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资金的筹集
网络小说网www.sw.kifor.cn,最快更新《破镜逆袭:穷小子玩转豪局》最新章节!
陈轩站在落地窗前,眼睛望着楼下不断流动的车辆,嘴角猛地扯出一个嘲讽的弧度。手机屏幕上,沈悦的消息还停在那里:“听说周明今天要开媒体发布会,宣布他的‘重大技术突破’。”
他没回她。
这事儿不算新鲜。三天前,有个不想透露名字的投资人就跟他说了风声——周明联系了三家风投公司,打算在发布会上正式推出那个所谓“自主研发”的系统模型,还说是什么“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次革命性飞跃”。
“呵。”陈轩小声笑了一下,手指顺着手机边缘来回摩挲,“连算法逻辑都抄得乱七八糟,也敢说是革命?”
林宇从后面凑过来,眼睛扫了一眼屏幕,撇撇嘴:“这家伙也不怕丢人?咱们系统刚运行三分钟,他就急着蹦跶。”
“他不是不怕。”陈轩转过身,眼神里透着股寒意,“他是怕咱们下一步动作太快,他没机会再折腾。”
林宇愣了一下,很快反应过来,眼睛一亮:“你是说……咱们要上线反制程序?”
“对。”陈轩点头,“现在就上。让他们瞧瞧,啥叫真正的智能防御。”
王工和小李早就在旁边等着了,一听这话,立马打开终端界面,调出监控模块。整个系统好像活了一样,开始悄悄地追踪那些想入侵的数据包。
“对方还在试探。”小李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不过这次他们没那么容易得逞。”
“那就让他们知道,有些门不是谁都能进的。”陈轩声音平静,却带着一股让人不敢反抗的狠劲。
当天下午,周明的发布会按时开始。会场里坐满了人,各大科技媒体都来了,几家国际风投机构代表也在。周明穿着剪裁合身的西装,站在舞台中间,满脸得意地介绍他的“新系统”。
“我们的模型能自己学习,能随时调整参数,适应复杂环境下的高并发处理需求。”他滔滔不绝地说着,好像自己真成了这场技术革命的大功臣。
台下掌声响成一片。
这时候,千里之外的办公室里,陈轩正专注地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他的系统已经开始反击了。
“对方在上传测试数据。”小李汇报,“不过我们发现了异常流量,还把它引到了虚拟沙箱里。”
“好。”陈轩点头,“让他们的‘测试’永远困在沙箱里。”
不到十分钟,发布会现场出事了。
大屏幕上原本顺畅运行的系统突然卡住了,接着画面开始闪,最后停在了一个空白界面上。
“怎么回事?”周明脸色一变,赶紧转头问技术人员。
技术人员一脸懵:“数据……数据好像断了,没办法继续演示。”
台下顿时乱了起来。
有人小声议论,有人拿出手机拍照,还有人站起来质问主办方。
“这真是你们自己研发的?连基本的稳定性都保证不了?”
“刚才说系统能自我修复,现在怎么连启动都难?”
“是不是抄别人的技术,根本不懂底层逻辑?”
周明脸一会儿红一会儿青,额头上冒出一层汗珠。他勉强笑着:“这只是个小故障,大家稍等,马上解决。”
可他心里明白,问题根本不在他们这儿。
发布会匆匆结束,媒体记者失望又怀疑地走了。那几家原本打算投资的风投公司,会后也立刻取消了后续洽谈。
第二天上午,陈轩收到一封“创智资本”的邮件。
“我们对贵方项目很感兴趣,希望尽快安排正式会谈。”
林宇看完邮件,兴奋地一拍桌子:“干得漂亮!看来咱这一波操作把投资人吸引来了。”
“别太激动。”陈轩还是很冷静,“他们只是闻到了赚钱的机会。”
接下来几天,陈轩开始忙着准备项目介绍资料。他知道,面对投资人,光有技术不行,还得有一套清楚、有说服力的商业逻辑。
他先从项目里找出核心卖点:自主学习能力、动态修复机制、低延迟响应率,把它们包装成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型。
然后,他找到一位业内有名的专家,想让对方在项目上署名支持。
“你的模型确实有创新的地方。”专家翻看着资料,点点头,“不过要想得到更多认可,得证明它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我们会证明的。”陈轩语气坚决。
为了让项目更可信,他又整理了一份详细的财务预测报告,里面有未来三年的市场预期、营收模型、成本结构和潜在风险控制方案。
一周后,他走进了“创智资本”的会议室。
会议室里,五个投资人坐在长桌旁,表情严肃。主位上的负责人张远,是个干了二十年的老投资人。
“陈先生,”张远直接说,“我们看了你们的项目资料,也知道你们最近的技术突破。不过,我们更关心——你们打算怎么把技术变成钱?”
陈轩微微一笑:“这个问题,我准备很久了。”
他打开投影仪,开始详细讲解商业模式。
“我们的系统能用在金融交易、医疗诊断上,也能部署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它的自愈能力能大大降低运维成本;高并发处理能力让我们能接更多实时任务。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核心技术的完整知识产权。”
张远听着,眉头慢慢舒展开。
“听起来不错。”他点点头,“不过你们要多少资金?打算怎么用?”
“初期融资目标两千万。”陈轩回答,“主要用来引进人才、升级设备、推广市场。顺利的话,半年内就能签第一笔商业合同。”
张远想了一会儿,看看其他几个投资人。
几个人互相看了一眼,然后一起点头。
“我们决定投资。”张远终于开口,“不过,我们有个附加条件。”
“请说。”
“我们要派一名观察员进你们董事会,参与重大决策。”
陈轩稍微想了想,点头同意。
“行。”
签约仪式结束后,张远握着他的手,意味深长地说:
“年轻人,你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陈轩笑了笑,没多说。
走出大楼,阳光刚刚好。
他回头看了一眼那栋玻璃幕墙大厦,心里清楚,这只是个开始。
真正的战斗,才刚刚打响。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陈轩站在落地窗前,眼睛望着楼下不断流动的车辆,嘴角猛地扯出一个嘲讽的弧度。手机屏幕上,沈悦的消息还停在那里:“听说周明今天要开媒体发布会,宣布他的‘重大技术突破’。”
他没回她。
这事儿不算新鲜。三天前,有个不想透露名字的投资人就跟他说了风声——周明联系了三家风投公司,打算在发布会上正式推出那个所谓“自主研发”的系统模型,还说是什么“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次革命性飞跃”。
“呵。”陈轩小声笑了一下,手指顺着手机边缘来回摩挲,“连算法逻辑都抄得乱七八糟,也敢说是革命?”
林宇从后面凑过来,眼睛扫了一眼屏幕,撇撇嘴:“这家伙也不怕丢人?咱们系统刚运行三分钟,他就急着蹦跶。”
“他不是不怕。”陈轩转过身,眼神里透着股寒意,“他是怕咱们下一步动作太快,他没机会再折腾。”
林宇愣了一下,很快反应过来,眼睛一亮:“你是说……咱们要上线反制程序?”
“对。”陈轩点头,“现在就上。让他们瞧瞧,啥叫真正的智能防御。”
王工和小李早就在旁边等着了,一听这话,立马打开终端界面,调出监控模块。整个系统好像活了一样,开始悄悄地追踪那些想入侵的数据包。
“对方还在试探。”小李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不过这次他们没那么容易得逞。”
“那就让他们知道,有些门不是谁都能进的。”陈轩声音平静,却带着一股让人不敢反抗的狠劲。
当天下午,周明的发布会按时开始。会场里坐满了人,各大科技媒体都来了,几家国际风投机构代表也在。周明穿着剪裁合身的西装,站在舞台中间,满脸得意地介绍他的“新系统”。
“我们的模型能自己学习,能随时调整参数,适应复杂环境下的高并发处理需求。”他滔滔不绝地说着,好像自己真成了这场技术革命的大功臣。
台下掌声响成一片。
这时候,千里之外的办公室里,陈轩正专注地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他的系统已经开始反击了。
“对方在上传测试数据。”小李汇报,“不过我们发现了异常流量,还把它引到了虚拟沙箱里。”
“好。”陈轩点头,“让他们的‘测试’永远困在沙箱里。”
不到十分钟,发布会现场出事了。
大屏幕上原本顺畅运行的系统突然卡住了,接着画面开始闪,最后停在了一个空白界面上。
“怎么回事?”周明脸色一变,赶紧转头问技术人员。
技术人员一脸懵:“数据……数据好像断了,没办法继续演示。”
台下顿时乱了起来。
有人小声议论,有人拿出手机拍照,还有人站起来质问主办方。
“这真是你们自己研发的?连基本的稳定性都保证不了?”
“刚才说系统能自我修复,现在怎么连启动都难?”
“是不是抄别人的技术,根本不懂底层逻辑?”
周明脸一会儿红一会儿青,额头上冒出一层汗珠。他勉强笑着:“这只是个小故障,大家稍等,马上解决。”
可他心里明白,问题根本不在他们这儿。
发布会匆匆结束,媒体记者失望又怀疑地走了。那几家原本打算投资的风投公司,会后也立刻取消了后续洽谈。
第二天上午,陈轩收到一封“创智资本”的邮件。
“我们对贵方项目很感兴趣,希望尽快安排正式会谈。”
林宇看完邮件,兴奋地一拍桌子:“干得漂亮!看来咱这一波操作把投资人吸引来了。”
“别太激动。”陈轩还是很冷静,“他们只是闻到了赚钱的机会。”
接下来几天,陈轩开始忙着准备项目介绍资料。他知道,面对投资人,光有技术不行,还得有一套清楚、有说服力的商业逻辑。
他先从项目里找出核心卖点:自主学习能力、动态修复机制、低延迟响应率,把它们包装成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型。
然后,他找到一位业内有名的专家,想让对方在项目上署名支持。
“你的模型确实有创新的地方。”专家翻看着资料,点点头,“不过要想得到更多认可,得证明它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我们会证明的。”陈轩语气坚决。
为了让项目更可信,他又整理了一份详细的财务预测报告,里面有未来三年的市场预期、营收模型、成本结构和潜在风险控制方案。
一周后,他走进了“创智资本”的会议室。
会议室里,五个投资人坐在长桌旁,表情严肃。主位上的负责人张远,是个干了二十年的老投资人。
“陈先生,”张远直接说,“我们看了你们的项目资料,也知道你们最近的技术突破。不过,我们更关心——你们打算怎么把技术变成钱?”
陈轩微微一笑:“这个问题,我准备很久了。”
他打开投影仪,开始详细讲解商业模式。
“我们的系统能用在金融交易、医疗诊断上,也能部署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它的自愈能力能大大降低运维成本;高并发处理能力让我们能接更多实时任务。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核心技术的完整知识产权。”
张远听着,眉头慢慢舒展开。
“听起来不错。”他点点头,“不过你们要多少资金?打算怎么用?”
“初期融资目标两千万。”陈轩回答,“主要用来引进人才、升级设备、推广市场。顺利的话,半年内就能签第一笔商业合同。”
张远想了一会儿,看看其他几个投资人。
几个人互相看了一眼,然后一起点头。
“我们决定投资。”张远终于开口,“不过,我们有个附加条件。”
“请说。”
“我们要派一名观察员进你们董事会,参与重大决策。”
陈轩稍微想了想,点头同意。
“行。”
签约仪式结束后,张远握着他的手,意味深长地说:
“年轻人,你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陈轩笑了笑,没多说。
走出大楼,阳光刚刚好。
他回头看了一眼那栋玻璃幕墙大厦,心里清楚,这只是个开始。
真正的战斗,才刚刚打响。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