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回家
刘举人本来见妙英迟了几日过来,甚是不满。君子重诺,刘举人在这点上有些迂腐,认为无论如何也该报个信来,所以对着妙英也没有什么好脸色。
妙英先是安抚了闹别扭的小义山,然后像是没有看见刘举人板着的脸孔那样,深深施礼道谢,抱着现成的理由小太岁,说是路上拾了弃儿,担心是哪户人家不小心丢了孩子,不敢离去,在路上多逗留了几天,才误了时间。
这时刘举人的脸色方才好些,为了自己的私事不顾约定,和与人为善耽误着个,是全然不同的事情。
刘举人再见妙英一脸的面黄肌瘦风尘仆仆,又看了看小太岁乐呵呵白胖胖的样子,心中也不由得佩服,这妇人虽然面目丑陋,但是倒是心地善良,平日里见她也是知书达理的样子,这时刘举人方才露出笑容,还了一礼,道:
“夫人不必客气,义山在这里可是帮了我不少啊。”这也是实话,刘举人自小就是家境殷实,念书,念书,再念书,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和在寒窑里长大的小义山相比,这家务什么多有不如。可以说这几日是小义山在照顾他的先生,而不是刘举人照顾他的学生。
妙英抓准了刘举人的书生意气和刘举人寒暄过后,方才带着小义山回家。一路上小义山就是低着头不说话,他不喜欢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小孩子,娘都抱他,不抱自己了。
妙英心思细腻,但是还没细腻到察觉义山小小的失落,她只当小义山因为她去晚了,闹别扭呢。虽然妙英从来认为孩子就不该用宠的,但是这次确实是自己练功忘了时间,所以还是安慰了小义山,带着他上街好好的玩了一场。
孩子的脾气来的快去得也快,尤其是小太岁长得白嫩可爱,小义山逗着他也笑呵呵的,等到了家,两个小孩子很快就混到一起去了。
妙英在一旁,看小义山教小太岁念书,两个人脸上都是放松的笑容,才把心放回肚子里。虽然这几天相处之下,妙英发现小太岁其实还是很乖的,也直觉的知道太岁不会伤害小义山,但是真正看见了,才能放下心来。
太岁在和小义山玩闹得上了兴头,也不缠着妙英了,妙英松了一口气,进房里,打开妆奁上的小匣子。果然,银子都没了,就剩下几串的铜钱。
一文钱不但能难死英雄汉啊,它也能难死修士。
当初虽然这宅子价钱极低,但是妙英买了宅子,又买了木料砖瓦修缮,银钱就去了大半;接下来义山读书,虽然说束修不算多,但是妙英不放心义山,隔上三五天就买点面粉柴枝什么的,送给刘举人,虽然只是一点子心意,但架不住次数多,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修士的食量大,义山在长身体,他们家的饭钱,就抵得上人家寻常的五口之家。
本来义山那里还有几两碎银子,可是回来的路上,买米面肉菜,买药材,还要早早扯布料准备过年的新衣,几两银子根本不经花。虽然俗气,但是衣食住行,哪样也离不开银子。
妙英想想自己买几只小鸡的打算,再看看匣子里的铜钱,心里盘算着明天还是寻个营生妥当,要不过两天他们一家就要喝西北风了。
没门没派的低阶修士从来是要吃饭的,所以妙英对上街讨生活一点也不陌生。她之前做的最多的就是——走江湖卖膏药,和天桥算命,或者两者兼有。
修士嘛,说到底,除了修行哪来的一技之长,妙英除了擅长炼丹制药,就是三流的面相堪舆,但是哄哄那些富商恶霸,善良百姓还是够用的。很多年来,妙英就靠着这两种可以说神棍似的营生,换取自己在俗世所需要的东西。不是没有其他谋生的办法,朝廷的供奉,江湖的神机,都是修士经常的选择。
但是作出这样选择的,往往都是刚出山的楞头青。这些修士只看见了,挥挥手天地宝材,自有人送上,能在灵气最充足的地方修行,一呼百诺,却看不见从此俗务缠身,受制于人,再好的修行地也没了大机缘。
走江湖虽说是不怎么体面,但胜在自由自在,在市井中看人生百态,也是入世修行的一部分。
妙英重操旧业还是很顺利的,先去城外的堤岸上,找点光秃秃的柳条,和宅子里换下来的朽木捆着,虽然看起来摇摇欲坠,但也是个架子不是?接下来妙英很不客气的把薛平贵,送给王宝钏的那件衣服给改成了幡布。不是妙英讨厌薛平贵的问题,而是那件衣服是灰扑扑的粗布,身量也没裁好,穿着不舒服,还被王宝钏小心的压得平平的。做幡布,没哪件比这件更合适的了。最后,用小义山的笔,在幡布的一面上写着灵丹妙药,包治百病,另一面写铁口直断,半神仙。
再买几张草纸,笔墨就用小义山退下来的,行了,活计齐全了,妙英把脸上的黄粉抹得更厚一些,改了衣服,做道姑打扮,看起来就是个面色蜡黄的游方道姑。除非特别注意,否则一点也看不出来和义山娘是一人,只是这副打扮出门的时候得避着邻居了。
到了春节可又要一笔花销,要抓紧啊。准备好东西这天,妙英送小义山上学堂,转了个身回来,就一副道姑打扮上街去了,美中不足的是,妙英怀里抱了个道童打扮的胖娃娃,显得不伦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