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伯府退婚
谢泽妘懒得再听她的指责,转身就走。
顾老夫人见状,手指颤抖地指着她:“放肆!”
一路回到正院,谢泽妘眼神彻底冷下来,她叫来了贴身伺候的孟春花朝,吩咐道:“寻些信得过的人,明儿我要叫顾洛云谋害继母、顾青钊私通并害死婢女之恶事传遍京城。”
……
京城繁华,各式铺子鳞次栉比,其中最是有大俗大雅之韵味的莫过于茶楼。
城东康明街上有一间京中颇有盛名的茶楼,名曰有明。
有明楼内分上下两层,上层小间布置得风雅至极,供给贵客,单子上的茶水都是上品,茶师也是技艺高超之辈。
一层大堂通透宽阔,正中有一到人膝的木台,台上置长桌圈椅,是供茶楼聘的说书先生安座的。围绕台面还摆了一圈儿方桌长凳,供寻常茶客延坐,不拘走贩武夫农人屠户,都可买一碗粗茶来用。
因这有明茶馆的说书先生妙语频生,说得大多是引人致胜的传奇话本亦或前朝风流人物。间或有影射当朝的故事,甚至隐晦提及皇家宗室、高门勋贵之事迹。
内容并不涉及朝政军国,却是些寻常内宅阴私或个人行迹,寻常百姓谁能不好奇上层贵人私底下的轶事?
他们听得新奇,因而时时光顾。
实则说书先生所讲故事也并非虚假,高门中有好奇之人私下探查,往往得到确有其事的答案,心中惊疑的同时也常常关注着。
也不是没有手握权势之人被揭了丑,并因此得御史台弹劾,恼怒之下试图掀了这茶楼,捉了幕后之人泄愤,但最终都是铩羽而归。
有些人便猜测,这有明茶楼能流传上层隐秘而不受限制,甚至因此生意蒸蒸日上,其幕后之主必定权势极高。
甚至有人猜测,主人乃是宫中御宇的那位。
这日晌午下了绵绵细雨,有明茶楼大门敞开迎客,许多避雨的百姓进了大堂,点一壶茶等着听说书。
一身长袍、身形精瘦的说书先生得了主家准许,安心收了沉甸甸的锦缎荷包,打好腹稿,上了木台。
一捋小胡须,一拍惊堂木,不疾不徐开了腔:“话说本朝,有一英勇无匹之人物……此人膝下有子女,皆不肖父祖之端正……”
说书先生不曾直白地将骠骑大将军与顾府名头点出,但有心人稍加联系,便知说得是谁。
于是一层大堂的百姓与二层包厢的权贵听了抑扬顿挫的一回故事后,都有些议论。
“道是大将军这般刚正勇武之人,竟有如此不肖狠毒、胆敢残害人命的子女!”
“可怜大将军一世英名,这才殁了没多久罢?府上不孝子女的恶毒事迹便被揭开来,叫人议论耻笑,当真是可笑!”
“从前听闻顾公子乃是京城第一等钟灵毓秀的人物,有文才、有孝心,为人端正,品行上佳,许多贵女都偷偷倾慕着呢,没想到也是这等私通婢女还残害子嗣的狠人!”
“可不是?就是可怜了他未婚妻……”
“那儿子不过是犯了天下风流男人都犯过的错,那女儿才是真正恶毒之人,竟敢残害继母,如此冷心冷清、不孝不悌之人,实该沉塘!”
“……也不能这般武断,万一是继母不慈在先呢?”
“人家说书先生不是讲了?‘继母掌家中正,向来与人为善,遭此横祸,实在无辜!’”
……
孟春花朝派出的底下人也是个机灵的,竟想出在茶楼宣扬的好手段。
说书先生收了钱利落办事,将顾青钊收用丫头又纵容顾老夫人弄死孕妇之事说得头头是道,只是矛头对准顾青钊,顾老夫人提及得不算多。
而提及顾洛云之事,却是跌宕起伏,仿佛说书先生身临现场,亲眼见着顾洛云如何恶意横生,如何拖人入水,冷心冷肺之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最后还提及当今身边太监传达的圣意:此乃品行不端又愚又毒之恶女!
上午的雨下得快停得也快,未至未时,顾大将军一子一女的事迹便传得满街都是。
长明伯府自然得了消息。
伯府后院。
顾青钊未婚妻叶凝叶大姑娘跪在母亲跟前,情真意切,面露哀求:“母亲,那顾青钊如此品行,当真是女儿良配吗?父亲爱重于您,这么多年不纳一妾,当日顾府上门时,顾青钊也承诺了不会有二色,可事实如何?他就是个彻彻底底的伪君子!这种人我不愿嫁!”
伯夫人冷着脸:“你如何争辩,都是为了先帝三皇子!顾青钊再如何不堪,起码不会叫咱们阖府陷入漩涡以致万劫不复!”
叶凝:“女儿只是想陪着他罢了……他在皇陵之中孤寂无依,受尽折磨——他需要我!我甘愿隐姓埋名,抛却长明伯府大姑娘的身份,只求母亲成全女儿一片痴心,往日父亲低谷,您不也一心与父亲共进退?您当知晓女儿的心啊!”
伯夫人气急,看着自家女儿如同看陌生人,她从不知自己的女儿这般愚不可及、自私自利,宛若活在自己的一方世界的痴人:“顾青钊再荒唐,也是功臣之后,前途宽正,可那乱贼、那乱贼——你就为了一个乱臣贼子,已经失却了理智分寸!我坚决不愿叫你落入那火坑!”
叶凝眼眶里蕴了泪,依旧道:“求母亲成全!”
“成全甚么?”
长明伯浑厚的声音传来,他进了门,面带怒色,看着自己的爱女,恨铁不成钢:“成全我长明伯府满门荣耀因你的不合时宜、不可理喻的痴情和一意孤行而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
长明伯人高马大,生得一副凶相,不提对外和在朝中如何,但他对家人向来温和宽厚,鲜少有这般疾言厉色、面色沉沉的模样。
叶凝被唬得一惊。
而后她梨花带雨,见父母强硬不松口,也不再多言,一咬牙,抬手抽出发间的银簪,簪尾被磨得尖锐至极,直直抵在了自己的脖颈上。
“父亲,母亲,你们若不答应,我宁愿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