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六 祭天
祭天,作为皇帝每年都要举行的一种仪式,实际上更多的是象征的意义而并非其本身的作用。
当然,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仪式,在大唐,精神的统治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说,这种在李治看来,类似与神棍的仪式,却完好的保留了下来。
当然,李治对于天坛一直都保有一种崇敬,但毕竟那个时候,还没有天坛,而李治也实在没有建一座的意思,因为他觉得自己是用不上了,况且向如今这样,祭天可以自由的选择地点,也是一个不错的提议。
“唉,你是皇帝,正经点。”
杨雁嗔怪着,小心的整理着李治的衣服,教诲说:“一会儿祭天的时候,你不要出什么奇招了。”
李治并非没有过历史记录,记得永徽十年的时候,在祭天的途中,李治就曾经直斥当今朝政的各种不足之处,并且处置了很多朝臣。当然,那个时候的礼部尚书,根本就连话都不敢说,因为他知道,如果他跳出来阻止,他下场不会有第二个。
李治呵呵笑道:“朕当然不会在先皇面前不正经,但有些人,就是不希望朕过的舒心啊。”
杨雁笑了,眼神中尽是无奈,最后笑的叹了一口气。
她心中明白,李治这样说,对,也不对,这个世界上还真有不希望李治过的舒心的人,而且还不少,但更多的时候,都是因为李治的存在,而让别人过的不舒心,所以才有了李治的不舒心。
“放心吧,如果这些人真的不知好歹,那不是给你一个机会了吗。、”
李治沉默了片刻,最后喃喃说:“朕可不希望有这个机会啊,算了,不说这些了,这是一个无聊而糟糕的仪式,但朕还是不希望出乱子,你去嘱咐一下薛凌,凡是朕同意过的人,均可以出现,否则的话,绝对不允许在这里现身,否则的话,就怪不得朕了。”
杨雁无奈的点了点头,在昭陵的行宫住了才三天,朝廷中大半的臣子竟然都已经到了,这在以前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如今,杨雁却知道,这些人都是跟风来的,而且法不责众,皇上肯定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当然,皇帝的想法,并不是谁都能猜到的。至少杨雁就猜不到。
最后看了一眼,发觉没有什么问题的杨雁,微不可察的点点头,示意没有问题之后,才看了看自己。
看着出去的杨雁,李治冷笑了一声,这次祭天,当然是无聊的,但这祭天背后所代表的涵义,却是深远而又莫测变幻的。
自古就有祭天之说,不过每个朝代对于祭天的仪式都有不同,在唐朝,祭天虽然没有完全的演变成一种仪式而存在,但至少是形式多过于内容,而这祭天的主角,自然是李治,所以李治很无奈的只能扮演更多形势中的角色。
想来自己当初就最讨厌形式主义,可是如今,却仍旧来这一套。
李治当然觉得愤懑,觉得不满,不过他知道这次祭天的重要性。
昭陵的风水自然是极好的,站在李治的位置,刚好俯览四周的山色湖光,而奇就奇在这里却并非是绝高之地,但却生在平缓之中,带着丝丝的王者霸气,给人一种中正平和的感觉。李治甚至觉得,站在这里,自己的胸襟竟然在这一刻,也变的更加宽广起来。比起长时间看大海给人的哪一种宽广后的空虚,这里的群山隐隐,却更加的真切。
“朕代天巡绶,俯仰四夷,执永徽十三年,特向天祈告……”
李治的声音平和而沉稳,让下面的臣子,有了一种很安静的感觉,似乎天地间,只有李治一个人的声音。这种声音虽然不大,却振聋发聩,似乎是在心中响起。
这是一处利用了声波传播原理的地方,类似与天坛,而且,因为每个人心中的想法不同,听到的声音,竟然也有了不同的涵义。
祭天的刚开始,是李治向苍天祈告这一年来的大唐发展的各种成绩,李治不相信老天会懂这些乱七八糟的数字,即便是有老天这个存在,他也不会懂。这里更多的意义,是让李治做一个梳理,一个对于自己的国家的全面梳理,所以他读的很慢,每读一处,心中都会思量半晌,想想自己做的,是不是还有什么不足。
可以很现实的说,李治读的东西,很是枯燥乏味,让很多人都昏昏欲睡,但却不得不保持自己尊敬的身躯,只有少数有心人,正聆听着李治读出很多都是机密的数字,这些,就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了,所谓各行如隔山,尤其是武将,对于那些经济发展的数字,根本就非常的不敏感,也许他们只有当李治读到军队的时候,才会略微的精神一些。
而这个祭天,实在是大臣们了解大唐的好机会,因为大唐每一年的发展,都非常迅速,有很多又都是秘密的,所以,只有在这个大家都自认为李治不可能说谎的时候,才能真切的了解这个大唐。
他们却不知道,李治也许不会说谎,但却可以不说,这说与不说,都在李治的一念之间,所以,他根本就不在乎别人听。而且让他们听听,对李治来说,不一定是坏事。
而更多的人,往往听到一个数字之后,就陷入了沉思,因为他们想从这个变化的数字中,寻找大唐所走的足迹。
也许只有大智慧大胸襟的人,才能从李治所读的各种数字中,总结出大唐的变化趋势,然而即便是李治,也不能如此,何况那些平常就不可能将战略眼光放在国家整体上的人,又怎么能够想到呢。
读到各种犯罪率的时候,李治不禁顿了一下。
这些都是祭天时的内容,对于李治来说,眼前的数字让他有些触目惊心,因为几年大唐的犯罪率上升了不少,这让他有些烦闷,他有些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虽然心中疑惑,但李治依旧读了出来,因为这绝对是准确的未加任何人工修饰的数字,这都来源与户部的统计,虽然有偏差,但绝对不会太大。
一瞬间,李治突然想起了李世民。
也许,这两个本应该相隔千年的人,相聚本身就是一种奇迹。但如今站在昭陵之上,李治却有一种虚幻的感觉,似乎自己依旧是属于现代的人,而面对的,也依旧是已经亡故的唐太宗。
实际上,从李世民崩天之后,李治看待李世民,就已经完全是对于一代圣命君主的敬佩和好奇了,而在没有一丝父子之情。
虽然在李治看来,二人之中,并没有太多的亲情,即便是曾经在李世民的羽翼下生活了二十年的李治。
但如今,李治却有了一种奇妙的感觉,因为他读到这些数字的时候,竟然对李世民有了一丝的愧疚,也许是因为他蛮了李世民什么,也许是因为他没有做到什么,总之,这种感觉让李治沉默了。
沉默并不代表着静止,每个人的思想在这一刻都极其活跃,但没有人暗自偷看皇上,每个人都明白这是什么场合,而在这个并没有建立唯物主义信仰的时代,对于已逝的先皇,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崇敬或者是畏惧。
也许这些人当中,只有李治没有这种感觉吧。
曾经的李治,总是对李世民有一种比拼的感觉,总觉得自己不会输给李世民,所以他努力着,奋斗着,可是如今面对着李世民,李治反而觉得,自己曾经的思想,有些可笑,甚至是幼稚。
因为几年以后,也许他也会化成一抷黄土,到时候,也许会有千千万万的人,去帮他做他想做的事儿,也许会有更多的人,存着与他相比的想法。
今天的天气不是很好,但李治并没有在意,实际上对于祭天对于天气的选择,并不是太过严谨,反而是对于日子的选择比较正式,但可惜的是,李治并不是按照常理出牌的人,否则也不会在这个平常的日子里举行这样特殊的仪式。而这个祭天仪式,也并没有昭告天下,如果给它定性的话,它只能算是皇家的私下活动。当然,也可以给它改个名字,祭人。
因为李治更多的,是在凭吊李世民。
对于李世民,李治比从前了解的更多,因为与李世民的时间上的接近,李治甚至能够细微的了解李世民的生活,所以他更多的,是对李世民的一种感叹。
如果李世民上天有灵,也不知道会不会感叹李治不孝,因为李治从来就没有将自己当成过李世民的儿子,更没有在心底里给他尽尽孝道。
然而也许是苍天觉得李治不够虔诚,也许是李世民在跟李治开玩笑,正当李治喃喃自语时,突然之间,就在一瞬间,整个天地,都颤了一下。
一下,仅仅是一下,可就是这一切,让李治几乎跌倒,而下面的人,更是人仰马翻。
天崩地裂。
李治的脑中,突然浮现出这个词,而他的脸上,也不禁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