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武学奇才
张伯玉后面的话没有说无非也是知道李中达的确是村霸之流,死不足惜,这些日子一直在城东村也听说过不少李中达的劣迹。
还有一点,张伯玉觉得尽管张伦拥有带兵的权限,可是一旦进入山中,这几百人就等于是别人的靶子。
跟熟悉山中地形拥有各种奇人异事的九纹龙李进较量,搞不好这几百人的官军也要搭上。
建安县之所以有驻军,也是有原因的,但是一旦官军全灭了,张伦难辞其咎,罪责更大。
考虑到得失,张伦只能先处理善后的事宜,毕竟死了一个里正,该走的程序还是要走的。
而且李中达的确是打着他的名头招摇过市的,李进要是上头的话,搞不好他这个县令就要交代在这了。
好在李进还算理智,知道张伦在建安县的官声还不错,毕竟在建安从主薄一直做到知县,而且又是本地人。
不像是很多进士出身的知县只是在任期内会在这里,只是做一些短期出政绩的事情,而不管当地百姓的一个死活,所以说很多的县城发展并不如意也是官员的不作为导致的。
另外一方面,张伦还在进行一个善后事宜的处理,回到了山上的李进并不是这么潇洒。
只是表现出来很轻松而已,但是如今大仇得报,而且还是当着当地的父母官,这对于李进的“履历”来说还是很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朝的土匪流寇较多,除了官逼民反之外,很多时候也是当地的二流子或者说是泼皮想要找乐子做。
抢劫杀人不比一般的勒索过瘾?加上他们手上都犯事了,又不能去坐牢吧?
所以跟着大哥上山做个土匪不香吗?而且还有可能混得好,在当地有名气的话,官府的态度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以剿为抚,直接给编制!
最出名的还是《水浒传》当中宋江为了编制把梁山好汉都搭上了,可见宋朝人对于编制的狂热。
按照正规的途径的话只能万人过独木桥,而这种方式的话,虽然很危险,但是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至少如今李进开始出名了,建安九纹龙李进谁人不识!
特别是这次在县令面前棒杀城东村里正,有理有据有节,就是张伦也是无话可说。
的确在圈子内外开始出名了,而此刻李进拿着一个猩红色的榕树果在发愣。
“老大,这是什么?”李进的小弟看着他在发呆,双眼无神似在思考着什么,难道刚才的场景让他有些后悔了?
毕竟杀人啊,在这种环境下杀掉自己的仇人会觉得空虚无助也是很正常的。
“榕树果,离开城东村的时候小松鼠送给我的。”
“松鼠这么聪明?”
“万物皆有灵!”
李进不再犹豫,一口吞了榕树果,入口涩而苦,回味却是甘甜的,而且带有血腥味,这是他吃过的所有水果中味道最丰富的,似人生一般。
“这是什么?”李进感知到了体内有一颗小榕树在生根发芽,与城东村的大榕树建立了联系。
而且随着小榕树的不断长大,他的武力值也会越高!
“真是神奇啊。”李进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之后也不再纠结了,世间上本就有许多奇闻异事。
如今他得榕树果修得神力,这是上天眷顾!
另外一方面,荣耀很清楚李进,此刻他想要力量,想要有所成就,那么只能成为他的树友!
而荣耀让小金带给他的就是拥有无穷力量和武学才能,因为如同李清清和张伯玉的次生树一样。
他们主修的是诗词歌赋和才气纵横的天赋,而李进则是主修的是武功秘籍和力大无穷的天赋,文武的次生树随着荣耀一起生根发芽和成长,互相进行着成就。
而榕树这边成为了私塾,获取到才气的机会更大一些,李进也因此慢慢在耳濡目染之下开始读书了,武人不读书再强也只是莽夫,一旦读书了,那么格局就不一样了,李进今后的前途不可限量。
当然了,张伦他们也不知道李进已经成为了“自己人”,如果不是觉得不好意思,估计都要榕树私塾上课了。
如今只能自学,平时看些抢劫过来的一些书籍,增加些阅历。
不过这些书的话,大部分都是一些话本小说,其中《莺莺传》他尤为喜欢。
事实上这本话本在宋代之后就被改变为《西厢记》,此后留传甚远。
“好,清清你的颜体已经略有小成,足以应付殿试了。”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李清清“狗爬体”很快就进阶到了“颜体”。
而且现在的功力是普通人练习了三年才能达到的水平,符安虽说李清清只是小成境界,但是还有一点没有完全说出来。
也就是李清清再多练上几个月就能达到大成了,这可不是天赋异禀可以说明的了,而是开挂了!
李清清的确开挂了,这些日子的话,榕树私塾人气爆棚,不仅是城东村的男女稚童来上课,城内的商贾子弟为了一个“学位”。
少则几十贯多则上百上千贯的赞助,因此院子内早就人满为患了,因此符安把周围的房子都盘下来了,暂时分为了甲乙丙三个班,这样一来就不用全部挤在一个院子了。
而塾师的话,符安也招募了一些教喻退休的老教师或者一些不得志的举子,符安给的酬劳都要要比一般的私塾高上不少。
加上符安在本地教育界圈子的影响力,很快榕树私塾逐步往榕树书院的模式走,而且还得到了建安县一把手张伦的认可。
所以说李清清的次生树吸收的书卷气全部反馈了她,通过才气加成使得他的学习能力加强。
书法讲究的是悟性,本身李清清这个年纪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就强。
如今又有才气的加成,学习颜体自然是手到擒来,并且日常的四书五经和相应的课程李清清都没有落上,这是最难得的。
“多谢老师悉心指导。”李清清也知道符安平时都会给他开小灶,虽说准备参加殿试了,可是一般老师可不会这么认真。
“你父亲李威也是我的学生,自然希望你能金榜题名与李威相聚。”
符安很清楚,不在一个阶层的话,就有亲情的牵绊,李清清最终也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女儿罢了。
但是如果李清清能考取功名,与李威是对等地位的,那么不仅是她,连带着她的母亲也会另眼看待。
从古至今现实就是如此,李清清也为此努力着,希望能站在李威的高度,然后把母亲接到东京,一家人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