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地摊江湖的心酸
网络小说网www.sw.kifor.cn,最快更新《胡同深处是吾乡》最新章节!
杨光辉把下岗通知书和《改革建议书》都交了出去,第二天一早,他就揣着刚领到的补偿金去了批发市场。林芳芳也早早出门,去夜市市场踩点。两人分工明确,一个负责进货,一个负责摆摊。
杨光辉挑的是头绳、发卡这类小商品,成本低,容易卖。他一口气进了两百块钱的货,装进一个帆布包里,沉甸甸地背在肩上,往老城区的步行街走。
刚支起摊子没多久,就听见远处有人喊:“城管来了!”杨光辉立刻收摊,抓起包就跑。他绕过一条小巷,钻进人群密集的菜市场,一边喘气一边把东西藏好。回头一看,刚才自己摆摊的位置已经空了,地上还留了个掉下来的粉色头绳。
他蹲下来捡起来,心里嘀咕:这玩意儿要是被人捡去,还以为是谁丢的呢。
林芳芳那边也没闲着。她打听到最近夜市口子最热闹,就在那儿租了个临时摊位。她先去批发市场转了一圈,发现有个摊主正跟人讨价还价,旁边几个“托儿”拼命压价,说是这东西不值这个数。
林芳芳站在一旁看了会儿,心里有了主意。她走到摊主面前,挺着肚子说:“老板,我怀孕了,家里实在困难,能不能便宜点?”
摊主一愣,上下打量她一眼,看她穿着朴素,说话诚恳,叹了口气:“行吧,给你按最低价。”
林芳芳成交后,摊主还多送了她一小包塑料发夹,说是样品,让她拿去试试卖。她道了谢,转身离开时,心里暗自庆幸自己演得像。
晚上六点多,夜市亮起了灯。林芳芳支起摊子,把发卡、头绳、发夹都摆出来。杨光辉也赶到了,把剩下的货补上。
生意一开始冷清,但过了晚饭时间,人流多了起来。一个年轻女孩过来挑了几根彩色头绳,问多少钱。林芳芳报了个价,对方犹豫了一下,还是掏钱买了。
接着又来几个人,有买发夹的,也有问价格然后走开的。林芳芳一边招呼客人,一边留意隔壁摊位。
隔壁是卖烤肠的,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她正想着要不要买一根解解渴,忽然看见赵大爷孙子从后面探出头来。
“阿姨!”孩子笑着打招呼,“我是这儿的老板。”
林芳芳一愣:“你不是还在上学吗?”
“课少,帮家里补贴点。”赵大爷孙子递给她一根烤肠,“今天您被城管追了吧?听说他们没收了不少人的货,这是赔您的。”
林芳芳接过烤肠,心里一暖:“谢谢啊,你还记得这事。”
孩子笑笑:“当然记得。”
两人聊了几句,林芳芳才知道他是从城南的一个厂家直接拿货,成本比市场还低。她悄悄记下了这个信息,打算明天去找找看有没有类似的渠道。
杨光辉在旁边听着,也觉得是个机会。他盘算着,如果能找到更便宜的货源,利润就能提高不少。
第一天收摊的时候,他们一共卖了不到三百块,除去成本,赚了八十。虽然不多,但总算开了个头。
回到家,四合院门口坐着王婶,手里拎着一瓶酱油。
“你们回来了?”她站起来,“今天怎么样?”
“刚开始,凑合。”杨光辉笑着说。
王婶点点头,把酱油递给他们:“自家亲戚开的酱园,给你们尝尝。”
说完就走了,没多说什么。
林芳芳看着那瓶酱油,眼眶有点发热。她轻轻放下瓶子,抬头看了看天,星星稀疏地挂在夜空中。
“咱们得坚持下去。”她说。
“肯定的。”杨光辉点头,“这才第一天。”
第二天一早,杨光辉照旧去了批发市场。这次他特意找那个送了发夹的摊主,想看看能不能再谈点优惠。摊主还记得他,见他来得勤快,态度也热情了些。
“你这批货卖得不错吧?”摊主问。
“还可以。”杨光辉说,“就是想找点别的东西,比如围巾、手帕什么的,搭配着卖。”
摊主想了想,拿出几款新款围巾给他看:“这种轻薄的,现在正好换季能卖。”
杨光辉试了试手感,觉得质量不错,价格也合适,当场订了三十条。摊主爽快地打了折,还承诺以后可以优先供货。
林芳芳则继续在夜市摆摊。她把新进的围巾也摆上去,果然吸引了不少顾客。有个老太太试戴了一条米色围巾,满意地点点头:“这料子真软。”
“是的,阿姨,适合春天用。”林芳芳笑着说。
老太太掏出钱,买了两条,还说要送给女儿一条。
生意慢慢好了起来,但竞争也激烈。旁边几家地摊也开始卖类似的小饰品,价格压得很低。林芳芳观察了一阵,发现他们都是同一个批发商供货,显然是串通好了的。
她不动声色,回家后和杨光辉商量对策。最后决定改做定制款,比如带名字缩写的发卡、印有卡通图案的头绳,这样不容易被模仿。
第三天,他们在摊位上挂了个小牌子:“支持定制,当天取货。”结果真有不少年轻人驻足询问,还有人现场画了图案让他们加工。
赵大爷孙子也来帮忙,主动提出帮他们宣传,他说:“我在学校也有同学喜欢这些,可以帮忙宣传。”
林芳芳感激地说:“谢谢你啊,孩子。”
赵大爷孙子摇摇头:“应该的。”
几天下来,他们的销售额逐渐稳定在每天五百左右,扣除成本,净赚一百五到两百。虽然不算多,但比上班强,而且自由。
然而,地摊江湖远比想象中复杂。
有一次,林芳芳收摊时,发现摊位上的几个发夹不见了。她仔细检查货物,发现少了十几件,估计是被人顺手牵羊了。
杨光辉安慰她:“干这一行,难免的。”
可没过两天,又丢了东西。这次连包装袋都被偷了。
“肯定是同行干的。”林芳芳咬牙切齿,“我们做得太好了,他们眼红。”
杨光辉冷静分析:“不能硬碰,得想办法防着点。”
他找了个旧箱子,把贵重货品锁在里面,每次收摊都带走。白天摆摊时,让赵大爷孙子帮忙看着点。孩子很懂事,一看到陌生人靠近就咳嗽提醒。
就这样,他们一点点摸索出了门道。有时候遇到熟客,还会聊聊家常,渐渐积累了一些固定客户。
一个月后,杨光辉算了笔账,总共赚了三千多。虽然辛苦,但一家人吃喝没问题了。
那天晚上,林芳芳洗完澡出来,看着桌上那瓶王婶送的酱油,忽然感慨:“你说,咱们还能走多远?”
杨光辉靠在椅子上,抽着烟说:“走一步算一步呗,总比什么都不做强。”
林芳芳点点头,正要说点什么,外面忽然传来敲门声。
“谁啊?”她问。
门外沉默了几秒,才传来赵大爷孙子的声音:“叔叔阿姨,你们能帮我个忙吗?”
杨光辉起身开门,孩子站在门口,手里攥着一张纸条,脸色有点慌张。
“怎么了?”杨光辉问。
赵大爷孙子把纸条塞给他,低声说:“他们……要拆我的摊子。”
杨光辉把下岗通知书和《改革建议书》都交了出去,第二天一早,他就揣着刚领到的补偿金去了批发市场。林芳芳也早早出门,去夜市市场踩点。两人分工明确,一个负责进货,一个负责摆摊。
杨光辉挑的是头绳、发卡这类小商品,成本低,容易卖。他一口气进了两百块钱的货,装进一个帆布包里,沉甸甸地背在肩上,往老城区的步行街走。
刚支起摊子没多久,就听见远处有人喊:“城管来了!”杨光辉立刻收摊,抓起包就跑。他绕过一条小巷,钻进人群密集的菜市场,一边喘气一边把东西藏好。回头一看,刚才自己摆摊的位置已经空了,地上还留了个掉下来的粉色头绳。
他蹲下来捡起来,心里嘀咕:这玩意儿要是被人捡去,还以为是谁丢的呢。
林芳芳那边也没闲着。她打听到最近夜市口子最热闹,就在那儿租了个临时摊位。她先去批发市场转了一圈,发现有个摊主正跟人讨价还价,旁边几个“托儿”拼命压价,说是这东西不值这个数。
林芳芳站在一旁看了会儿,心里有了主意。她走到摊主面前,挺着肚子说:“老板,我怀孕了,家里实在困难,能不能便宜点?”
摊主一愣,上下打量她一眼,看她穿着朴素,说话诚恳,叹了口气:“行吧,给你按最低价。”
林芳芳成交后,摊主还多送了她一小包塑料发夹,说是样品,让她拿去试试卖。她道了谢,转身离开时,心里暗自庆幸自己演得像。
晚上六点多,夜市亮起了灯。林芳芳支起摊子,把发卡、头绳、发夹都摆出来。杨光辉也赶到了,把剩下的货补上。
生意一开始冷清,但过了晚饭时间,人流多了起来。一个年轻女孩过来挑了几根彩色头绳,问多少钱。林芳芳报了个价,对方犹豫了一下,还是掏钱买了。
接着又来几个人,有买发夹的,也有问价格然后走开的。林芳芳一边招呼客人,一边留意隔壁摊位。
隔壁是卖烤肠的,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她正想着要不要买一根解解渴,忽然看见赵大爷孙子从后面探出头来。
“阿姨!”孩子笑着打招呼,“我是这儿的老板。”
林芳芳一愣:“你不是还在上学吗?”
“课少,帮家里补贴点。”赵大爷孙子递给她一根烤肠,“今天您被城管追了吧?听说他们没收了不少人的货,这是赔您的。”
林芳芳接过烤肠,心里一暖:“谢谢啊,你还记得这事。”
孩子笑笑:“当然记得。”
两人聊了几句,林芳芳才知道他是从城南的一个厂家直接拿货,成本比市场还低。她悄悄记下了这个信息,打算明天去找找看有没有类似的渠道。
杨光辉在旁边听着,也觉得是个机会。他盘算着,如果能找到更便宜的货源,利润就能提高不少。
第一天收摊的时候,他们一共卖了不到三百块,除去成本,赚了八十。虽然不多,但总算开了个头。
回到家,四合院门口坐着王婶,手里拎着一瓶酱油。
“你们回来了?”她站起来,“今天怎么样?”
“刚开始,凑合。”杨光辉笑着说。
王婶点点头,把酱油递给他们:“自家亲戚开的酱园,给你们尝尝。”
说完就走了,没多说什么。
林芳芳看着那瓶酱油,眼眶有点发热。她轻轻放下瓶子,抬头看了看天,星星稀疏地挂在夜空中。
“咱们得坚持下去。”她说。
“肯定的。”杨光辉点头,“这才第一天。”
第二天一早,杨光辉照旧去了批发市场。这次他特意找那个送了发夹的摊主,想看看能不能再谈点优惠。摊主还记得他,见他来得勤快,态度也热情了些。
“你这批货卖得不错吧?”摊主问。
“还可以。”杨光辉说,“就是想找点别的东西,比如围巾、手帕什么的,搭配着卖。”
摊主想了想,拿出几款新款围巾给他看:“这种轻薄的,现在正好换季能卖。”
杨光辉试了试手感,觉得质量不错,价格也合适,当场订了三十条。摊主爽快地打了折,还承诺以后可以优先供货。
林芳芳则继续在夜市摆摊。她把新进的围巾也摆上去,果然吸引了不少顾客。有个老太太试戴了一条米色围巾,满意地点点头:“这料子真软。”
“是的,阿姨,适合春天用。”林芳芳笑着说。
老太太掏出钱,买了两条,还说要送给女儿一条。
生意慢慢好了起来,但竞争也激烈。旁边几家地摊也开始卖类似的小饰品,价格压得很低。林芳芳观察了一阵,发现他们都是同一个批发商供货,显然是串通好了的。
她不动声色,回家后和杨光辉商量对策。最后决定改做定制款,比如带名字缩写的发卡、印有卡通图案的头绳,这样不容易被模仿。
第三天,他们在摊位上挂了个小牌子:“支持定制,当天取货。”结果真有不少年轻人驻足询问,还有人现场画了图案让他们加工。
赵大爷孙子也来帮忙,主动提出帮他们宣传,他说:“我在学校也有同学喜欢这些,可以帮忙宣传。”
林芳芳感激地说:“谢谢你啊,孩子。”
赵大爷孙子摇摇头:“应该的。”
几天下来,他们的销售额逐渐稳定在每天五百左右,扣除成本,净赚一百五到两百。虽然不算多,但比上班强,而且自由。
然而,地摊江湖远比想象中复杂。
有一次,林芳芳收摊时,发现摊位上的几个发夹不见了。她仔细检查货物,发现少了十几件,估计是被人顺手牵羊了。
杨光辉安慰她:“干这一行,难免的。”
可没过两天,又丢了东西。这次连包装袋都被偷了。
“肯定是同行干的。”林芳芳咬牙切齿,“我们做得太好了,他们眼红。”
杨光辉冷静分析:“不能硬碰,得想办法防着点。”
他找了个旧箱子,把贵重货品锁在里面,每次收摊都带走。白天摆摊时,让赵大爷孙子帮忙看着点。孩子很懂事,一看到陌生人靠近就咳嗽提醒。
就这样,他们一点点摸索出了门道。有时候遇到熟客,还会聊聊家常,渐渐积累了一些固定客户。
一个月后,杨光辉算了笔账,总共赚了三千多。虽然辛苦,但一家人吃喝没问题了。
那天晚上,林芳芳洗完澡出来,看着桌上那瓶王婶送的酱油,忽然感慨:“你说,咱们还能走多远?”
杨光辉靠在椅子上,抽着烟说:“走一步算一步呗,总比什么都不做强。”
林芳芳点点头,正要说点什么,外面忽然传来敲门声。
“谁啊?”她问。
门外沉默了几秒,才传来赵大爷孙子的声音:“叔叔阿姨,你们能帮我个忙吗?”
杨光辉起身开门,孩子站在门口,手里攥着一张纸条,脸色有点慌张。
“怎么了?”杨光辉问。
赵大爷孙子把纸条塞给他,低声说:“他们……要拆我的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