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幻灵异

旭日:科技报国路

第三十五章 炉心铸魂

旭日:科技报国路 半生栖迟丹... 25.71万 2025-07-06 10:18:06
网络小说网www.sw.kifor.cn,最快更新《旭日:科技报国路》最新章节!
  合肥科学岛聚变实验中心的地下装配车间,空气里弥漫着冷却油的金属气味。四座庞大的不锈钢骨架如同史前巨兽的胸腔,静卧在深基坑中——这是“夸父工程”首座聚变示范堆的机组核心舱段。总工程师吴岳的指尖划过三维图纸中的冷却系统结构,在一处迷宫般的管道节点重重敲击:“冷却剂回路压降超设计值17%!四号机组热交换效率直降14%!‘人工太阳’还没点燃,循环系统先卡了脖子!”

问题的症结在冰冷的数学模型里狰狞毕现:当设计中的氦-氙混合冷却剂流经堆芯底部U型回弯时,流速骤降形成湍流死区,如同血液在血管弯处淤积,热量积压成致命血栓。

“调整管道曲率半径!”年轻工程师张弛调出流体仿真界面,手指在屏幕划出流畅弧线,“从0.8米扩至1.2米……”

“不行!”结构组组长陈旭一把按住他的手,“弯管半径扩大,意味着贯穿反应堆生物屏蔽层的开孔尺寸增加47%!中子辐射泄漏风险翻倍!”屏幕上代表中子通量穿透的红色区域随管道曲率扩大而狰狞扩张,像渗进白纸的血迹。

数据如冰冷的绞索,勒在技术咽喉。一边是热能传递的效率瓶颈,一边是生命防护的安全红线。妥协,从来不属于夸父的字典。

?

深夜的工基之盾平台数据中心,上万颗处理器正为这个难题沸腾。冷却剂物理参数、材料衰减模型、辐射屏蔽计算……海量数据被拆解重组。“微晶”引擎的核心算法矩阵在无形中旋转,将“冷却效率”与“辐射安全”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目标函数强行捏合!屏幕上突然跳出一个反常规拓扑:蛇形回路拓扑替代U型回弯设计——如同给血管装上精密的毛细血管网,在不改变主通道孔径的前提下,把热量层层分流!

“妙啊!”流体专家刘振猛地拍桌,“用微通道阵列分散回流压!但普通金属的微孔成型精度……”他话音未落,平台已在拓扑图旁弹开材料库:激光选区熔化(SLM)3D打印技术制备的微孔氧化铍陶瓷!

陶瓷基体内部赫然呈现十万级微米孔道,其蜿蜒路径完全复刻优化后的蛇形流道。氧化铍,中子吸收之王,正是生物屏蔽的天作之选!

但新的悬崖在眼前崩塌——氧化铍粉末的剧毒性让工业界避如蛇蝎。“传统压制烧结工艺,粉尘泄露风险如同悬顶之剑。”安环工程师李梅声音沉重,“必须全程负压密闭,成本飙升是其次,工人谁敢操作?”

寂静中,工基之盾平台的制造流程模块骤然点亮。全息模拟演示中,一种革命性的工艺正在运转:原料氧化铍粉体被高分子聚合物液滴完全包裹,形成一粒粒微米级“胶囊”。这些无毒胶囊被送入密封打印舱,高能激光束精确点爆外壳,释放纯净粉末的瞬间即被融化成型!整个过程如同在绝对密闭的玻璃罐内进行显微手术,剧毒粉尘被封死在能量场中。

“胶囊激光打印!直接以‘粉液包覆颗粒’为原材料!”增材制造专家陈峰恍然大悟,“把毒粉封印在‘糖衣炮弹’里!这样在开放式工厂就能安全作业!”屏幕上流程动画继续推进:打印完成后的陶瓷构件被送入高温氩气炉,残留聚合物在纯氧环境下被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逸出——不留一丝危险残渣。

车间里,第一块测试件正在激光束下生长。银灰色陶瓷基底上,微孔阵列的迷宫在显微镜下熠熠生辉。温度传感器显示:热交换效率提升19%,压降骤减70%。生物屏蔽模拟——中子泄漏率稳稳锁在设计阈值之下。

壁垒被更智慧的材料与工艺熔断。氦氙混合冷却剂在陶瓷的迷宫中奔流,如同驯服的星河。

?

正当炉心难题冰消瓦解,国际能源署(IEA)的一封快件犹如寒冰直刺“夸父”的命门:“基于聚变设施安全导则(GSRPart6)修订版,成员国新建聚变堆须通过欧洲聚变安全局(EFSA)主导的‘压力容器整体韧性评估(ITA)’认证。未获ITA标志的项目不得接入国际电网。”

核心标准制定权被彻底垄断。“这相当于让欧洲裁判给中国运动员的骨骼做X光!”吴岳愤然摔碎水杯。更致命的是,ITA认证的核心载荷谱数据库完全由欧洲联合环(JET)装置二十余年实验垄断。没有历史实测数据支撑的中国设计,在对方算法模型面前形同裸奔。

工基之盾平台的数据作战室灯火彻夜通明。系统高速检索全球公开发表的聚变结构测试文献、各国压力容器设计规范、地震波谱资料……但零散碎片拼不出欧洲ITA的暗箱模型。

绝望之际,平台边缘检索器捕捉到一条来自俄罗斯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的加密数据流特征——他们曾参与JET装置早期建设!经过七十二小时不间断的关联分析、模型拟合、误差修正,“微晶”引擎硬生生从浩如烟海的关联数据中重构出ITA载荷谱的近似影子模型!

三维屏幕上,两套应力云图激烈碰撞:左侧是欧洲ITA的“权威”预测;右侧是中国版反推模型。在反应堆支撑裙座的关键点,预测差异值竟高达31%!中国模型显示,此处材料在多重事故工况叠加下,应变积累远超ITA给出的安全值上限!

“‘微晶’的推演不会说谎。”材料疲劳专家赵海紧盯着差异峰值点,“如果按他们的标准建设,这里早晚会裂!”工基之盾平台首次将标准制定者的“黑匣子”撕开了一道缝,露出其内中可能存在的致命隐患。

一场围绕“生命线”的标准狙击战正式打响。中国代表团携工基之盾完整推演报告直飞维也纳,在ITER理事会的闭门会议中投下惊雷:“申请联合国际第三方机构复测该隐患点!如证实,ITER组织应立即暂停所有按现行ITA模型设计的项目,以免灾难性后果!”

欧洲代表脸色煞白。同意,则赌上二十年权威;拒绝,则暴露做贼心虚。僵持中,会议陷入数日瘫痪。

?

科学岛上,炉心铸魂的征程并未停歇。深夜的实验室,陈旭没有回家。灯下,他正伏案批改一摞厚厚的图纸——那都是各高校聚变工程专业学生提交的冷却系统改进方案。工基之盾新上线的“师承模块”连接了研究所与七所顶尖高校。

一张来自哈工大王浩的图纸被红笔圈出亮点:用分形几何优化分流微通道,压降可再降9%。陈旭刚写下评语,平台突然弹出一条消息:“老师,氧化铍陶瓷高温下会释放微量有毒BeO粉尘,需在堆腔内部加装吸附滤层吗?”

陈旭心中一震。这孩子竟在导师们都忽略的毒理盲点发起质问!他调出材料数据库,高温毒理数据果然有微小逸散曲线。思索片刻,他直接接入哈工大的材料实验室:“王浩,用平台预约我们极端环境材料测试机,按你构想做毒吸附膜试验,结果共享给我!”

数日后,一种复合纳米碳海绵涂层在协同攻关中诞生,其吸附效率曲线同步录入工基之盾材料安全库。标准战争的硝烟未散,下一代工程师的锐眼已在守护未来。

?

工基之盾中央大屏闪烁刷新:

【冷却系统瓶颈突破:微通道氧化铍陶瓷构件量产工艺验证完成!】

【国际标准反制:七国联合专家组同意在德国Garching基地联合复测争议点】

【‘师承之火’点亮:核心模块吸纳高校师生自主贡献突破173项!】

【夸父之路进程:反应堆压力容器第一环焊缝开始!】

窗外,巨大的环形吊车发出沉稳的低鸣,将首段锻造纯净如镜的压力容器筒体徐徐吊向基座。钢体在灯光下流淌着冷硬的光泽,其内壁上,未来将镌刻上万千科技工作者的心血与名姓。当核聚变的“人工太阳”终在此处点燃,那一刻的光芒将穿透标准壁垒与岁月长河,照亮一个靠自主创新铸就的不灭炉魂。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