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吴三桂:我还没出华北,你们投了?
“大捷,大捷!”
“大捷!大捷!”
“应天福王,投降!”
“应天福王,投降!”
……
大将军府。
“就这么办,先把田亩收缴上来。按照户籍,逐户均分,要把基础夯实,顺天的分田,每个村子,要选十个青壮入伍。”
徐毅按了个大印后,将公文递给了王玮。
正当王玮拿着公文,准备离开时,徐毅开口道:“我记得没错的话,你是先帝十三年秀才吧?”
“正是。”
王玮躬身道。
“我已经上表天子,赐同进士,举你入户部,加户部左侍郎衔,日后朝廷恢复,南北平定,举你入阁。”
“去办吧。”
徐毅摆了摆手,虽然锦城被围,但有郑森去督送粮草,心情也是极好。
“承蒙将军抬爱。”
王玮躬身作揖,见他不走,徐毅起身叹息道:“现在我军实控地区,不过是关宁锦及京畿,三晋在姜镶手中,南边势力混乱,错综复杂。”
“吴三桂小心思很重,也难保他会闹出什么奇怪的事情,不过任何奇怪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都不奇怪。”
“如今人手更是短缺,陛下初登基,我有意上表陛下,开一场恩科,你认为如何?”
开科取士这种事,徐毅心中是很清楚的,这条制度走了一千多年,自然有其成功的道理,而现如今,不单单要收买老百姓的心,让百姓安稳下来。
更要让那些士子们,也跟着安稳下来。
开恩科,是安稳士子最好的办法,而因为经过清军的洗劫,外加徐毅军中,文职人员稀缺…
开科取士,已经是箭在弦上。
“陛下施恩于天下士人,自然是好的。只是如今,若开恩科,皇城已毁…”
王玮忧心忡忡,顺天府的皇城,毁于一旦,如何担得起京试,殿试。
“这倒是个问题…我在和陛下商量商量,找个办法。”徐毅点了点头,对王玮的话很是了解。
让这帮士人在废墟中考试…他们不会有家国悲情,只会认为朝廷亏待他们,而偏偏…
“迁都。”
“当年成祖文皇帝,营建顺天,花费十九年之久,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无数,今日顺天只余一座空城,民不过五万,屋不过四千。”
“若想重建,没有一二十年,是不可能的…”
王玮语气笃定道。
他前半生没来过顺天,对顺天的繁华,只流传在口口之中,书本之上。
但他现在,见到了废墟中的顺天府,那是一片荒凉。
“这个…我们刚从香山跑到山海关,又从山海关跑到顺天…这才…又要去应天的话…”徐毅嗤嗤笑着,如果后人有看史书的,还不把他当成徐跑跑?
顶替了朱跑跑,在历史中留下浓墨重笔。
“国之重事,将军岂可意气用事。”
“大明七成的税收,集中在江南,唯有迁都应天,以江南之财富,才能供养北方随时可能出现的战事,更能减轻京城防御的压力…”
王玮话音未落,徐毅摆了摆手道:“迁都这件事,我说了不算,陛下说了也不算,先去分田吧。”
“属下告退…”
王玮抿了抿唇,并未发言。
只是他刚刚走出门口,便见到一名传信兵,连滚带爬的冲进大将军府,在陈志军的护送下,飞快的向着书房的方向冲了过来。
“大捷,大捷!”
“大捷啊!”
书房中,正在鬼画符的徐毅,听到门外的声音,疑惑的走出屋子,望着趴在台阶上,已经上气不接下气的传信兵,望着他递来的书信。
接过书信,徐毅也不思索,撕开蜡封,取出信件。
只是扫了一眼,徐毅双眼瞪大,一脸茫然道:“就这?投了?”
“投了?谁投了?”
王玮愣了愣,暗道:“难道吴三桂投降南边了?不应该啊…”
“果然,我没选择应天,是明智的。”将手中的信件交给王玮,只是片刻间,王玮顾不得形象,一跃三尺高,来回踱步,神态激动道:“将军,江南传檄而定,天下平了。”
“只剩顺军和西军,两股残余…”
王玮一时难以自持,激动的手舞足蹈。
他知道,天下大势,北边占据着绝对优势,但谁能想到,南边投的这么快…
吴三桂还在赶往徐州的路上,对面就投了…
“其实,我都能预想到,吴三桂的脸肯定是铁黑铁黑的。”
徐毅亦是忍不住,笑喷了。
整个南方,传檄而定,不费一兵一卒,而劳师远征的吴三桂,只打下了保定到济南一线,军队还没开到徐州,这平定江南之功,也就不能全数算在吴三桂身上。
最重要的是,吴三桂没能得到徐州到应天的太仓补给…
“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
“我本以为,吴三桂南征,会血洗江南,即便是有人投降,那也应该是杀一批不愿意投降的,现在这帮人混在一起,一股脑的都投降了…”
徐毅心中,既有开心,又有无尽的失落感,南边投的太快,快到吴三桂的骑兵还没走出华北平原…
而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此时的江南,仍旧保留着先帝时期的风气…贪污腐败,土地兼并,欺压良善,当然,这些都还好解决。
最难办的…党争。
徐毅对党争深恶痛绝,而解决党争最好的办法就是挥舞屠刀,如果这帮人没有投降的话,吴三桂南征,一定会把他们杀干净。
这也是徐毅和吴三桂的一场黑暗交易,要不然的话,徐毅怎么舍得将大半天下的太仓都补给给吴三桂的军队,那是多少钱,多少粮食?
可偏偏…
“将军,这事,还是先和陛下说吧,听一听陛下的意见?”
王玮心中疑虑,朝廷党争的事情,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从神宗年间,一直争到先帝,党争了数十年,把大明争的四分五裂,国不国,家不家。
“也只能如此了。”
叹息一声,徐毅望向后边的院子,苦笑道:“看过罗贯中的三国通俗演义吗?”
“看过。”
王玮点头道。
“知道袁本初,为什么不去和曹操争汉帝吗?”
“我现在算是明白了,所谓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建立在你有足够的军队实力上,袁本初坐拥四洲,他把汉帝接来,并不能给他带来实际利益,反而是在自己的头上,架了个主子。”
边走边说,王玮苦笑道:“将军可没有袁本初的实力,他坐拥四洲之地,带甲者超二十万众,曹操只有二州之地,带甲者不过五万,但最终,曹操胜了。”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祖宗打下的基础在夯实,后世子孙争权夺利,一大家子,四分五裂,岂有不败之理。但论实力,我军甚至比不得曹操。”
“若是南明那群老爷们都来了顺天…党争带来顺天,一旦这皇帝玩一手衣带诏,我估计是挡不住了。”
徐毅苦笑道,没有一兵一将的汉帝,玩了一手衣带诏,险些搞死曹操,而今天,朱慈烺的地位,可比汉帝稳固的多了。
徐毅本身的军事实力,远没有达到横推天下的地步,吴三桂,姜镶,南边的史可法,还有云南的沐家,若是朱慈烺效仿汉帝,来一手衣带诏,号召各地兵马,先把徐毅宰了…
那可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了。
王玮心中咯噔一声,虽然朱慈烺对徐毅几乎没有表现过丝毫的不信任,但徐毅此时,无疑是走在钢丝上,在与虎谋皮,而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取决于他的肠胃。
“若果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