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回 论道(四)
网络小说网www.sw.kifor.cn,最快更新《山风蛊》最新章节!
汪祁鹤内心有些后悔刚才的表述,自己如果不是想入仕,何必在老友、武庆的连番鼓动之后跑来给一个冷灶王爷扯闲呢?不就是不死心嘛,武庆的话也对,至不济来听听、谈谈、看看,少年王爷,态度柔和,已经算是难得了,废太子倨傲,年龄长一些的皇子亲王们又有哪个是谦逊的呢?
“殿下也莫过谦,在下也是着相了,想来殿下这般看《史记》,总是有些思虑吧?”也是赶紧借坡下驴,回礼道。
李展在侍立一旁,皱眉紧绷的背脊也松弛了下来,悄悄的稍微扭动几下。
“唉,是,二位先生莫急,这长夜漫漫,无心睡眠,我们可以长谈一番,只做讨论,并不定性,一家之言罢了。秦之前其实许多事情在各类记载中也是众说纷纭,比如《山海经》、《国语》、《周书》、《战国策》、《淮南子》、《左传》、《尚书》、《吕氏春秋》等等,秦之前数千年来,战乱频发,典籍多有损毁,著述之人又只能从诸多残卷中摘取,孔子编《尚书》本就多有截取,而前汉初年扶生传晁错的是《古文尚书》,因文字不同成书已然是《今尚书》,前汉尊经义博士,始得传续。续汉时马融、郑玄注解的却是那杜林偶得之《古文尚书》,于是《古文尚书》得传,续汉既末,之后无论是晋武帝外祖父王肃所献的《古文尚书》,还是晋元帝时梅颐说是找到的《古文尚书》,虽然今朝一直在用,本朝自开国以来不下三位大儒就对《尚书》提出过质疑,这就是我说的秦朝之前的事情,不足以作为秦之后的参考原因之一。”
静下心来的林合浦和汪祁鹤听到这番言论想了想,点头表示认同。杨显精神一振,接着说道。
“再一个就是秦之前的天下制度与秦之后的制度已然不同,秦之前可称之为封建,秦之后以郡县制为主,虽有前汉、续汉、后汉的分封,却已经有了两点本质的不同,一是前汉之初所封异姓诸侯,尽皆败亡,前汉武帝之后宗室分封也已经通过推恩令,至藩王制权形同虚设,朝堂集权已经成为主流,续汉与后汉亦是如此。我朝延续汉制,开国近百年,也就一个桂王就藩,那下场,让咱们皇室子弟也是心惊胆战,封建制彻底退出了王朝主流。”
这个观点虽然不稀奇,可是这个角度是之前两人并未想到过的,特别是本身就是宗王的杨显看到这一点,尤为令人眼前一亮。
“所以,我们实际上要讨论王朝周期,还是要讨论秦、前汉、续汉、前晋、后晋、后汉这些朝代,至于三国并立和后晋南北分裂,因其特殊的朝廷环境,并不能作为常态的王朝来探讨。”
两人逐渐神色庄重,不敢再小看这个少年宗王。杨显已经进入状态,将自己之前的历史辩论底子加上本朝经历的时代相结合,侃侃而谈。
“秦一统,不过十五年,前汉自高祖皇帝至平帝?刘衎,传二十一帝,二百一十年国祚,新朝勿论,续汉自世祖光武帝至献帝刘协,传十四帝,不足两百年,前晋自司马炎至愍帝邺,不过传四代,五十年,自司马睿至恭帝元熙,传十一帝,百余年,后汉英祖建号为汉,传十七帝,享国百七十年,直到禅位于本朝太祖。后晋本半壁江山,但因其特性与前晋相仿,所以一提。他们都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就是每次建国都是通过频繁的战争,消耗大量的人口,从而使得天下田亩得已重新分配,而每当承平日久,土地兼并眼中,田亩被极少数权贵瓜分之后,贫民无立锥之地,均产生众多流民,这些人口没有被妥善安置,于是最终会成为灾害、煽动之下的首当其冲的造反者,而英雄总会从中得以锻炼成长,最终成为前朝丧钟的敲钟人。这是王朝周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两人被这样的观点震得不是一星半点儿,还在思索时,杨显继续说道。
“我朝有别于诸前朝,禅让的天下,那就意味着没有通过频繁的战争解决人口问题,从而使我朝立国开始就背负着巨大的包袱,这些氏家大族本身就拥有众多的田产财富,经过近百年的承平积累,更是巨量,像朔州卢家,简直就是当地的封国,良田占据六成以上,而林先生的林家,坐拥半数以上的水田,闽地本就田产不多,好在还有海贸可以给贫民一条出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就是自太宗皇帝以来就一直着手抑制氏家大族的根本原因,可是毕竟树大根深,这你来我往的争夺之间,你们也看到了,天下的农赋税,收到的不过是实际田亩的四成,却要摊付官府开支、军队开支、国家防御建设开支,小的开支还有贪腐更是多不胜数,你们说说,你们来当这个家该怎么做?”
林合浦听提到林家,其实他也知道许多内情,比如福州一地民怨深重,官府许多时候政令出不了福州城,此时一听杨显的言辞,额头上汗都出来了。
汪祁鹤被震撼到了,这哪里是一个少年宗王,分明是一位指点江山睨视天下的帝王啊,心绪波动,暗道此子可为明主,最重要的是这位王爷才十五岁,很有机会啊,禁不住吐了一口胸中块垒。
“王爷见识深远,在下不及,可不知要如何破局呢?”汪祁鹤迫不及待的追问道。
“破局?破什么局?为谁破局?为一家一姓?不可能。如果把一个王朝看成一栋雄壮的宫殿,那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杨显摇着头叹口气,反问道。
心中想却是,这个答案其实,是无解的,无论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只要是人组织起来的,必然是有崩坏的时候,因为人性就是利己的,再好的制度也需要愿意服从和执行制度的人,他自己和管理者这个群体都愿意遵从这个制度,甚至是全体执行者的认知都必须统一,才能有效的执行。
汪祁鹤内心有些后悔刚才的表述,自己如果不是想入仕,何必在老友、武庆的连番鼓动之后跑来给一个冷灶王爷扯闲呢?不就是不死心嘛,武庆的话也对,至不济来听听、谈谈、看看,少年王爷,态度柔和,已经算是难得了,废太子倨傲,年龄长一些的皇子亲王们又有哪个是谦逊的呢?
“殿下也莫过谦,在下也是着相了,想来殿下这般看《史记》,总是有些思虑吧?”也是赶紧借坡下驴,回礼道。
李展在侍立一旁,皱眉紧绷的背脊也松弛了下来,悄悄的稍微扭动几下。
“唉,是,二位先生莫急,这长夜漫漫,无心睡眠,我们可以长谈一番,只做讨论,并不定性,一家之言罢了。秦之前其实许多事情在各类记载中也是众说纷纭,比如《山海经》、《国语》、《周书》、《战国策》、《淮南子》、《左传》、《尚书》、《吕氏春秋》等等,秦之前数千年来,战乱频发,典籍多有损毁,著述之人又只能从诸多残卷中摘取,孔子编《尚书》本就多有截取,而前汉初年扶生传晁错的是《古文尚书》,因文字不同成书已然是《今尚书》,前汉尊经义博士,始得传续。续汉时马融、郑玄注解的却是那杜林偶得之《古文尚书》,于是《古文尚书》得传,续汉既末,之后无论是晋武帝外祖父王肃所献的《古文尚书》,还是晋元帝时梅颐说是找到的《古文尚书》,虽然今朝一直在用,本朝自开国以来不下三位大儒就对《尚书》提出过质疑,这就是我说的秦朝之前的事情,不足以作为秦之后的参考原因之一。”
静下心来的林合浦和汪祁鹤听到这番言论想了想,点头表示认同。杨显精神一振,接着说道。
“再一个就是秦之前的天下制度与秦之后的制度已然不同,秦之前可称之为封建,秦之后以郡县制为主,虽有前汉、续汉、后汉的分封,却已经有了两点本质的不同,一是前汉之初所封异姓诸侯,尽皆败亡,前汉武帝之后宗室分封也已经通过推恩令,至藩王制权形同虚设,朝堂集权已经成为主流,续汉与后汉亦是如此。我朝延续汉制,开国近百年,也就一个桂王就藩,那下场,让咱们皇室子弟也是心惊胆战,封建制彻底退出了王朝主流。”
这个观点虽然不稀奇,可是这个角度是之前两人并未想到过的,特别是本身就是宗王的杨显看到这一点,尤为令人眼前一亮。
“所以,我们实际上要讨论王朝周期,还是要讨论秦、前汉、续汉、前晋、后晋、后汉这些朝代,至于三国并立和后晋南北分裂,因其特殊的朝廷环境,并不能作为常态的王朝来探讨。”
两人逐渐神色庄重,不敢再小看这个少年宗王。杨显已经进入状态,将自己之前的历史辩论底子加上本朝经历的时代相结合,侃侃而谈。
“秦一统,不过十五年,前汉自高祖皇帝至平帝?刘衎,传二十一帝,二百一十年国祚,新朝勿论,续汉自世祖光武帝至献帝刘协,传十四帝,不足两百年,前晋自司马炎至愍帝邺,不过传四代,五十年,自司马睿至恭帝元熙,传十一帝,百余年,后汉英祖建号为汉,传十七帝,享国百七十年,直到禅位于本朝太祖。后晋本半壁江山,但因其特性与前晋相仿,所以一提。他们都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就是每次建国都是通过频繁的战争,消耗大量的人口,从而使得天下田亩得已重新分配,而每当承平日久,土地兼并眼中,田亩被极少数权贵瓜分之后,贫民无立锥之地,均产生众多流民,这些人口没有被妥善安置,于是最终会成为灾害、煽动之下的首当其冲的造反者,而英雄总会从中得以锻炼成长,最终成为前朝丧钟的敲钟人。这是王朝周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两人被这样的观点震得不是一星半点儿,还在思索时,杨显继续说道。
“我朝有别于诸前朝,禅让的天下,那就意味着没有通过频繁的战争解决人口问题,从而使我朝立国开始就背负着巨大的包袱,这些氏家大族本身就拥有众多的田产财富,经过近百年的承平积累,更是巨量,像朔州卢家,简直就是当地的封国,良田占据六成以上,而林先生的林家,坐拥半数以上的水田,闽地本就田产不多,好在还有海贸可以给贫民一条出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就是自太宗皇帝以来就一直着手抑制氏家大族的根本原因,可是毕竟树大根深,这你来我往的争夺之间,你们也看到了,天下的农赋税,收到的不过是实际田亩的四成,却要摊付官府开支、军队开支、国家防御建设开支,小的开支还有贪腐更是多不胜数,你们说说,你们来当这个家该怎么做?”
林合浦听提到林家,其实他也知道许多内情,比如福州一地民怨深重,官府许多时候政令出不了福州城,此时一听杨显的言辞,额头上汗都出来了。
汪祁鹤被震撼到了,这哪里是一个少年宗王,分明是一位指点江山睨视天下的帝王啊,心绪波动,暗道此子可为明主,最重要的是这位王爷才十五岁,很有机会啊,禁不住吐了一口胸中块垒。
“王爷见识深远,在下不及,可不知要如何破局呢?”汪祁鹤迫不及待的追问道。
“破局?破什么局?为谁破局?为一家一姓?不可能。如果把一个王朝看成一栋雄壮的宫殿,那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杨显摇着头叹口气,反问道。
心中想却是,这个答案其实,是无解的,无论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只要是人组织起来的,必然是有崩坏的时候,因为人性就是利己的,再好的制度也需要愿意服从和执行制度的人,他自己和管理者这个群体都愿意遵从这个制度,甚至是全体执行者的认知都必须统一,才能有效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