙…朕…负汝等良多…嗣子…年幼…国事…艰难…望卿…念及旧情…竭力…辅佐丞相…保…我…汉…室…”
赵云虎目含泪,单膝跪地,抱拳铿锵:“陛下放心!云…万死…不负所托!”
托孤毕,刘备气息奄奄。诸葛亮强忍悲痛,立即以丞相身份,总理军政。
稳定军心:严令各部据守白帝、江州(重庆)等要隘,深沟高垒,严防吴军乘胜追击。抚恤伤亡将士家属,整编残部,重振士气。
遣使求和(缓兵):虽深恨东吴,然为争取喘息之机,诸葛亮果断遣宗玮(或邓芝)为使,持重礼赴江东,向孙权示弱求和,言辞谦卑,麻痹孙权。
飞诏成都:以八百里加急,传诏成都,命蒋琬、费祎等辅佐太子刘禅监国,稳定后方,筹措粮草军械,支援前线。
部署断后:最紧要者,乃阻截东吴追兵!诸葛亮目光投向赵云:“子龙将军!”
“末将在!”
“吴军新胜,陆逊、潘璋等必欲乘势西进!白帝城安危,系于将军一身!请将军…率本部精锐,扼守夔门(瞿塘峡入口)!务必…阻敌于峡口之外!为陛下…为大军…赢得时间!”
赵云慨然领命:“丞相放心!但有赵云一口气在,绝不让吴兵跨过夔门一步!”
瞿塘峡,夔门。两岸绝壁千仞,江流湍急如沸。此处乃入川咽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陆逊(字伯言)大破蜀军于夷陵,威震江东!他欲乘胜追击,彻底消除蜀汉威胁,遂命潘璋、朱然等率精锐水陆并进,直扑白帝城!
“杀!生擒刘备!踏平白帝!”吴军士气如虹,战船如梭,直冲夔门!
“常山赵子龙在此!吴狗休想入川!”一声雷霆怒吼!赵云银枪白马,立于峡口高处!身后,是数千疲惫却眼神决绝的蜀汉残兵!
“放箭!”赵云令旗一挥!两岸悬崖上,伏兵齐出!滚木礌石如雨倾泻!强弓硬弩,箭矢如蝗!
“轰!轰!”巨石砸入江中,激起冲天水柱!吴军战船被砸得粉碎!士卒纷纷落水!
“顶住!冲过去!”潘璋在船头嘶吼,挥刀格挡箭矢。
赵云亲率敢死队,乘小舟顺流而下,直冲吴军船队!
“赵子龙!纳命来!”朱然挺枪迎战!
“鼠辈!安敢犯境!”赵云银枪如龙,上下翻飞!枪影过处,吴兵纷纷落水!朱然战不数合,被赵云一枪刺中肩甲,险些落水,狼狈败退!
潘璋见赵云神勇,夔门险峻,蜀军据险死战,急切难下。又恐孤军深入,后路被断,只得下令:“撤!暂退!”
吴军攻势,被赵云硬生生扼于夔门之外!
逊退兵:八阵惊魂
陆逊闻潘璋、朱然受阻夔门,心中惊疑。他亲率大军至夷陵前线视察。
“报——大都督!前方…前方有石阵!”探马惊慌回报。
陆逊登高远眺,果见鱼腹浦(今奉节附近)江滩之上,怪石嶙峋,依山傍水,排列成阵!阵中杀气隐隐,云雾缭绕,似有千军万马藏于其中!
“此…是何阵?”陆逊博览兵书,竟不识此阵!
部将欲率兵探阵。陆逊急止:“不可!此阵…暗合奇门遁甲,杀气冲天!必是诸葛亮所布!彼虽败退,然有此阵阻路,兼有赵云据守夔门天险…我军若强行西进,恐…陷入重围,反遭不测!”
恰在此时,探马又报:“报——大都督!细作来报,曹魏大将曹仁,率军数万,进逼濡须口(东吴北境)!似有南下之意!”
陆逊心中一震:“曹丕…欲乘火打劫!”他权衡利弊:蜀汉经此大败,元气大伤,短期内已无威胁;而曹魏才是心腹大患!若因追击刘备而致后方空虚,被曹魏所乘,则江东危矣!
“传令!三军…班师!”陆逊果断下令,“潘璋、朱然!撤出夔门!回防江陵、武昌!严防曹魏!”
“大都督!刘备近在咫尺…”潘璋不甘。
陆逊目光深邃:“穷寇莫追!诸葛亮…非易与之辈!且…曹丕虎视眈眈!撤!”
东吴大军,在陆逊的冷静判断下,如潮水般退去。诸葛亮布下的“八阵图”(雏形或疑阵),未发一兵一卒,竟惊退东吴十万雄兵!
永安遗诏:汉室星火
白帝城行宫。刘备闻听赵云阻敌成功,陆逊退兵,心中稍慰。然病入膏肓,回天乏术。
他召诸葛亮至榻前,取出遗诏:“孔明…此…乃朕…遗诏…交于…太子…”
诸葛亮含泪接过。刘备喘息着,目光涣散,却仍凝聚着最后的不甘与嘱托:“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可…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他艰难地望向北方,仿佛看到了洛阳的宫阙,长安的烽烟:“丞相…复兴…汉室…还于…旧都…朕…不能…与卿…同往矣…”声音渐微,终至无声。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二十四日,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崩于永安宫,享年六十三岁。
“陛下——!”行宫内外,恸哭震天!白帝城的江水,呜咽着,带走了这位乱世枭雄最后的遗恨。
诸葛亮强忍巨恸,以丞相之尊,总理丧事。
秘不发丧:为防东吴、曹魏乘丧来攻,严密封锁消息,秘不发丧。
部署防务:令赵云严守夔门,李严镇守江州,魏延固守汉中,各处关隘,加倍警戒。
护灵返都:待局势稍稳,亲率文武百官,扶刘备灵柩,由重兵护卫,自白帝城溯江而上,返回成都。沿途军民,缟素相迎,哭声不绝。
太子继位:成都,皇宫。太子刘禅(字公嗣)于灵前即位,时年十七岁。改元建兴。尊刘备为昭烈皇帝,谥号昭烈。尊皇后吴氏(刘备续弦)为皇太后。
丞相辅政:刘禅下诏:“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拜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领益州牧,总揽蜀汉军政大权于一身!
成都丞相府。素幡未撤,哀思犹存。
诸葛亮独坐案前,几案上堆放着如山文书:荆州沦丧、夷陵惨败后的兵员损失清单;府库空虚、粮草短缺的奏报;南中雍闿、孟获叛乱,攻城略地的急报;曹魏在关中增兵,虎视眈眈的谍文;东吴虽暂退,然索要荆州之声未绝…
烛火摇曳,映照着诸葛亮清癯而疲惫的面容。他手中,紧握着刘备的遗诏,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谆谆教诲,犹在耳畔;“复兴汉室,还于旧都”的遗志,重若千钧。
窗外,夜色如墨。蜀汉的天空,仿佛塌了一半。
然,诸葛亮的目光,却穿过眼前的黑暗与困厄,投向更远的未来。他缓缓展开一幅西川舆图,手指划过南中(云南)、划过祁山(甘肃)、划过五丈原(陕西)…
“先帝…陛下…”他低声自语,声音虽轻,却带着钢铁般的意志,“亮…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今…国势倾颓,强敌环伺…然…汉室星火,岂可断绝?”
他提笔,在舆图上重重一点——南中!
“内忧不平,何以攘外?南中不定,蜀中难安!待…抚平内乱,积蓄力量…”他的目光,最终定格在北方的辽阔山河,“亮…当亲提六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亮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烛光下,诸葛亮的侧影,如同一座沉默而坚定的山岳。白帝托孤的悲声渐远,而一条更为艰难、却充满信念的复兴之路,已在脚下展开。受命于危难之间的武乡侯,将用他的智慧与忠诚,支撑起蜀汉的天空,点燃那看似微弱的汉室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