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纳财
娇俏少女靠近妇人,挽着妇人的手臂,说:“我只在你面前不稳重嘛,阿娘,白家布庄的细软棉布一两银子一匹呢,我的嫁衣想要好一点的,你就去给我买一匹红棉布吧?除了嫁衣外,还能做一件外罩衫呢,我是新嫁娘,没有红色的衣裳,真不合理。”
女儿的嫁妆本就不够丰富,若是连衣裳都……妇人的心有些动摇了,问:“真的一两银子一匹?”
“阿娘,我骗你做什么,就是白记布庄,明日就要卖了,我们得早点去,省的没了。”
“行,娘给你买了。”
“阿娘对我真好~”
娇俏少女笑颜如花,她就知道阿娘会给她买的。
在一家元宝蜡烛铺子,卖着些烧给死人的东西,平日里很少会有客人在门口停留,一位妇人正在修补衣裳,那是一件儒生服,青灰色,整体泛白,看着便知晓穿过多次,但原主人很宝贵它。
“大郎啊,明日白记布庄的细软棉布一两银子一匹,一尺只需要二十五文钱,娘明日就去买十尺回来,给你做一身儒生服,穿去私塾。”
妇人念念叨叨话语里包含着对儿子的爱。
被称为大郎的是一位十四岁的少年,他正站着,在院子里的石板上练字,毛笔沾水,抬起手腕,一遍一遍在石板上写上一篇《论语》,后面写上《春秋》,一边默读,一边熟悉意思,还能分出心神回复他阿娘:“阿娘,别累着了,我不用,你给小弟小妹做一套衣裳吧,补丁太多。”
“好,给他们也做,多买十尺布就好。”
在院子里玩耍的两龙凤胎小孩追着问:“阿娘,要给我和妹妹做衣裳吗?”
“家里银钱够吗?不够我可以不穿新衣裳的,给两位哥哥穿。”
哥哥心疼妹妹,妹妹心疼哥哥,家里的三孩子长得是真好,妇人心暖,就算丈夫还远在边关,就算家里生意不是很好,可有了三个孩子,她就能继续坚持。
……
布匹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寿宴、满月宴、暖房宴、婚宴、升官宴等等参加必备的礼品之一。当然,生活中也必不可少,每年都要准备新的衣裳,尤其是孩子,一年比一年不一样,某些家里稍微富裕点的,那是入夏准备新衣,入冬准备新衣,富贵人家,一年四季都要准备着新衣,达官贵人家,时不时有了新品布料,就要准备新衣,出去做客,每一次的衣裳都必须要不一样的。
百姓对布匹的需求很大,但又因为它昂贵的价格退避三舍,许多老百姓穿的还是粗布麻衣,可能他们这一生都穿不上几次好一点布料。
白记布庄放出的消息,被北江省城的普通老百姓盯上了。
九月一日,晴,宜打扫、交易、纳财、纳畜、祭祀、收养子女、开光。
白启早早起来在布庄铺子对面茶楼二楼靠窗的位置等待,底下,布庄铺子还没开门,门口聚集了不少的百姓,大都是妇人,也有中年男子,眼神打量着周边的人,细数着到底来了多少人,算算自己带了多少银钱,能买多少布。
“今日是个不错的日子,宜赚钱。”
话一说完,就有人迎合:“公子,平常布庄哪里能有这么多人来买布,这都是您的功劳啊!”
“以后话别这样说,让外人听到不好。”
从小跟到大的小厮急忙点头:“明白,明白,公子你不喜欢炫耀。”
时间到了,白记布庄铺子木门被人一层一层从内拆开,外面等待急了的人就想往里面挤,那店里的小二哪里见过如此架势,吓了一跳,好在还记得大喊一声:“排好队,挤成一团不能进,所有人听清楚,再这样冲进来,我可要把门关上了!”
“别啊,我们这不是在排队吗!”
“马上就好,小二,布庄的布料足够吗?”
“来了不少人呢!”
“你别挤我,是我先来的。”
“……”
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堆积在外面的百姓们排成两列队伍,小二这才满意,要知道,布庄铺子里的账房就两位,五位帮着裁剪布料,而像他这样的小二只有两位,一下子进来的人多,他和另外一位小二没看住人,让人偷了布匹跑了,他两个月也就白干了。
放了一批人进入铺子,大概十几位。
他们进入后,也不看其他布料,直接问:“细软棉布料在哪里?”
小二指了个方向,那里摆放在三排货架,一共分为三层,每一层都放置着颜色鲜明的布匹,红尘黄绿青蓝紫灰白常用的色系。
他们不敢上手摸,只能叫裁剪婆子帮他们打开看中的布匹,一匹大红色的细软棉布被打开,首先,颜色特别正,白记布庄的颜色都显眼、均匀,其二,布料看着太密了,一点也不松垮,而且,打开的这一尺布料,细密度一样,没有这边松一点,那边紧一点,表面看着很光滑,不用手去感受,这布料穿在身上绝对舒服。
妇人为了自家女儿出嫁,咬牙买下:“我要这一匹。”
裁剪婆子还以为要裁剪呢,谁晓得人家直接要一匹布,笑着把布匹卷回原样,招呼账房过来:“一两银子一匹,不二价。”
“这是一两碎银子,你称称。”
账房随身携带者一把小称,将碎银子放在上面,仔细一量,没有缺斤少两。
一手收钱一手给货,妇人抱着这一批红色细软棉布,心还在“砰砰砰”一直跳,她花了一两银子买了一匹上好的细软棉布?怎么这么不真实呢?
收拢了怀里的布匹,一脸恍惚的走出了铺子。
在外排队的百姓见着人抱着布匹出来,有那也是来买红色布料的说:“哎!俺也是给女儿买红色布匹,也不知道够不够啊!”
很快,铺子里走出其他人,他们的怀里或多是抱着一匹布,或少也是要了几尺,各种颜色,排队的老百姓总有认识买到布匹出来的人,大喊着人名字过来,顺带着瞧瞧那布料好不好。
这下,见到了布料的老百姓想买的心更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