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取韩赵(四)
网络小说网www.sw.kifor.cn,最快更新《龙腾大泽乡》最新章节!
张良进一步剖析道:“如今反秦已成燎原之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张良听说,楚国陈胜已经调兵遣将,攻取六国故地,与其让楚国攻取,何如我们自己立国?此其一。
“眼下秦国尚无反应,正是顺势而为的大好时机。待秦国反应过来,派大兵前来,韩地的秦军势力必盛,那时再想有所作为,就势比登天了。唯有尽快起事,恢复韩国,发展力量,才可与各国,包括秦国抗衡,此乃当下不二的选择。此其二。
“韩地南连楚地,西邻魏地,北倚赵地,立国之后,并非孤立无援,而是有着强力的依托。常言道:唇亡齿寒。这个道理,谁都懂得。以后一旦受到秦国乃至他国的威胁,其他国家基于自身存亡,也会支援我们的。此其三。
“新汲紧临楚国,起事条件极佳,即使秦军来攻,我们请求楚国救援,也极其方便。秦军忌惮这一点,也不敢贸然进攻。在新汲起事,可谓万无一失。此其四。
“阁下是宗室公子,为百姓所信服,只要振臂一呼,韩地必然望风响应,韩地可复,大事可成。诸侯闻之,也会敬重有加。此其五。
“有此五条,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复兴韩国呢?”
张良一番鞭辟入里的话,折服了韩成,于是便答应与张良一起起事。
接下来,两人便谋划起具体的计划。
关于起事,张良是有细致的思考的。他对韩成说:“据楚地的情况,当地秦军士卒多为本地人,他们是心向楚人的。陈胜队伍的迅速壮大,就在于沿途秦军的纷纷加入。韩地情况也应如此,一旦我们打出韩国旗号,士卒也会投奔过来的。到了那时,事情就会越来越顺。”
对此,韩成有着相同的判断,点头赞同。
张良问道:“县里秦军有多少?他们之中有你熟悉的吗?”
韩成道:“县里秦军有两百号人。县尉叫侯禄,三十五岁,是秦人。四个屯长中,有两个秦人,两个韩人。我这个客栈,往来人员很多,不乏有找他们的亲朋故旧,几个屯长也常来客栈吃酒,我和他们很熟悉。两个韩人屯长,一个叫武光,一个叫卢荻,与我更为熟悉,经常托我办些事情。”
张良高兴地说:“今晚你就把他们找来,我们最好把他们争取过来。”
韩成心有疑虑:“此事务必慎重行事。万不可走漏风声。”
张良道:“这是自然的。阁下放心,张良自有章法。”
当晚,韩成就将武光、卢荻约来,说是有一个朋友从楚地来,大家聚一下。
武光、卢荻到来时,只见韩成正与一个中等身高、面色白净的中年男子说着话等他们呢。
见两人进来,韩成便起身迎接:“两位军爷来了,快请坐,快请坐!”
两人相继回礼:“郑老板客气了,叨扰,叨扰了。”
张良也站起来迎接。
韩成向武光、卢荻介绍道:“这是我的好友胡康,今天打陈郡来。我们一起聚聚,一来听听新鲜事,二来也认识一下,有事也请关照一下。”
张良作礼道:“鄙人胡康,见过两位军爷。”
武光豪爽地说:“都是老郑给带歪了,大家都是朋友,叫什么‘军爷’。”
卢荻接茬说:“可不是吗?叫我老卢就行了。叫‘军爷’,也外道不是?”
大家说笑着入座了。
韩成见人到齐了,就吩咐从人上酒上菜。
酒菜上齐后,从人就退了出去,留下四人开怀畅饮。
韩成端起酒碗:“平时忙于生计,大家很少相见。和武兄、卢兄虽然同在一城,也有半个多月没见了。胡兄就更不用说了,上次相见还是始皇帝三十六年,如今已是二世元年,两朝天子了。郑恺颇有感触:我等朋友,真是聚少离多了!”
言语间,不免有些哽咽。
武光、卢荻深受感染:“老郑说得是啊,以后得多聚聚!”
韩成连声赞同:“是啊,是啊,今天胡兄远道而来,给了我们聚会的机会。否则,不知哪天才能相聚呢。来,大家干了这碗。以后兄弟们有什么吩咐,郑恺包管照做!”
干了一碗酒后,张良忽然伤感起来,对韩成说道:“上次相见,是前朝的事儿了,下次相见,说不定朝代都换了!”
这是一句双关语,既是感叹时光飞逝,也道出了时局的巨变。
这句话抓住了武光、卢荻的心。
(感谢诸君关照!)
张良进一步剖析道:“如今反秦已成燎原之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张良听说,楚国陈胜已经调兵遣将,攻取六国故地,与其让楚国攻取,何如我们自己立国?此其一。
“眼下秦国尚无反应,正是顺势而为的大好时机。待秦国反应过来,派大兵前来,韩地的秦军势力必盛,那时再想有所作为,就势比登天了。唯有尽快起事,恢复韩国,发展力量,才可与各国,包括秦国抗衡,此乃当下不二的选择。此其二。
“韩地南连楚地,西邻魏地,北倚赵地,立国之后,并非孤立无援,而是有着强力的依托。常言道:唇亡齿寒。这个道理,谁都懂得。以后一旦受到秦国乃至他国的威胁,其他国家基于自身存亡,也会支援我们的。此其三。
“新汲紧临楚国,起事条件极佳,即使秦军来攻,我们请求楚国救援,也极其方便。秦军忌惮这一点,也不敢贸然进攻。在新汲起事,可谓万无一失。此其四。
“阁下是宗室公子,为百姓所信服,只要振臂一呼,韩地必然望风响应,韩地可复,大事可成。诸侯闻之,也会敬重有加。此其五。
“有此五条,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复兴韩国呢?”
张良一番鞭辟入里的话,折服了韩成,于是便答应与张良一起起事。
接下来,两人便谋划起具体的计划。
关于起事,张良是有细致的思考的。他对韩成说:“据楚地的情况,当地秦军士卒多为本地人,他们是心向楚人的。陈胜队伍的迅速壮大,就在于沿途秦军的纷纷加入。韩地情况也应如此,一旦我们打出韩国旗号,士卒也会投奔过来的。到了那时,事情就会越来越顺。”
对此,韩成有着相同的判断,点头赞同。
张良问道:“县里秦军有多少?他们之中有你熟悉的吗?”
韩成道:“县里秦军有两百号人。县尉叫侯禄,三十五岁,是秦人。四个屯长中,有两个秦人,两个韩人。我这个客栈,往来人员很多,不乏有找他们的亲朋故旧,几个屯长也常来客栈吃酒,我和他们很熟悉。两个韩人屯长,一个叫武光,一个叫卢荻,与我更为熟悉,经常托我办些事情。”
张良高兴地说:“今晚你就把他们找来,我们最好把他们争取过来。”
韩成心有疑虑:“此事务必慎重行事。万不可走漏风声。”
张良道:“这是自然的。阁下放心,张良自有章法。”
当晚,韩成就将武光、卢荻约来,说是有一个朋友从楚地来,大家聚一下。
武光、卢荻到来时,只见韩成正与一个中等身高、面色白净的中年男子说着话等他们呢。
见两人进来,韩成便起身迎接:“两位军爷来了,快请坐,快请坐!”
两人相继回礼:“郑老板客气了,叨扰,叨扰了。”
张良也站起来迎接。
韩成向武光、卢荻介绍道:“这是我的好友胡康,今天打陈郡来。我们一起聚聚,一来听听新鲜事,二来也认识一下,有事也请关照一下。”
张良作礼道:“鄙人胡康,见过两位军爷。”
武光豪爽地说:“都是老郑给带歪了,大家都是朋友,叫什么‘军爷’。”
卢荻接茬说:“可不是吗?叫我老卢就行了。叫‘军爷’,也外道不是?”
大家说笑着入座了。
韩成见人到齐了,就吩咐从人上酒上菜。
酒菜上齐后,从人就退了出去,留下四人开怀畅饮。
韩成端起酒碗:“平时忙于生计,大家很少相见。和武兄、卢兄虽然同在一城,也有半个多月没见了。胡兄就更不用说了,上次相见还是始皇帝三十六年,如今已是二世元年,两朝天子了。郑恺颇有感触:我等朋友,真是聚少离多了!”
言语间,不免有些哽咽。
武光、卢荻深受感染:“老郑说得是啊,以后得多聚聚!”
韩成连声赞同:“是啊,是啊,今天胡兄远道而来,给了我们聚会的机会。否则,不知哪天才能相聚呢。来,大家干了这碗。以后兄弟们有什么吩咐,郑恺包管照做!”
干了一碗酒后,张良忽然伤感起来,对韩成说道:“上次相见,是前朝的事儿了,下次相见,说不定朝代都换了!”
这是一句双关语,既是感叹时光飞逝,也道出了时局的巨变。
这句话抓住了武光、卢荻的心。
(感谢诸君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