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这姑娘是谁?一锅红烧肉就让我全军倒戈!
网络小说网www.sw.kifor.cn,最快更新《全民领主:华夏合成系统横扫诸天》最新章节!
我正捏着领主印记,指腹被金属纹路硌得生疼,忽然听见木栅栏外传来“得儿驾”的吆喝——那声音像是从远处山道上传来,带着几分沙哑与急促。
“大人!”小林子举着火把冲过来,火苗在他发梢上跳动,空气中飘出几缕焦味。
“有个姑娘牵着驴硬要闯门,说要见领主!”
我皱起眉。风中夹杂着夜露的湿气,还有些许草木腐烂的气息。
这时候来的外人,要么是探子,要么是麻烦。
但看小林子没拔剑——他向来护短,敢动领地半根草都要瞪眼睛——许是那姑娘没敌意。
绕过兵营转角,就见暮色里立着头灰毛驴,鞍上绑着七八个粗陶罐子,油布底下露出半截葱绿的莴笋,叶子还泛着水珠,一看就是刚摘下来不久。
驴边站着个穿月白棉裙的姑娘,发尾用红绳扎了个松松的髻,正踮脚摸毛驴耳朵:“阿黑别闹,咱们是来帮忙的。”
听见脚步声,她转头。
月光漏过栅栏照在脸上,眉弯像浸了水的柳叶,可那眼睛——亮得跟刚掀开蒸笼的包子皮似的,直勾勾盯着我腰间挂的瓦罐,仿佛那瓦罐里藏着什么宝贝。
“您是楚领主?”她往前走一步,驴脖子上的铜铃叮当响,清脆如泉水溅石,“我叫苏慕雪,师从老张头,就是前儿在城南卖卤煮的那位。”
我瞳孔缩了缩。
老张头的卤煮我知道,上辈子(穿越前)常去他摊子,那锅老汤熬了三十年,卤的豆腐干能鲜掉眉毛。
可穿越后第三天,我在新手村转了三圈,只找着半间烧塌的灶房——听说老张头被魔族斥候冲散了摊子。
“您师父……”我喉咙发紧,语气不自觉低沉了些。
“师父前日托人带信,说在西边镇子里见着华夏阵营的旗子。”她伸手拍了拍驴背上的陶罐,震得盖子发出轻微的“咚咚”声,“他说‘小慕啊,会做饭的手不能凉,华夏的烟火气得有人续’。”
我收拾了他留下的老卤、陶瓮,还有半袋去年的糯米,赶了三十里夜路过来。”
夜风掀起她的裙角,我看见驴鞍上还绑着块蓝布,边角绣着“老卤张记”四个字——正是老张头围裙的料子,还残留着些淡淡的酱香。
“我会做能让伤兵喝了发汗的姜茶,能让新兵嚼着有劲的酱牛肉,能把野菜煮得比肉香。”她指尖轻轻划过陶瓮上的裂纹,那声音细微而清晰,像是在抚摸一件珍宝,“您要是信我,让我在灶房搭个铺?”
我盯着她沾了驴粪的鞋尖。
这双鞋的鞋底磨得发亮,明显走了不少路,鞋面还粘着几点干泥,踩在地上几乎无声。
系统提示音在脑子里响:“检测到华夏传统技艺持有者(烹饪),是否激活文化共鸣?”
“先去灶房。”我指了指东边那间漏雨的土坯房,青苔爬满了墙角,雨水还在屋檐下滴答作响,“小林子,带她认认地方。”
“得嘞!”小林子刚要接缰绳,苏慕雪突然拽住驴鞍:“等等!”她弯腰从陶罐底下摸出个粗布包,布包散发着一股浓郁的辛香,“这是师父给的花椒,说是用太行山的山泉水腌的,金贵得很,别碰着了。”
我望着她护着陶罐小跑的背影,裙角扫过地上的碎石子,每一步都轻快却坚定。
系统面板突然弹出提示:“华夏文化凝聚力 5%(当前12%)”——这是我建兵营时都没触发过的增益。
傍晚时分,灶房方向飘来股香气。
那味儿不是普通的饭香。
像晒了三天的干香菇被热水泡开,混着黄酒的甜,还有点说不上来的、让人心底发暖的熟悉感。
它钻进鼻腔,唤醒了某种久远的记忆,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
我正蹲在兵营前检查新造的木枪,鼻尖动了动,手底下的枪杆“啪嗒”掉在地上。
“大人?”负责巡逻的小兵凑过来,鼻翼翕动,“您闻见没?”
“跟我娘过年煮的……煮的那啥似的!”
我蹭地站起来。
木栅栏外的狼嚎声突然远了,耳边只剩自己的心跳,和那股越来越浓的香气。
顺着香气走,灶房的窗户正往外冒白汽,窗纸被水汽洇得透亮,影影绰绰能看见个身影在灶台边打转。
“来啦?”苏慕雪掀开竹帘,手里端着青瓷碗。
热气扑面而来,带着一丝辛辣与甜腻交织的味道。
碗里的肉颤巍巍的,裹着琥珀色的酱汁,肥的部分半透明,瘦的地方一丝一丝的,像要化在碗里。
我接过碗的手在抖。
这肉的形状、这酱汁的颜色——跟我妈去世前最后一次给我做的东坡肉一模一样。
那年我高考失利,她蹲在厨房炖了三小时,掀锅盖时说:“昭昭,日子像这肉,看着难嚼,慢着炖,总能软和。”
咬下第一口,肥油在舌尖化开,带着黄酒的甜;瘦肉吸饱了卤汁,软却不烂。
我喉结动了动,突然有点酸。
“您……”苏慕雪盯着我发红的眼眶,声音轻得像片叶子,“是想起什么人了?”
“我妈。”我吸了吸鼻子,把碗底的汤汁都喝了,咸中带甜,回味绵长,“她也这么炖肉。”
她眼睛亮起来,转身从灶台上又端出个大陶盆:“我炖了十斤,够全营吃。对了,还蒸了松仁玉米,熬了红豆粥——”
“小林子!”我扯着嗓子喊,“去把所有兵都叫到晒谷场!今晚加餐!”
话音刚落,就听见外头“哐当”一声——是哪个小子把木枪撞翻了。
接着是此起彼伏的“啥味儿”、“我饿了”,还有人跑起来带起的风声。
苏慕雪站在灶房门口,被穿堂风掀起的碎发粘在脸上。
她望着越来越近的脚步声,突然笑了:“楚领主,您说…这味儿,能传多远?”
我望着晒谷场方向——二十个兵正跑过来,最前头的小兵边跑边抹嘴,月光照在他发亮的眼睛上。
风卷着肉香往北边吹,我仿佛看见李文浩的领地飘起炊烟,魔族斥候的帐篷里有人抽了抽鼻子,联邦协会的文书在案前顿住了笔。
“能传多远?”我摸了摸领主印记,上面“华夏”两个字烫得厉害,“传到所有听见华夏名字的人,都馋得坐不住。”
晒谷场的火把被人点燃了,火光里,小兵们已经围在陶盆边,有人踮脚扒着盆沿,有人举着碗喊“我要肉多的”。
苏慕雪端着松仁玉米挤进去,发梢的红绳在火光里一跳一跳,像团烧得正旺的火苗。
我站在灶房门口,听着身后此起彼伏的“香”、“好吃”,忽然听见系统提示音:“华夏文化凝聚力 15%(当前27%)。检测到兵种士气提升(普通士兵→精英士兵)。”
风又吹起来了。
这次不是带着狼嚎,而是裹着肉香、粥香,还有二十个大老爷们儿抢肉时的笑骂声,往更远的地方飘去。
陶盆边沿被扒出几道白印子,小兵阿牛踮着脚举碗,碗沿都快蹭到苏慕雪的手肘:“姐!我这碗底还剩粒米呢!”
“先给王二剩!”后边的黑大个用肩膀顶他,“他今早替我挡了野猪崽子的獠牙!”
苏慕雪被挤得往后退半步,发梢的红绳扫过陶盆边缘,却笑得眼尾弯成月牙:“都有都有,灶上还煨着半锅!”她抄起木勺往阿牛碗里又舀了块肉,油星子溅在她月白裙角上,泛着微光,“慢些吃,小心烫着。”
我靠在灶房门框上,看这些从前总耷拉着脑袋的兵。
黑大个的伤臂还缠着草绳,此刻却直着腰板跟人比谁碗里肉多;阿牛的破布鞋露出大脚趾,这会儿正蹦着喊“我这碗有三块肥的”——他们眼里的光,比前天我给每人发把新木枪时亮多了。
“大人!”小林子捧着空碗凑过来,嘴角还沾着酱汁,“咱这是招了个神厨吧?我刚才摸了摸刀鞘——手都不抖了!”他用袖子抹了把嘴,碗底敲得叮当响,“前儿您让我们练刺枪,十个人有八个戳偏;这会儿要再来头魔狼,我能赤手空拳拧断它脖子!”
我盯着他发亮的眼睛。
系统面板在脑海里跳出来:【精英士兵(普通→精英):士气 30%,基础战力 20%】。
三天前我在演武场喊哑了嗓子,才让他们勉强能列个方阵;这会儿半锅红烧肉,竟比十堂练兵课都管用。
“神厨?”我笑了笑,目光扫过灶台上堆着的空陶罐——那是苏慕雪带来的老卤,余香未尽,“她是根线,串起了咱们华夏人骨子里的烟火气。”
话音未落,灶房里传来轻不可闻的叹息。
我转头,见苏慕雪正蹲在柴火堆旁,指尖捏着片蔫巴巴的花椒叶。
她望着陶瓮里剩下的卤汁,小声嘀咕:“到底是差了点……要是有八角提香,绍兴黄酒去腻,这肉能再上三个层次。”
“差什么?”我走过去。
她吓了一跳,手里的花椒叶“啪嗒”掉在地上。
“没、没什么!”她慌忙弯腰去捡,发顶的红绳垂下来,“是我贪心了,您能让我用这些粗料已是大幸——”
“说。”我蹲下来和她平视,“你师父教你‘会做饭的手不能凉’,我得让这手热乎得彻底。”
她咬了咬嘴唇,从围裙兜里摸出片皱巴巴的纸:“这是师父记的香料单。八角要广西的,颗粒饱满带星芒;黄酒要绍兴鉴湖的,得是头年冬天酿的……可这些在新手村根本找不着,魔族斥候把商路都断了……”
我接过那张纸,字迹被汗水洇得有些模糊,却能看出老张头用红笔圈了三次“八角”。
系统提示音突然响起:【检测到华夏传统技艺(烹饪)进阶需求,触发隐藏任务:收集顶级香料(0/5)。
完成奖励:烹饪技能熟练度 100,华夏文化凝聚力 20%】
“小林子!”我扯着嗓子喊。
亲卫队长扛着空碗跑过来,嘴上的酱汁都没擦干净,“带五个手脚利索的,明早去西边山林。”我把香料单拍在他掌心,“找着八角树就砍枝,见着野蜂蜜就收,要是遇着商队——”我指了指墙上挂的华夏旗帜,“亮这旗子,说楚昭的领地收食材,价给双倍。”
小林子把纸往怀里一揣,腰板挺得笔直:“大人放心!我就是翻了西边那座秃山,也给慕雪姑娘把八角揪下来!”
苏慕雪攥着围裙角,眼睛里像落了两颗星星:“其实……不用这么麻烦的,我用普通材料也能……”
“不麻烦。”我打断她,“你让二十个兵有了精气神,我得让你有底气把这精气神再往上提一提。”
夜渐深时,我爬上城墙。
冷风卷着最后一丝肉香钻进衣领,却不似往日那样刺骨。
往下看,晒谷场的火把还亮着,几个兵凑在一块儿,用树枝在地上画红烧肉的形状;灶房里,苏慕雪正踮脚擦陶瓮内壁,红绳在火光里晃成小团火苗。
系统面板浮现在眼前:【华夏文化凝聚力:27%→35%】。
我摸着领主印记上“华夏”两个字,忽然想起穿越前做游戏策划时,总觉得“文化”是虚的,不如“战力”实在。
可现在才明白——那些刻在骨子里的甜、香、暖,才是最锋利的刀。
“大人?”巡逻的小兵抱着长矛走过来,声音低沉,“要添件披风么?夜里凉。”
我摇头。
望着远处黑黢黢的山林,想起小林子明早要出发的队伍。
或许用不了三天,八角的香气就会飘进灶房;或许用不了半月,苏慕雪的陶瓮里会酿出绍兴黄酒的甜。
风又起了。
这次带着灶房飘来的余温,掠过城墙,掠过演武场,掠过每面飘着的华夏旗。
我听见身后小兵小声哼起了小调——是老家村口卖糖画的老头常唱的,调子跑了八丈远,却比任何战歌都让人安心。
苏慕雪的身影在灶房里忽明忽暗。
我忽然想起她端红烧肉时说的话:“这味儿,能传多远?”
现在我知道了。
等明早小林子带着八角回来,等后天灶房飘出更浓的肉香,等士兵们的腰板挺得更直——这味儿,会顺着风,飘到所有以为华夏该低头的人鼻尖上。
而那时候……
我摸了摸腰间的木剑。
该他们坐不住了。
我正捏着领主印记,指腹被金属纹路硌得生疼,忽然听见木栅栏外传来“得儿驾”的吆喝——那声音像是从远处山道上传来,带着几分沙哑与急促。
“大人!”小林子举着火把冲过来,火苗在他发梢上跳动,空气中飘出几缕焦味。
“有个姑娘牵着驴硬要闯门,说要见领主!”
我皱起眉。风中夹杂着夜露的湿气,还有些许草木腐烂的气息。
这时候来的外人,要么是探子,要么是麻烦。
但看小林子没拔剑——他向来护短,敢动领地半根草都要瞪眼睛——许是那姑娘没敌意。
绕过兵营转角,就见暮色里立着头灰毛驴,鞍上绑着七八个粗陶罐子,油布底下露出半截葱绿的莴笋,叶子还泛着水珠,一看就是刚摘下来不久。
驴边站着个穿月白棉裙的姑娘,发尾用红绳扎了个松松的髻,正踮脚摸毛驴耳朵:“阿黑别闹,咱们是来帮忙的。”
听见脚步声,她转头。
月光漏过栅栏照在脸上,眉弯像浸了水的柳叶,可那眼睛——亮得跟刚掀开蒸笼的包子皮似的,直勾勾盯着我腰间挂的瓦罐,仿佛那瓦罐里藏着什么宝贝。
“您是楚领主?”她往前走一步,驴脖子上的铜铃叮当响,清脆如泉水溅石,“我叫苏慕雪,师从老张头,就是前儿在城南卖卤煮的那位。”
我瞳孔缩了缩。
老张头的卤煮我知道,上辈子(穿越前)常去他摊子,那锅老汤熬了三十年,卤的豆腐干能鲜掉眉毛。
可穿越后第三天,我在新手村转了三圈,只找着半间烧塌的灶房——听说老张头被魔族斥候冲散了摊子。
“您师父……”我喉咙发紧,语气不自觉低沉了些。
“师父前日托人带信,说在西边镇子里见着华夏阵营的旗子。”她伸手拍了拍驴背上的陶罐,震得盖子发出轻微的“咚咚”声,“他说‘小慕啊,会做饭的手不能凉,华夏的烟火气得有人续’。”
我收拾了他留下的老卤、陶瓮,还有半袋去年的糯米,赶了三十里夜路过来。”
夜风掀起她的裙角,我看见驴鞍上还绑着块蓝布,边角绣着“老卤张记”四个字——正是老张头围裙的料子,还残留着些淡淡的酱香。
“我会做能让伤兵喝了发汗的姜茶,能让新兵嚼着有劲的酱牛肉,能把野菜煮得比肉香。”她指尖轻轻划过陶瓮上的裂纹,那声音细微而清晰,像是在抚摸一件珍宝,“您要是信我,让我在灶房搭个铺?”
我盯着她沾了驴粪的鞋尖。
这双鞋的鞋底磨得发亮,明显走了不少路,鞋面还粘着几点干泥,踩在地上几乎无声。
系统提示音在脑子里响:“检测到华夏传统技艺持有者(烹饪),是否激活文化共鸣?”
“先去灶房。”我指了指东边那间漏雨的土坯房,青苔爬满了墙角,雨水还在屋檐下滴答作响,“小林子,带她认认地方。”
“得嘞!”小林子刚要接缰绳,苏慕雪突然拽住驴鞍:“等等!”她弯腰从陶罐底下摸出个粗布包,布包散发着一股浓郁的辛香,“这是师父给的花椒,说是用太行山的山泉水腌的,金贵得很,别碰着了。”
我望着她护着陶罐小跑的背影,裙角扫过地上的碎石子,每一步都轻快却坚定。
系统面板突然弹出提示:“华夏文化凝聚力 5%(当前12%)”——这是我建兵营时都没触发过的增益。
傍晚时分,灶房方向飘来股香气。
那味儿不是普通的饭香。
像晒了三天的干香菇被热水泡开,混着黄酒的甜,还有点说不上来的、让人心底发暖的熟悉感。
它钻进鼻腔,唤醒了某种久远的记忆,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
我正蹲在兵营前检查新造的木枪,鼻尖动了动,手底下的枪杆“啪嗒”掉在地上。
“大人?”负责巡逻的小兵凑过来,鼻翼翕动,“您闻见没?”
“跟我娘过年煮的……煮的那啥似的!”
我蹭地站起来。
木栅栏外的狼嚎声突然远了,耳边只剩自己的心跳,和那股越来越浓的香气。
顺着香气走,灶房的窗户正往外冒白汽,窗纸被水汽洇得透亮,影影绰绰能看见个身影在灶台边打转。
“来啦?”苏慕雪掀开竹帘,手里端着青瓷碗。
热气扑面而来,带着一丝辛辣与甜腻交织的味道。
碗里的肉颤巍巍的,裹着琥珀色的酱汁,肥的部分半透明,瘦的地方一丝一丝的,像要化在碗里。
我接过碗的手在抖。
这肉的形状、这酱汁的颜色——跟我妈去世前最后一次给我做的东坡肉一模一样。
那年我高考失利,她蹲在厨房炖了三小时,掀锅盖时说:“昭昭,日子像这肉,看着难嚼,慢着炖,总能软和。”
咬下第一口,肥油在舌尖化开,带着黄酒的甜;瘦肉吸饱了卤汁,软却不烂。
我喉结动了动,突然有点酸。
“您……”苏慕雪盯着我发红的眼眶,声音轻得像片叶子,“是想起什么人了?”
“我妈。”我吸了吸鼻子,把碗底的汤汁都喝了,咸中带甜,回味绵长,“她也这么炖肉。”
她眼睛亮起来,转身从灶台上又端出个大陶盆:“我炖了十斤,够全营吃。对了,还蒸了松仁玉米,熬了红豆粥——”
“小林子!”我扯着嗓子喊,“去把所有兵都叫到晒谷场!今晚加餐!”
话音刚落,就听见外头“哐当”一声——是哪个小子把木枪撞翻了。
接着是此起彼伏的“啥味儿”、“我饿了”,还有人跑起来带起的风声。
苏慕雪站在灶房门口,被穿堂风掀起的碎发粘在脸上。
她望着越来越近的脚步声,突然笑了:“楚领主,您说…这味儿,能传多远?”
我望着晒谷场方向——二十个兵正跑过来,最前头的小兵边跑边抹嘴,月光照在他发亮的眼睛上。
风卷着肉香往北边吹,我仿佛看见李文浩的领地飘起炊烟,魔族斥候的帐篷里有人抽了抽鼻子,联邦协会的文书在案前顿住了笔。
“能传多远?”我摸了摸领主印记,上面“华夏”两个字烫得厉害,“传到所有听见华夏名字的人,都馋得坐不住。”
晒谷场的火把被人点燃了,火光里,小兵们已经围在陶盆边,有人踮脚扒着盆沿,有人举着碗喊“我要肉多的”。
苏慕雪端着松仁玉米挤进去,发梢的红绳在火光里一跳一跳,像团烧得正旺的火苗。
我站在灶房门口,听着身后此起彼伏的“香”、“好吃”,忽然听见系统提示音:“华夏文化凝聚力 15%(当前27%)。检测到兵种士气提升(普通士兵→精英士兵)。”
风又吹起来了。
这次不是带着狼嚎,而是裹着肉香、粥香,还有二十个大老爷们儿抢肉时的笑骂声,往更远的地方飘去。
陶盆边沿被扒出几道白印子,小兵阿牛踮着脚举碗,碗沿都快蹭到苏慕雪的手肘:“姐!我这碗底还剩粒米呢!”
“先给王二剩!”后边的黑大个用肩膀顶他,“他今早替我挡了野猪崽子的獠牙!”
苏慕雪被挤得往后退半步,发梢的红绳扫过陶盆边缘,却笑得眼尾弯成月牙:“都有都有,灶上还煨着半锅!”她抄起木勺往阿牛碗里又舀了块肉,油星子溅在她月白裙角上,泛着微光,“慢些吃,小心烫着。”
我靠在灶房门框上,看这些从前总耷拉着脑袋的兵。
黑大个的伤臂还缠着草绳,此刻却直着腰板跟人比谁碗里肉多;阿牛的破布鞋露出大脚趾,这会儿正蹦着喊“我这碗有三块肥的”——他们眼里的光,比前天我给每人发把新木枪时亮多了。
“大人!”小林子捧着空碗凑过来,嘴角还沾着酱汁,“咱这是招了个神厨吧?我刚才摸了摸刀鞘——手都不抖了!”他用袖子抹了把嘴,碗底敲得叮当响,“前儿您让我们练刺枪,十个人有八个戳偏;这会儿要再来头魔狼,我能赤手空拳拧断它脖子!”
我盯着他发亮的眼睛。
系统面板在脑海里跳出来:【精英士兵(普通→精英):士气 30%,基础战力 20%】。
三天前我在演武场喊哑了嗓子,才让他们勉强能列个方阵;这会儿半锅红烧肉,竟比十堂练兵课都管用。
“神厨?”我笑了笑,目光扫过灶台上堆着的空陶罐——那是苏慕雪带来的老卤,余香未尽,“她是根线,串起了咱们华夏人骨子里的烟火气。”
话音未落,灶房里传来轻不可闻的叹息。
我转头,见苏慕雪正蹲在柴火堆旁,指尖捏着片蔫巴巴的花椒叶。
她望着陶瓮里剩下的卤汁,小声嘀咕:“到底是差了点……要是有八角提香,绍兴黄酒去腻,这肉能再上三个层次。”
“差什么?”我走过去。
她吓了一跳,手里的花椒叶“啪嗒”掉在地上。
“没、没什么!”她慌忙弯腰去捡,发顶的红绳垂下来,“是我贪心了,您能让我用这些粗料已是大幸——”
“说。”我蹲下来和她平视,“你师父教你‘会做饭的手不能凉’,我得让这手热乎得彻底。”
她咬了咬嘴唇,从围裙兜里摸出片皱巴巴的纸:“这是师父记的香料单。八角要广西的,颗粒饱满带星芒;黄酒要绍兴鉴湖的,得是头年冬天酿的……可这些在新手村根本找不着,魔族斥候把商路都断了……”
我接过那张纸,字迹被汗水洇得有些模糊,却能看出老张头用红笔圈了三次“八角”。
系统提示音突然响起:【检测到华夏传统技艺(烹饪)进阶需求,触发隐藏任务:收集顶级香料(0/5)。
完成奖励:烹饪技能熟练度 100,华夏文化凝聚力 20%】
“小林子!”我扯着嗓子喊。
亲卫队长扛着空碗跑过来,嘴上的酱汁都没擦干净,“带五个手脚利索的,明早去西边山林。”我把香料单拍在他掌心,“找着八角树就砍枝,见着野蜂蜜就收,要是遇着商队——”我指了指墙上挂的华夏旗帜,“亮这旗子,说楚昭的领地收食材,价给双倍。”
小林子把纸往怀里一揣,腰板挺得笔直:“大人放心!我就是翻了西边那座秃山,也给慕雪姑娘把八角揪下来!”
苏慕雪攥着围裙角,眼睛里像落了两颗星星:“其实……不用这么麻烦的,我用普通材料也能……”
“不麻烦。”我打断她,“你让二十个兵有了精气神,我得让你有底气把这精气神再往上提一提。”
夜渐深时,我爬上城墙。
冷风卷着最后一丝肉香钻进衣领,却不似往日那样刺骨。
往下看,晒谷场的火把还亮着,几个兵凑在一块儿,用树枝在地上画红烧肉的形状;灶房里,苏慕雪正踮脚擦陶瓮内壁,红绳在火光里晃成小团火苗。
系统面板浮现在眼前:【华夏文化凝聚力:27%→35%】。
我摸着领主印记上“华夏”两个字,忽然想起穿越前做游戏策划时,总觉得“文化”是虚的,不如“战力”实在。
可现在才明白——那些刻在骨子里的甜、香、暖,才是最锋利的刀。
“大人?”巡逻的小兵抱着长矛走过来,声音低沉,“要添件披风么?夜里凉。”
我摇头。
望着远处黑黢黢的山林,想起小林子明早要出发的队伍。
或许用不了三天,八角的香气就会飘进灶房;或许用不了半月,苏慕雪的陶瓮里会酿出绍兴黄酒的甜。
风又起了。
这次带着灶房飘来的余温,掠过城墙,掠过演武场,掠过每面飘着的华夏旗。
我听见身后小兵小声哼起了小调——是老家村口卖糖画的老头常唱的,调子跑了八丈远,却比任何战歌都让人安心。
苏慕雪的身影在灶房里忽明忽暗。
我忽然想起她端红烧肉时说的话:“这味儿,能传多远?”
现在我知道了。
等明早小林子带着八角回来,等后天灶房飘出更浓的肉香,等士兵们的腰板挺得更直——这味儿,会顺着风,飘到所有以为华夏该低头的人鼻尖上。
而那时候……
我摸了摸腰间的木剑。
该他们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