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糖醋鲤鱼香十里,敌军使者也来投!
网络小说网www.sw.kifor.cn,最快更新《全民领主:华夏合成系统横扫诸天》最新章节!
我端着苏慕雪递来的热粥,碗壁还带着灶火的余温,还没喝上两口,小林子的吆喝声又从村口炸响:“大人!村头又来了帮人——挑着半袋红薯,说闻见酱香味儿,想换碗热粥喝!”
我把碗往灶台上一放,木剑鞘撞出轻响,那声音在晨光中格外清晰,像是敲在心头。
木剑上“华夏”二字被我摸得发烫,指尖摩挲时还能感受到刻痕的粗粝,像揣了团火,在掌心燃烧。
苏慕雪擦了擦手,眼睛亮得像灶膛里的火苗,映着跳跃的橙红光影。
她转身时,围裙角扫过我的手背,布料粗糙却带着股新蒸的米香,混着她袖口淡淡的葱姜味儿。
村口的青石板上,七八个村民正踮脚往村里张望。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踩在湿润的石板上,仿佛能听见鞋底沾着露水的沙沙声。
为首的是个裹蓝布头巾的妇人,怀里还揣着个瓦罐:“听说你们这儿的粥能香醒睡熟的娃?我们大刘庄离得远,赶了半宿路。”她掀开瓦罐,里面是腌得透亮的酸豆角,咸香夹着发酵的酸爽扑面而来,“拿这个换碗热的,成不?”
我蹲下身,摸了摸她脚边光屁股娃娃的脑袋。
孩子的皮肤滚烫,像是刚从被窝里爬出来,带着一股奶腥气。
他攥着我的手指往嘴里塞,涎水沾了我一手,黏腻又温热:“成,管够。”
转头对小林子道:“去灶房搬张条凳,再拿几个粗瓷碗——把王村送来的糙米全熬上,别省。”
那妇人眼眶突然红了,声音有些哽咽:“我们庄上也有地,就是总闹虫灾,收的粮填不饱肚子。昨儿听王村的老张头说,你们这儿的粥能喝出米油子……”她喉结动了动,吞咽的声音清清楚楚,“我男人在后头挑红薯,等会儿想跟您说个事。”
我心里一沉,又一暖。
沉的是周边村子日子不好过,暖的是他们肯把希望往我这儿送。
等打发走这拨人,日头已经爬过村头老槐树。
树叶在风中轻轻作响,蝉鸣稀疏,阳光透过枝叶斑驳地洒在地上。
苏慕雪端着空碗回来,发梢沾着粥气,还有些油腻的蒸汽味:“刚给那娃娃喂了口萝卜干,他娘抹着眼泪说,好几年没见娃笑这么欢了。”
我扯了扯她围裙带子:“去晒谷场,把老周头他们喊来。”
晒谷场的石磨旁,老周头吧嗒着旱烟,烟丝燃烧时的焦香混合着烟草的苦涩味儿。
“昨儿后半夜,又有三户人家来敲咱们的竹篱笆。”他指节敲了敲磨盘,声音闷闷的,“说是闻着咱们灶房的香味,顺着风找过来的。”
小林子挠了挠后颈:“我值夜的时候见着了,那户带俩娃的,媳妇怀里还揣着半袋菜种——说是怕咱们不收,拿这个当投名状。”
我捏紧木剑,指腹蹭过剑鞘上的刻痕。
这些刻痕是我夜里睡不着时划的,一道代表一户新迁入的村民。
现在数数,已经有十七道了。
“咱们得趁热打铁。”我踢了踢脚边的土块,“慕雪,你不是想做佛跳墙?先别急,咱办个‘美食开放日’——把周边十里八乡的人都请来,让他们尝尝咱们华夏的手艺。”
苏慕雪的眼睛唰地亮了:“真的?我正翻着爷爷给的食谱本犯愁呢!”她从围裙兜里掏出个油乎乎的小本子,纸页边缘卷着,泛黄的纸张上还留着油渍,“糖醋鲤鱼、龙井虾仁、叫花鸡……这些菜要是做出来,保管能把人香得挪不动腿!”她翻到某一页突然顿住,指尖戳了戳画着鲤鱼的插图,“就是缺材料,鲤鱼得是活蹦乱跳的,虾仁要河鲜……”
“西头林子的温泉,我让小林子带两个青壮去探。”我拍了拍小林子的肩膀,“明儿就去,带着渔网,见着河沟子就下网。再派两个人去跟商队搭话——上次他们嫌咱们粮少,现在王村的糙米快到了,拿粮换海货,价给足。”
小林子挺直腰板:“保证把最大的鲤鱼捞回来!”
接下来三天,村里跟炸了锅似的。
苏慕雪在灶房支了三个大铁锅,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剁姜切葱,刀刃与砧板碰撞出节奏分明的“咚咚”声;小林子带着人扛着渔网往林子里钻,回来时裤脚沾着泥,怀里抱着活蹦乱跳的鱼,鳞片反射着阳光,尾巴甩动溅起水珠;老周头带着村民修篱笆,把晒谷场扫得能照见人影。
开放日那天,晨雾还没散透,村头的大槐树下已经挤了好些人。
苏慕雪系着新染的蓝布围裙,站在临时搭的灶台前,手里的锅铲挥得虎虎生风。
油锅里“滋啦”一声,裹了面糊的鲤鱼入锅,酸甜的酱汁在铁勺里咕嘟冒泡,香气像长了翅膀,“呼”地窜上半空,混着柴火燃烧的烟火味儿,直冲鼻腔。
“这味儿——”人群里挤进来个白胡子老头,肩上搭着渔网,身上还带着河水的湿气,“我打了三十年鱼,没闻过这么鲜的!”他凑到锅边,浑浊的眼睛突然亮得像星子,“小女娃,这是糖醋鲤鱼吧?我老伴儿活着的时候,总说等我打了大鱼,给我做这个……”
苏慕雪舀了块鱼递过去:“尝尝?”
老头咬了一口,眼泪“啪嗒”掉在鱼块上:“对味儿!就是这味儿!”他转身冲后面喊,“他婶子!把咱那二小子一家都带来,咱搬来这儿!”
“我家也搬!”
“我们村二十户都商量好了,明儿就把地契送过来!”
晒谷场的石桌上,摆着满满当当的菜:油亮的叫花鸡、泛着碧色的龙井虾仁、飘着桂花香的糯米藕……村民们端着碗来回转,嘴里塞得鼓囊囊的,说话都含糊:“比我娘做得还香!”“这日子,神仙来了都不想走!”
我站在石磨旁,看着日头越升越高。
木剑鞘上的“华夏”二字被晒得发烫,烫得我心口发疼。
原来所谓壮大,不是堆高的城墙,不是磨尖的刀枪,是灶台上永远滚着热粥的锅,是这些人眼里,比日头还亮的光。
“大人——”小林子突然扯了扯我袖子,声音压得低低的,“西头林子的路口,有个穿兽皮的……看着不像咱们这儿的人。”
我顺着他的目光望过去。
晨雾散了大半,林子里漏下的光里,隐约能看见道身影。
兽皮上沾着暗红的血渍,头发用骨簪别着,正盯着晒谷场的方向,嘴角勾着抹笑,不知道是笑这热闹,还是笑别的什么。
我顺着小林子的目光望过去,晨雾里那道身影正慢慢往晒谷场挪。
兽皮坎肩上的血渍已经发黑,骨簪下的碎发沾着草屑,却还挺直了脊梁——像头受了伤仍不肯低头的狼。
小林子的手已经按在腰间短刀上,指节发白:“大人,我去把他架起来?这皮子味儿不对,准是北边儿的蛮子。”
我按住他手背,能摸到他掌心一层薄汗。
晒谷场的喧闹声突然变得很远,只有油锅里“滋啦”炸鱼的响动清晰得刺耳。
“别急。”我盯着那道影子,他走到石磨旁时,我看见他喉结剧烈滚动了两下——是饿狠了。
“这位兄弟。”我往前迈了半步,木剑鞘轻轻磕在石磨上,“晒谷场的饭食管饱,但得说清楚从哪儿来的。”
他停住脚,兽皮摩擦发出沙沙声。
抬头时,我看清他眼眶泛青,左眼下方有道月牙形的疤痕,像被利爪抓的。
“人类领主。”他声音哑得像砂纸,“我是兽庭边哨的巡骑长,名唤铁牙。”
小林子倒抽口冷气:“兽庭?他们上个月刚烧了东边李家庄的麦垛!”
铁牙的视线扫过石桌上的糖醋鲤鱼,喉结又滚了滚:“我奉首领之命,来探你们领地虚实。”他扯了扯兽皮,露出腰间半块碎裂的骨牌,“本来要摸黑绕到后岗,可这味儿……”他鼻尖动了动,“比我们族里烤全羊的香还勾人。”
我心里一紧——兽族向来以劫掠为生,边哨巡骑长亲自出马,说明他们确实盯上了这片区域。
但他眼下乌青、兽皮上的血渍,倒像是被什么东西追过。
“饿了?”我冲苏慕雪招招手。
她正把最后一碟扬州炒饭装盘,闻言抬头,围裙角还沾着酱汁。
见我点头,她立刻端着个粗瓷大碗过来——碗里是四个油亮的红烧狮子头,配着堆得像小山的扬州炒饭,金红相间的饭粒上还撒了把碧绿的葱花。
铁牙的瞳孔骤然收缩,伸手又顿住,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你们……不怕我下毒?”
“怕。”我摸出块干净的布巾,搭在他手腕上,“但饿极的狼,闻到肉香会先扑食,不是先咬人。”
他盯着布巾看了三息,突然抓起狮子头塞进嘴里。
肉汁顺着下巴往下淌,他也顾不上擦,连饭带肉往嘴里扒拉,喉咙里发出闷哼:“软……香……这面丸子里怎么有笋?”
苏慕雪笑出声,把帕子递过去:“狮子头要嫩,得掺马蹄和笋丁。您慢些,锅里还有。”
铁牙猛地灌了口凉白开,指节敲了敲碗沿:“我活了三十个雪季,吃过鹿肉、熊心、烤蟒胆……没吃过这种能把人舌头鲜掉的东西!”他突然攥紧碗,伤疤随表情扭曲,“你们人类不是总说我们茹毛饮血?可你们的味道……”他抬头看我,眼里的警惕褪了大半,“比我们族里最烈的酒还让人上瘾。”
我蹲下来,和他平视:“味道能让人记住家。”我指了指石桌上的糯米藕,“刚才那白胡子爷爷说,这味儿像他亡妻;抱娃的妇人说,热粥让她想起她娘的灶火。”我敲了敲他的碗,“你说,要是让你们族里的老人、孩子也尝尝这些味道,他们还会愿意举着刀冲过来么?”
铁牙的手慢慢松开,碗底磕在石磨上发出轻响。
他摸出腰间的骨哨,放在我手心里:“这是我族的传讯哨,吹三声长音,我能在三十里外听见。”他站起身,兽皮上的血渍在阳光下泛着暗褐,“我回去跟首领说——若你肯派个厨子去兽庭,教我们做这些吃食,这个月的秋掠,我们部落的战旗就不往南插。”
小林子“唰”地抽出短刀,刀尖离铁牙咽喉不过三寸:“大人!不能信这些蛮子的话——”
“小林子。”我按住他手腕,“收刀。”转头对铁牙道,“我可以让慕雪写本食谱,但有个条件:你得保证,你们部落的人来学厨时,不带武器。”
铁牙咧嘴笑了,露出两颗染着茶渍的虎牙:“成交。”他转身往林子里走,走了两步又回头,“对了——”他指了指苏慕雪的灶台,“那道鱼,多放糖。”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兽皮上的血渍变成了暖红。
苏慕雪凑过来,围裙角扫过我手背:“你真打算教他们做菜?万一……”
“万一他们学了手艺,反而更馋咱们的粮?”我摸出木剑,“华夏的味道从来不是武器,是绳子。”我用剑鞘指了指晒谷场——新搬来的村民正帮着收碗,娃娃们追着叫花鸡的油纸跑,笑声撞得槐树叶簌簌落,“他们尝过甜,就舍不得砸了糖罐子。”
苏慕雪突然笑了,眼睛弯成月牙:“那我明儿就把《随园食单》里的蜜饯方子抄一份——对了,得加句‘此糖非彼糖,华夏甘蔗所制’。”
晚风卷起炊烟,裹着糖醋鲤鱼的甜香往北边飘去。
我望着铁牙消失的方向,木剑上的“华夏”二字被晒得发烫,烫得我心口发暖。
原来所谓守护,不一定是磨尖的刀枪;有时候,一口热粥、一碟炒饭,就能在人心上筑起更牢的城墙。
“大人!”老周头举着张地契跑过来,“张家庄的人说,他们村的石磨明儿就送过来——”
我转头应他,余光瞥见苏慕雪正往油罐里添油。
灶膛里的火苗蹿起来,映得她围裙上的油渍发亮,像撒了把星星。
新的风从北边吹过来,带着若有若无的兽皮味,也裹着越来越浓的饭香。
毕竟,谁能拒绝让日子甜起来的味道呢?
我端着苏慕雪递来的热粥,碗壁还带着灶火的余温,还没喝上两口,小林子的吆喝声又从村口炸响:“大人!村头又来了帮人——挑着半袋红薯,说闻见酱香味儿,想换碗热粥喝!”
我把碗往灶台上一放,木剑鞘撞出轻响,那声音在晨光中格外清晰,像是敲在心头。
木剑上“华夏”二字被我摸得发烫,指尖摩挲时还能感受到刻痕的粗粝,像揣了团火,在掌心燃烧。
苏慕雪擦了擦手,眼睛亮得像灶膛里的火苗,映着跳跃的橙红光影。
她转身时,围裙角扫过我的手背,布料粗糙却带着股新蒸的米香,混着她袖口淡淡的葱姜味儿。
村口的青石板上,七八个村民正踮脚往村里张望。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踩在湿润的石板上,仿佛能听见鞋底沾着露水的沙沙声。
为首的是个裹蓝布头巾的妇人,怀里还揣着个瓦罐:“听说你们这儿的粥能香醒睡熟的娃?我们大刘庄离得远,赶了半宿路。”她掀开瓦罐,里面是腌得透亮的酸豆角,咸香夹着发酵的酸爽扑面而来,“拿这个换碗热的,成不?”
我蹲下身,摸了摸她脚边光屁股娃娃的脑袋。
孩子的皮肤滚烫,像是刚从被窝里爬出来,带着一股奶腥气。
他攥着我的手指往嘴里塞,涎水沾了我一手,黏腻又温热:“成,管够。”
转头对小林子道:“去灶房搬张条凳,再拿几个粗瓷碗——把王村送来的糙米全熬上,别省。”
那妇人眼眶突然红了,声音有些哽咽:“我们庄上也有地,就是总闹虫灾,收的粮填不饱肚子。昨儿听王村的老张头说,你们这儿的粥能喝出米油子……”她喉结动了动,吞咽的声音清清楚楚,“我男人在后头挑红薯,等会儿想跟您说个事。”
我心里一沉,又一暖。
沉的是周边村子日子不好过,暖的是他们肯把希望往我这儿送。
等打发走这拨人,日头已经爬过村头老槐树。
树叶在风中轻轻作响,蝉鸣稀疏,阳光透过枝叶斑驳地洒在地上。
苏慕雪端着空碗回来,发梢沾着粥气,还有些油腻的蒸汽味:“刚给那娃娃喂了口萝卜干,他娘抹着眼泪说,好几年没见娃笑这么欢了。”
我扯了扯她围裙带子:“去晒谷场,把老周头他们喊来。”
晒谷场的石磨旁,老周头吧嗒着旱烟,烟丝燃烧时的焦香混合着烟草的苦涩味儿。
“昨儿后半夜,又有三户人家来敲咱们的竹篱笆。”他指节敲了敲磨盘,声音闷闷的,“说是闻着咱们灶房的香味,顺着风找过来的。”
小林子挠了挠后颈:“我值夜的时候见着了,那户带俩娃的,媳妇怀里还揣着半袋菜种——说是怕咱们不收,拿这个当投名状。”
我捏紧木剑,指腹蹭过剑鞘上的刻痕。
这些刻痕是我夜里睡不着时划的,一道代表一户新迁入的村民。
现在数数,已经有十七道了。
“咱们得趁热打铁。”我踢了踢脚边的土块,“慕雪,你不是想做佛跳墙?先别急,咱办个‘美食开放日’——把周边十里八乡的人都请来,让他们尝尝咱们华夏的手艺。”
苏慕雪的眼睛唰地亮了:“真的?我正翻着爷爷给的食谱本犯愁呢!”她从围裙兜里掏出个油乎乎的小本子,纸页边缘卷着,泛黄的纸张上还留着油渍,“糖醋鲤鱼、龙井虾仁、叫花鸡……这些菜要是做出来,保管能把人香得挪不动腿!”她翻到某一页突然顿住,指尖戳了戳画着鲤鱼的插图,“就是缺材料,鲤鱼得是活蹦乱跳的,虾仁要河鲜……”
“西头林子的温泉,我让小林子带两个青壮去探。”我拍了拍小林子的肩膀,“明儿就去,带着渔网,见着河沟子就下网。再派两个人去跟商队搭话——上次他们嫌咱们粮少,现在王村的糙米快到了,拿粮换海货,价给足。”
小林子挺直腰板:“保证把最大的鲤鱼捞回来!”
接下来三天,村里跟炸了锅似的。
苏慕雪在灶房支了三个大铁锅,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剁姜切葱,刀刃与砧板碰撞出节奏分明的“咚咚”声;小林子带着人扛着渔网往林子里钻,回来时裤脚沾着泥,怀里抱着活蹦乱跳的鱼,鳞片反射着阳光,尾巴甩动溅起水珠;老周头带着村民修篱笆,把晒谷场扫得能照见人影。
开放日那天,晨雾还没散透,村头的大槐树下已经挤了好些人。
苏慕雪系着新染的蓝布围裙,站在临时搭的灶台前,手里的锅铲挥得虎虎生风。
油锅里“滋啦”一声,裹了面糊的鲤鱼入锅,酸甜的酱汁在铁勺里咕嘟冒泡,香气像长了翅膀,“呼”地窜上半空,混着柴火燃烧的烟火味儿,直冲鼻腔。
“这味儿——”人群里挤进来个白胡子老头,肩上搭着渔网,身上还带着河水的湿气,“我打了三十年鱼,没闻过这么鲜的!”他凑到锅边,浑浊的眼睛突然亮得像星子,“小女娃,这是糖醋鲤鱼吧?我老伴儿活着的时候,总说等我打了大鱼,给我做这个……”
苏慕雪舀了块鱼递过去:“尝尝?”
老头咬了一口,眼泪“啪嗒”掉在鱼块上:“对味儿!就是这味儿!”他转身冲后面喊,“他婶子!把咱那二小子一家都带来,咱搬来这儿!”
“我家也搬!”
“我们村二十户都商量好了,明儿就把地契送过来!”
晒谷场的石桌上,摆着满满当当的菜:油亮的叫花鸡、泛着碧色的龙井虾仁、飘着桂花香的糯米藕……村民们端着碗来回转,嘴里塞得鼓囊囊的,说话都含糊:“比我娘做得还香!”“这日子,神仙来了都不想走!”
我站在石磨旁,看着日头越升越高。
木剑鞘上的“华夏”二字被晒得发烫,烫得我心口发疼。
原来所谓壮大,不是堆高的城墙,不是磨尖的刀枪,是灶台上永远滚着热粥的锅,是这些人眼里,比日头还亮的光。
“大人——”小林子突然扯了扯我袖子,声音压得低低的,“西头林子的路口,有个穿兽皮的……看着不像咱们这儿的人。”
我顺着他的目光望过去。
晨雾散了大半,林子里漏下的光里,隐约能看见道身影。
兽皮上沾着暗红的血渍,头发用骨簪别着,正盯着晒谷场的方向,嘴角勾着抹笑,不知道是笑这热闹,还是笑别的什么。
我顺着小林子的目光望过去,晨雾里那道身影正慢慢往晒谷场挪。
兽皮坎肩上的血渍已经发黑,骨簪下的碎发沾着草屑,却还挺直了脊梁——像头受了伤仍不肯低头的狼。
小林子的手已经按在腰间短刀上,指节发白:“大人,我去把他架起来?这皮子味儿不对,准是北边儿的蛮子。”
我按住他手背,能摸到他掌心一层薄汗。
晒谷场的喧闹声突然变得很远,只有油锅里“滋啦”炸鱼的响动清晰得刺耳。
“别急。”我盯着那道影子,他走到石磨旁时,我看见他喉结剧烈滚动了两下——是饿狠了。
“这位兄弟。”我往前迈了半步,木剑鞘轻轻磕在石磨上,“晒谷场的饭食管饱,但得说清楚从哪儿来的。”
他停住脚,兽皮摩擦发出沙沙声。
抬头时,我看清他眼眶泛青,左眼下方有道月牙形的疤痕,像被利爪抓的。
“人类领主。”他声音哑得像砂纸,“我是兽庭边哨的巡骑长,名唤铁牙。”
小林子倒抽口冷气:“兽庭?他们上个月刚烧了东边李家庄的麦垛!”
铁牙的视线扫过石桌上的糖醋鲤鱼,喉结又滚了滚:“我奉首领之命,来探你们领地虚实。”他扯了扯兽皮,露出腰间半块碎裂的骨牌,“本来要摸黑绕到后岗,可这味儿……”他鼻尖动了动,“比我们族里烤全羊的香还勾人。”
我心里一紧——兽族向来以劫掠为生,边哨巡骑长亲自出马,说明他们确实盯上了这片区域。
但他眼下乌青、兽皮上的血渍,倒像是被什么东西追过。
“饿了?”我冲苏慕雪招招手。
她正把最后一碟扬州炒饭装盘,闻言抬头,围裙角还沾着酱汁。
见我点头,她立刻端着个粗瓷大碗过来——碗里是四个油亮的红烧狮子头,配着堆得像小山的扬州炒饭,金红相间的饭粒上还撒了把碧绿的葱花。
铁牙的瞳孔骤然收缩,伸手又顿住,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你们……不怕我下毒?”
“怕。”我摸出块干净的布巾,搭在他手腕上,“但饿极的狼,闻到肉香会先扑食,不是先咬人。”
他盯着布巾看了三息,突然抓起狮子头塞进嘴里。
肉汁顺着下巴往下淌,他也顾不上擦,连饭带肉往嘴里扒拉,喉咙里发出闷哼:“软……香……这面丸子里怎么有笋?”
苏慕雪笑出声,把帕子递过去:“狮子头要嫩,得掺马蹄和笋丁。您慢些,锅里还有。”
铁牙猛地灌了口凉白开,指节敲了敲碗沿:“我活了三十个雪季,吃过鹿肉、熊心、烤蟒胆……没吃过这种能把人舌头鲜掉的东西!”他突然攥紧碗,伤疤随表情扭曲,“你们人类不是总说我们茹毛饮血?可你们的味道……”他抬头看我,眼里的警惕褪了大半,“比我们族里最烈的酒还让人上瘾。”
我蹲下来,和他平视:“味道能让人记住家。”我指了指石桌上的糯米藕,“刚才那白胡子爷爷说,这味儿像他亡妻;抱娃的妇人说,热粥让她想起她娘的灶火。”我敲了敲他的碗,“你说,要是让你们族里的老人、孩子也尝尝这些味道,他们还会愿意举着刀冲过来么?”
铁牙的手慢慢松开,碗底磕在石磨上发出轻响。
他摸出腰间的骨哨,放在我手心里:“这是我族的传讯哨,吹三声长音,我能在三十里外听见。”他站起身,兽皮上的血渍在阳光下泛着暗褐,“我回去跟首领说——若你肯派个厨子去兽庭,教我们做这些吃食,这个月的秋掠,我们部落的战旗就不往南插。”
小林子“唰”地抽出短刀,刀尖离铁牙咽喉不过三寸:“大人!不能信这些蛮子的话——”
“小林子。”我按住他手腕,“收刀。”转头对铁牙道,“我可以让慕雪写本食谱,但有个条件:你得保证,你们部落的人来学厨时,不带武器。”
铁牙咧嘴笑了,露出两颗染着茶渍的虎牙:“成交。”他转身往林子里走,走了两步又回头,“对了——”他指了指苏慕雪的灶台,“那道鱼,多放糖。”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兽皮上的血渍变成了暖红。
苏慕雪凑过来,围裙角扫过我手背:“你真打算教他们做菜?万一……”
“万一他们学了手艺,反而更馋咱们的粮?”我摸出木剑,“华夏的味道从来不是武器,是绳子。”我用剑鞘指了指晒谷场——新搬来的村民正帮着收碗,娃娃们追着叫花鸡的油纸跑,笑声撞得槐树叶簌簌落,“他们尝过甜,就舍不得砸了糖罐子。”
苏慕雪突然笑了,眼睛弯成月牙:“那我明儿就把《随园食单》里的蜜饯方子抄一份——对了,得加句‘此糖非彼糖,华夏甘蔗所制’。”
晚风卷起炊烟,裹着糖醋鲤鱼的甜香往北边飘去。
我望着铁牙消失的方向,木剑上的“华夏”二字被晒得发烫,烫得我心口发暖。
原来所谓守护,不一定是磨尖的刀枪;有时候,一口热粥、一碟炒饭,就能在人心上筑起更牢的城墙。
“大人!”老周头举着张地契跑过来,“张家庄的人说,他们村的石磨明儿就送过来——”
我转头应他,余光瞥见苏慕雪正往油罐里添油。
灶膛里的火苗蹿起来,映得她围裙上的油渍发亮,像撒了把星星。
新的风从北边吹过来,带着若有若无的兽皮味,也裹着越来越浓的饭香。
毕竟,谁能拒绝让日子甜起来的味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