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老陈在世时也没这手艺!
网络小说网www.sw.kifor.cn,最快更新《四合院:开局被喂敌敌畏我觉醒了》最新章节!
“纹理细密均匀,年轮间距小,有淡淡的药香。”
陈华侃侃而谈。
“最重要的是...”
他指着木料边缘一处不起眼的结疤。
“红豆杉的疤眼是这样的螺旋纹。”
现场鸦雀无声。
赵师傅喉结滚动了几下。
“老陈...没教过你这个吧?红豆杉他那一辈子也就见过两次!”
陈华心里咯噔一下——装过头了。
他连忙补救。
“家里有本《木材图鉴》,我从小翻到大。”
这个解释勉强过关。
老木匠们交换着眼色,有人小声嘀咕。
“老陈的儿子不简单...”
陈华掂量着手中的红豆杉料子,决定做个玄武小凳
既不会太简单显得敷衍,又不至于复杂到惊世骇俗。
雕刀在陈华手中化作一道银光。
他的手腕灵活得像没有骨头,每一次下刀都精准得令人窒息。
木屑如金色的雪花般纷飞,在场的老木匠们不约而同屏住了呼吸。
“这手法...”
一个胡子花白的老师傅揉了揉眼睛。
“我活了六十年,头回见!”
赵叔的烟袋锅早已熄灭,他却浑然不觉,眼睛死死盯着陈华翻飞的双手。
那动作快得几乎出现残影,却又带着奇妙的韵律感,仿佛不是在雕刻,而是在演奏某种乐器。
陈华全神贯注,左手拇指轻轻拨动木料,右手雕刀时而如蜻蜓点水,时而似游龙入海。
他根本不需要思考——那些复杂的榫卯结构、纹路走向,就像早已刻在肌肉记忆里。
十分钟后,一块橘红色的圆形木板初现雏形。玄武纹路栩栩如生,龟甲上的每一道纹路都深浅有致,蛇形盘绕的线条流畅得仿佛下一秒就会游动起来。
“神了...”
年轻学徒小张张大了嘴。
“这比机械雕刻还精准!”
陈华没有停顿,又抄起四根边角料。
这次他的动作更快,雕刀在木料上划出令人眼花缭乱的轨迹。
四根蟒纹雕花长条渐渐成形,每一条花纹都略有不同,却奇妙地保持着整体和谐。
当开始制作榫卯时,陈华甚至闭上了眼睛。
他的手指在木料上轻轻摩挲,就像盲人阅读盲文,然后突然下刀——每一次切削都恰到好处,多一分则多,少一分则少。
“四象阴阳榫!”
赵叔突然失声叫道。
“这手艺失传多少年了?!”
三十八分钟时,陈华轻轻将最后一块木楔敲入。
四角玄武小凳浑然天成,没有一滴胶水一颗钉子,却严丝合缝得像是从同一块木料上长出来的。
厂房里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盯着那个在阳光下泛着橘红色光芒的小凳,仿佛在看什么稀世珍宝。
“小张!”
赵叔突然回过神。
“去试试结实不!”
年轻学徒战战兢兢地走过去,小心翼翼地坐下。
刚接触凳面时他浑身紧绷,生怕这精美的工艺品会散架。但当他完全坐上去后,眼睛顿时亮了。
“稳当!特别稳当!”
小张激动地来回挪动。
“这纹路...坐着居然不硌屁股,反而像按摩似的!”
现场瞬间炸开了锅。
老木匠们一拥而上,你摸一把我敲一下,惊叹声此起彼伏。
“这榫卯...严实得水都渗不进去!”
“看这纹路!每一道深浅都一样!”
“神乎其技!神乎其技啊!”
陈华自己也有些惊讶。虽然知道“宗师级木匠技艺”很厉害,但实物效果还是超出了预期。
这小凳放在后世,绝对是能进博物馆的级别。
赵叔一把抓住陈华的手腕,眼睛发亮。
“陈华!来我们这干吧!一个月给你开八十...不,一百!”
这个数字让在场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普通工人一个月才三十多块钱!
陈华却笑着摇摇头。
“赵叔,我想干个体。”
见老人面露失望,他解释道。
“我这人散漫惯了,就爱接点有挑战的活儿。”
赵叔不甘心。
“那...带几个徒弟?工钱好商量!”
“我这才多大岁数?”
陈华拍拍老人肩膀。
“等以后养老了,一定带徒弟。”
赵叔长叹一声,知道留不住这尊大佛。
他转身从柜台下摸出个红布包。
“拿着!两根二级料,算我送你的见面礼!”
又冲小张招手。
“去,帮陈华师傅挑料子!”
等陈华跟着小张去选木材,厂房里顿时议论纷纷。
“老陈的儿子...了不得啊!”
“老陈在世时也没这手艺!”
“你们看见他闭眼做榫卯没有?神了!”
赵叔摸着玄武小凳,突然压低声音。
“王部长家不是要打套书房家具?我看...”
白胡子老头立刻会意。
“这手艺,绝对够格!就是不知道陈华接不接。”
“他媳妇是谁家的?”
有人突然问。
赵叔摇摇头。
“听说是个普通姑娘。可惜了...要是早知道,让我闺女...”
众人哄笑起来,但笑声里都带着遗憾。
在这个手艺就是铁饭碗的年代,陈华这样的女婿,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金疙瘩。
陈华骑着崭新的永久牌二八大杠,车后座绑着台蝴蝶牌缝纫机,车把上还挂着两只羽毛油亮、鸡冠血红的大公鸡,意气风发地拐进了胡同。
七月的阳光火辣辣地照在他身上,汗水顺着脖颈往下淌,却浇不灭他心头的得意。
“叮铃铃——”
陈华故意把车铃按得震天响,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清脆的声响。
前院正在晾衣服的三大妈第一个听见动静,探出头来一看,手里的湿衣服“啪嗒”掉回了盆里。
“哎哟我的老天爷!”
三大妈小跑着迎上来,眼睛瞪得像铜铃。
“陈华你这是...这是发财啦?”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纹理细密均匀,年轮间距小,有淡淡的药香。”
陈华侃侃而谈。
“最重要的是...”
他指着木料边缘一处不起眼的结疤。
“红豆杉的疤眼是这样的螺旋纹。”
现场鸦雀无声。
赵师傅喉结滚动了几下。
“老陈...没教过你这个吧?红豆杉他那一辈子也就见过两次!”
陈华心里咯噔一下——装过头了。
他连忙补救。
“家里有本《木材图鉴》,我从小翻到大。”
这个解释勉强过关。
老木匠们交换着眼色,有人小声嘀咕。
“老陈的儿子不简单...”
陈华掂量着手中的红豆杉料子,决定做个玄武小凳
既不会太简单显得敷衍,又不至于复杂到惊世骇俗。
雕刀在陈华手中化作一道银光。
他的手腕灵活得像没有骨头,每一次下刀都精准得令人窒息。
木屑如金色的雪花般纷飞,在场的老木匠们不约而同屏住了呼吸。
“这手法...”
一个胡子花白的老师傅揉了揉眼睛。
“我活了六十年,头回见!”
赵叔的烟袋锅早已熄灭,他却浑然不觉,眼睛死死盯着陈华翻飞的双手。
那动作快得几乎出现残影,却又带着奇妙的韵律感,仿佛不是在雕刻,而是在演奏某种乐器。
陈华全神贯注,左手拇指轻轻拨动木料,右手雕刀时而如蜻蜓点水,时而似游龙入海。
他根本不需要思考——那些复杂的榫卯结构、纹路走向,就像早已刻在肌肉记忆里。
十分钟后,一块橘红色的圆形木板初现雏形。玄武纹路栩栩如生,龟甲上的每一道纹路都深浅有致,蛇形盘绕的线条流畅得仿佛下一秒就会游动起来。
“神了...”
年轻学徒小张张大了嘴。
“这比机械雕刻还精准!”
陈华没有停顿,又抄起四根边角料。
这次他的动作更快,雕刀在木料上划出令人眼花缭乱的轨迹。
四根蟒纹雕花长条渐渐成形,每一条花纹都略有不同,却奇妙地保持着整体和谐。
当开始制作榫卯时,陈华甚至闭上了眼睛。
他的手指在木料上轻轻摩挲,就像盲人阅读盲文,然后突然下刀——每一次切削都恰到好处,多一分则多,少一分则少。
“四象阴阳榫!”
赵叔突然失声叫道。
“这手艺失传多少年了?!”
三十八分钟时,陈华轻轻将最后一块木楔敲入。
四角玄武小凳浑然天成,没有一滴胶水一颗钉子,却严丝合缝得像是从同一块木料上长出来的。
厂房里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盯着那个在阳光下泛着橘红色光芒的小凳,仿佛在看什么稀世珍宝。
“小张!”
赵叔突然回过神。
“去试试结实不!”
年轻学徒战战兢兢地走过去,小心翼翼地坐下。
刚接触凳面时他浑身紧绷,生怕这精美的工艺品会散架。但当他完全坐上去后,眼睛顿时亮了。
“稳当!特别稳当!”
小张激动地来回挪动。
“这纹路...坐着居然不硌屁股,反而像按摩似的!”
现场瞬间炸开了锅。
老木匠们一拥而上,你摸一把我敲一下,惊叹声此起彼伏。
“这榫卯...严实得水都渗不进去!”
“看这纹路!每一道深浅都一样!”
“神乎其技!神乎其技啊!”
陈华自己也有些惊讶。虽然知道“宗师级木匠技艺”很厉害,但实物效果还是超出了预期。
这小凳放在后世,绝对是能进博物馆的级别。
赵叔一把抓住陈华的手腕,眼睛发亮。
“陈华!来我们这干吧!一个月给你开八十...不,一百!”
这个数字让在场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普通工人一个月才三十多块钱!
陈华却笑着摇摇头。
“赵叔,我想干个体。”
见老人面露失望,他解释道。
“我这人散漫惯了,就爱接点有挑战的活儿。”
赵叔不甘心。
“那...带几个徒弟?工钱好商量!”
“我这才多大岁数?”
陈华拍拍老人肩膀。
“等以后养老了,一定带徒弟。”
赵叔长叹一声,知道留不住这尊大佛。
他转身从柜台下摸出个红布包。
“拿着!两根二级料,算我送你的见面礼!”
又冲小张招手。
“去,帮陈华师傅挑料子!”
等陈华跟着小张去选木材,厂房里顿时议论纷纷。
“老陈的儿子...了不得啊!”
“老陈在世时也没这手艺!”
“你们看见他闭眼做榫卯没有?神了!”
赵叔摸着玄武小凳,突然压低声音。
“王部长家不是要打套书房家具?我看...”
白胡子老头立刻会意。
“这手艺,绝对够格!就是不知道陈华接不接。”
“他媳妇是谁家的?”
有人突然问。
赵叔摇摇头。
“听说是个普通姑娘。可惜了...要是早知道,让我闺女...”
众人哄笑起来,但笑声里都带着遗憾。
在这个手艺就是铁饭碗的年代,陈华这样的女婿,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金疙瘩。
陈华骑着崭新的永久牌二八大杠,车后座绑着台蝴蝶牌缝纫机,车把上还挂着两只羽毛油亮、鸡冠血红的大公鸡,意气风发地拐进了胡同。
七月的阳光火辣辣地照在他身上,汗水顺着脖颈往下淌,却浇不灭他心头的得意。
“叮铃铃——”
陈华故意把车铃按得震天响,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清脆的声响。
前院正在晾衣服的三大妈第一个听见动静,探出头来一看,手里的湿衣服“啪嗒”掉回了盆里。
“哎哟我的老天爷!”
三大妈小跑着迎上来,眼睛瞪得像铜铃。
“陈华你这是...这是发财啦?”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