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结局(二)
万隆二十三年,皇后唐昭在东宫秘密接见陈千缶。
“这药只能致人假死?”
皇后隔帘问话,陈千缶单膝跪在帘幕前,颔首道:“臣愿以全家性命担保。”
“那好,你先退下。”
陈千缶退去之后,唐昭依然不放心。于是找来太监,药混入酒,灌入其口。不久太监便昏厥过去,呼吸几乎停止,脉搏若有若无。身体变凉,逐渐僵硬,脸色惨白,俨然是一副死去的模样。唐昭一直坐在榻上观察太监,直到三个时辰过后,太监才逐渐缓醒,这时唐昭才准备带药回宫。
“母后!”
太子赵盈已知皇后计划,急匆匆跑到母亲面前,跪倒道:“请母后三思啊!”
“盈儿不必多言。按现在势头发展下去,你的太子之位迟早被皇子誉夺去。一旦你失去太子之位,我们娘俩就算有唐氏支持,也不会有好下场。既然未来不美,我们岂能坐以待毙?就此一搏,若能成功,你就登基大位。”
安国公唐琼告诉唐昭,干脆毒死万隆帝,可唐昭最终还是选择用这种让人假死的药。
不知为什么,唐昭下不去狠手。
或许是唐昭不够狠,又或许是她心中还抱有某种幻想。
当夜皇后难得放低姿态,说是要向皇帝认错。万隆帝赵恬觉得自己与皇后的斗法终于获胜了。这些年他们时常怄气斗嘴,互相都说过绝情的话,可当赵恬听说皇后服软,他笑得像个孩子。
赵恬万万没想到,皇后会对他下毒。在昏厥的前一刻,他似乎脑子还是清醒的,握着酒杯的手在颤抖,酒杯落地,不敢置信的目光盯着唐昭。唐昭不与之对视,侧目一旁。万隆帝一头栽倒,皇后立刻宣布皇帝驾崩。
宣布皇帝驾崩是有一套程序的,太医院、诸妃子、诸皇子、诸亲王、国之重臣都有关系,可唐昭只是把贤王赵选、睿王赵满、岐王赵腾、安王赵升,康王赵棣唤入宫中,让他们做个见证,立刻准备让太子登基。
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后的提议并没有错,可问题是太子在这时候薨了。
太子是怎么死的,一时间竟无人知晓。
就好像太子也吃了那假死的药,可太子是真的死了,而万隆帝距离苏醒还差一个时辰。
既然太子死了,孟贵妃所生皇子誉便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唐皇后当机立断,封锁消息,并将皇子誉骗出,五花大绑,倒栽葱投入井中。
长秋宫水井里,又多了一道冤魂。
这时唐氏门阀抓紧时间,将皇子牧送向皇宫。
皇子牧是万隆帝与陈菊所生。陈菊就是陈千缶同父同母的妹妹,每每与陈梅成双成对的出现,由于陈梅名气太大,所以才掩盖了陈菊。其实从苏瓶第一次见到陈菊开始,就不觉得她比陈梅差。
陈菊在宫外给万隆帝生了一对双胞胎,一个是皇子牧,另外一个就是在聚奎山上长大的陈牧。
虽然皇子牧生在宫外,可他与万隆帝长得像。而且从吕石记载的临幸记录来推算预产期,与陈菊产子时间相吻合,可以确定这孩子就是万隆帝的。韩太后活着的时候,皇子牧就被皇室所承认,并领进宫中生活过两年。过了十二岁,才离开皇宫。
就在皇子牧坐车向皇城奔去时,孔雀大街突然闯出一哨人马,一排乱箭飞来。皇子牧的车是特制篷车,普通弓弩射不穿。可有一箭势大力沉,竟穿过门板,刺入皇子牧的头颅,当场毙命。
“这下坏……”
太子薨,而唐氏暗中扶植的皇子牧也毙命,唐氏多年布局毁于一旦。
而孟氏何尝不是如此。
贵妃孟缇听说皇子誉被溺死,怒不可遏,从孟氏调遣刀斧手进宫。当时皇城已大乱,御林军中皇帝势力失去主心骨,与皇后势力搅合在一起,互相遏制。趁机,门阀兵闯入皇城,河西悍将章邯带人冲入皇城,直奔长乐宫,去找孟贵妃。(注1)
还没等孟贵妃向长秋宫发难,唐皇后就带着一群人来到长乐宫,仇人见面,一场刀兵大战轰然打响。
其实唐昭并没做好与孟缇决战的准备,她是来找孟缇讲和的。因为唐昭刚刚获得证据,证明太子是西门氏害死的,而皇子牧也是西门氏害死的,或者是西门氏所支持的康王派系的人害死的。现在看来,是唐氏中了西门氏的圈套,错怪孟氏,才连累皇子誉。
可孟缇已陷入疯狂,根本听不进去。
孟缇疯,章邯没疯,他知道,若今天杀了唐皇后,孟氏和唐氏就算是彻底中了西门氏之计。
章邯给皇后使眼色,皇后带着人转身就走,可这时其他孟氏家将出手了,箭矢乱飞,唐皇后中箭倒地。
唐昭口噙鲜血趴在地上,瞪视孟缇,问道:“皇后一死,孟氏将死多少人?”
刚才还疯疯癫癫的孟缇突然冷静下来,面无表情走到唐昭面前,将一把匕首放到唐昭手里,孟缇抱着唐昭的手把匕首戳向自己。
就这样,唐皇后和孟贵妃双双毙命。
当胡荣和戳破西门氏秘密的陈千缶赶到长乐宫时,已经迟了。皇后和她的几名婢女,和少许卫兵,都已倒在血泊之中。诡异的是,证据没了。不知唐皇后把那封信藏到了哪里。后来无论如何翻找,也找不到。
章邯对胡荣道:“这是个误会,孟氏与唐氏本不应该如此。应速见两位国公,把话说清楚。否则误会继续加深,后果不堪设想。”
胡荣道:“我去说服安国公,章将军去说服荆国公。”
胡荣想了想,又道:“陈千缶去见楚国公。”
结果陈千缶去了就没能再回来见胡荣。西门氏要灭口,陈千缶负重伤,逃到一个红黑神教秘密接头之地。死前身边只有八弟子雁南飞。陈千缶临终,说程万奴已死,就把红黑神教教主的位置传给雁南飞。雁南飞从此更名雁悲鸣,大杀四方……
不知万隆帝是不是服药过量,当天晚上他都没能醒过来。安国公唐琼与荆国公孟仁,不知做了多少心理斗争,才没有打起来。虽然知道误会,可这还不足以平息两门阀的怒火。就在这时,万隆帝醒了。
万隆帝刚醒来,回想中毒一事,怒发冲冠。可当他得知,那毒酒只能致人假死时,他感叹一句“我就知道昭宝不忍杀我,她是天下最爱我的人,她也是我最爱的人”。他想去见皇后,这次是他向皇后认错。却被告知,皇后和孟贵妃、太子盈、皇子誉、皇子牧在这一夜间都死了……
闻听噩耗,万隆帝闷坐榻上良久,忽然仰天长叹一声,拿起剪刀,剪断长发。把兵权分散给贤王赵选、睿王赵满、岐王赵腾。对外宣布皇帝驾崩。
连继任者都没选,赵恬就去到大相国寺。从此大相国寺里多了一个奇怪的和尚,他整日把自己困在千佛殿中,守着密室中的一具蜡尸。
而那蜡尸,正是一身大红喜娘装的唐皇后。
……
由于万隆帝并没有钦定继任者,三亲王就与三位国公商量皇位大事。
唐氏和孟氏默不作声,西门氏推举康王赵棣。这时候唐氏和孟氏群起,他们说,若让康王继承大位,咱们就调兵进京,干一架!
后来权倾朝野,手握十师的康王赵棣经常说,本王对皇位毫无兴趣,只是一心扶持幼帝,待幼帝长大,臣便功成身退。
其实他不是不想当皇帝,而是他不敢。他没有胆量同时挑战两个门阀。
当然,那都是后话。此时此刻,但凡有些门阀背景的皇子,都当不上皇帝。那就干脆找一个没有门阀背景的人来当皇帝。结果剩下的都是一群小皇子。这时太后的人选就很重要,太后也不能有门阀背景。
经过各方权衡,结果九嫔排名最末的充华陈梅,和她的儿子赵崇脱颖而出。
翌日,十三岁的小皇帝登基。而当年京城第一美人陈梅,摇身一变成为陈太后,垂帘听政。次年元月,更年号为“天赐”。
陈太后与小皇帝的日子并不好过,京城有三位手握兵权的亲王,把持京畿道玄甲十师,而燕云地区还有手握河北十师的“和王”赵麟。
三亲王去大相国寺找赵恬,赵恬却说,世间已无赵恬,只有凡羽。那时候凡羽大法师闭门谢客,似乎已完全与世隔绝。
三亲王无奈,假拟万隆帝诏书,骗和王赵麟归朝。结果赵麟在洛阳布置的耳目,早已把京城剧变告诉赵麟……
此后一段故事,都在上一本书里提到过,不此赘述。
……
五年前。
万隆十七年,安国公府东池,水榭小亭。
安国公唐琼的小女儿唐灵儿三岁了,粉雕玉琢的小姑娘,手举六姐夫苏瓶送来的棒棒糖,正自欢喜品尝。这时有一伙人走了进来,他们带来一名小男孩,也是三岁模样。
“哎呦,这小男孩长得恁地漂亮。”郡主唐梅指着不远处的小男孩问唐灵儿:“灵儿,那小男孩就是你的娃娃亲对象,喜欢吗?”
才三岁的小娃娃,竟也知道害羞,听说那小男孩是自己的娃娃亲对象,唐灵儿小脸羞红,把头撞到六姐怀中,不肯抬头了。
那个时候唐梅的身体就不好,被唐灵儿这样一撞,心口不大舒服。
本来唐灵儿还是蛮喜欢那小男孩的,还把一条玉观音吊坠项链紧紧攥在手里。
那是孩子们的定亲信物,此时苏家小少爷手里也攥着信物,是金笑佛吊坠项链。
只可惜这小男孩的身世不妙,他的父亲是当年私通敌国的唐氏弃将苏常胜。一听说小男孩的父亲是唐氏弃将,还通敌叛国,唐灵儿的小脸沉了下来。或许她并不懂那些话是什么意思,但她觉得那些不是好话。
唐灵儿长得与皇后唐昭非常像。(与唐梅也很像,只是唐梅这时太胖,已经胖得滚圆。)她们姐妹都是高鼻深目、长眉入鬓之相。汉人细腻皮肤与西域人相貌特点完美结合在这张小脸上。
在交换信物时唐灵儿绷着小脸儿,眯缝着眼睛,不大情愿的样子。还是长夏公主从她手里把玉观音抢了去,交到苏家小少爷手里。
苏家小少爷也不是善茬脾气,见唐灵儿滞滞扭扭,他也不高兴了,梗着脖子,气鼓鼓的。
孩子们的执拗表现,被大人们见到,哈哈大笑,完全没当回事。
可不久后发生惊人一幕,唐灵儿坐在水榭长椅上,越想越气,带着她的四名书童婢,王珣、林婉、王秀、陈琦,冲到苏家小少爷身前,把那金笑佛丢在地上道:“把玉还我!”
唐灵儿早慧,开言极早,苏家小少爷相比之下言语迟缓了些,他支支吾吾,把玉观音攥在手里,藏在身后,不肯交出。
唐灵儿就伸手去抢,苏小少爷不肯就范,便与之争夺,推搡抓拽。
七岁前,女童不比男童弱,而且唐灵儿身后还跟着四个小书童婢,当然都是帮着唐灵儿。结果争抢推搡中小少爷可就吃了亏,一不小心掉水里去了……
这位小少爷此时名唤苏御,正是当年唐皇后赐名的皇子赵御。这一段在外人看来很不般配的婚姻,在知情人看来是非常般配的。而唐氏又在布局,虽然未必一定成功,但多布局总归是好的。
这位小皇子的脾气可不大好,虽然很快就被一群人捞出,可他气得不行,倒在地上喘粗气,不肯起来了。
直到这时,他还死死攥着那玉观音,就是不肯还给唐灵儿。
唐灵儿用脚踢他。
他恼火,突然爬起,在唐灵儿耳朵上抓了一把,抢走了唐灵儿的耳环。他以为会抓破唐灵儿的耳朵,其实那耳环不需要耳孔,只是轻轻掐在耳垂上,是为今日娃娃亲特意戴上的。
“哎呦,我的小祖宗,快别闹了。”老貂寺胡荣小跑过来,把唐灵儿抱起。
唐灵儿指着苏家小少爷道:“荣伯,打他!”
“打不得,打不得呀,咱们以后要好好过才是。”
唐灵儿出生时,胡荣已七旬,不再是大内总管。
长夏公主是在胡荣的陪伴下长大的,胡荣卸任之后,公主见胡荣古稀之年孤苦伶仃一个人,便把他唤来国公府。不给他安排重活,算是给他养老。可老貂寺老当益壮,主动承担起伺候唐灵儿的工作。估计那时没人能想到,老貂寺后来还能伺候唐灵儿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