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类型

四合院:从火红年代开始

二十九 粮票与买粮

四合院:从火红年代开始 素笔书生 12.78万 2025-06-26 17:09:08
网络小说网www.sw.kifor.cn,最快更新《四合院:从火红年代开始》最新章节!
  这个时候,每月定量供给的粮票、油票只有城市户口才有。

需要提供自己的城市户口,然后签字确认发放。

而关于粮票的发放,还是按比例分为粗细粮的。

然后,又划分出来了米票。

票上,都印着数量和月份,过期是要作废的。

各省区的粮票,也是不能通用的。

如果要是跨省出差的话,就要凭单位开的介绍信,兑换到一定数额的全国通用粮票。

没有看错。

这个时候的粮票,就是分全国通用和地方流通两种。

也只有全国通用粮票,才可以在国内任何地方使用。

而地方粮票,就只能在指定区域使用。

而且,全国通用粮票不仅使用范围广,用途也多。

除了购买粮食外,还能用来购买食用油、住宿和吃饭。

而地方粮票,就只能购买粮食。

除了全国通用粮票和,地方粮票外,国家还发行一种特殊的粮票。

那就是独立国家和地方的军队粮票,其面额最小五十斤,多则五百斤、一千斤。

不过,这些粮票,不是发给个人使用的。

而是军队之间调拔粮食使用的,所以一般农众根本没有机会接触。

这个时候的干部、职工,要到外地出差,除了要由所在单位,或者村委会开具证明信,还要到当地粮食部门兑换全国通用粮票。

出差人员,只有拿着证明信,才能买到车票,住上招待所。

拿着全国通用粮票,才能在当地的食堂吃上饭。

所以,考上学的大学生,如果要离开家乡前办理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公安机关办理户口转移和粮食供应关系。

否则,就可能会因为没有粮食凭证,而领不到粮票。

这个时候,一斤北京市内的粮票的“黑市价”,就高达3元钱。

一斤全国粮票的黑市价,更到了4元钱。

就这还有价无市。

看似“能买很多东西”的一元钱,比起“一斤粮票”来,显然逊色太多。

一张小小的粮票,所关乎到的那真的就是全家人的温饱。

不过,国家还是照顾到方方面面的人群。

哪怕是没工作的人,也有对应粮票数量。

12周岁以上的,都是28.5斤。

12岁以下的,则是每少一岁少1-3斤,最低的是刚出生的婴儿,也能够有6斤的份额。

学生是每月31斤,售货员30斤,一般工人是40斤,装卸工最高是45斤,家庭妇女最低26斤。

如果份额由高定量转为低定量的情况,还会给予有三个月的缓冲时间。

一次一领的月份粮票,就还是上个月的份额。

甚至,如果要是不主动去更改的话,可以一直领着,直到粮店调查发现个人多领了把其调减。

由于没有惩罚,也不会追回,有好些人调整工种后,也没有主动去调减。

当然了,如果是由低升为高的话,那人们肯定是立刻向粮店报告调增。

不过,一般来说,每家每户的粮票数额很少有大的变动。

没人在家的,也可以自己有空了去粮店领取。

所以,没什么耽搁的发放过程,也就很快结束了。

等粮店工作人员走后,院里的人,就拿着自家粮票各回各家。

一般来说,在每月的24号,城里就可以买下个月的粮食。

这个时候,人们会拿着粮袋,在粮店排起长长的队伍。

因为本月的粮食,也往往快吃光了。

在这个缺乏油水的年代,人人都是大肚汉,一个比一个能吃,有几个敢说自家的粮食够吃的。

老北京城里的粮店也都不会远,人们大多是骑着自行车去买粮食。

过年都没这么热闹。

街道办这边,也是早就安排好了,哪一条街先来,哪一条街后来,按秩序进行。

楚天明来到这个世界,倒是还没有亲自去买过米。

不过,何雨柱考虑到了这些,主动上门表示带着楚天明一起去买粮。

“那就麻烦柱子哥了。”对于何雨柱的好意,楚天明也不推脱。

不得不说,何雨柱确实是个做朋友的好选择。

粮店,旧北京又称为面铺,专卖米面杂粮。

何雨柱带着楚天明去的粮店,叫做大和恒。

因为大和恒经营的各类粮食,质量上乘、价格合理,而且自产自销的小米面,和三条腿玉米面,又极富特色。

因此早在四十年代,大和恒在老北京城内就算得上是家喻户晓。

据说,在开这家粮店之前,这里的老板三兄弟,就已经先后在不同地方开了大同号粮行、和益局粮行、恒聚隆粮行,等几家粮店。

于是,在给北京这个粮店取名时,他们便在已有的三家粮行基础上,选用了前三个店名的第一个字:大、和、恒,来给新的粮店命名。

新的粮店,就被命名为大和恒面粉经销处,后来改名为大和恒粮行。

几年前,因为全国上下开展公私合营运动,大和恒粮行,就又与其他粮店合并,成为老北京城里面,上千家国营粮店中的一家。

但是,地道的老北京人才清楚,这里的米面质量,依旧是杠杠的。

楚天明好奇的跟在何雨柱的身后。

目光打量着这家粮店的布局。

在外面,有各种豆类,就摆放在长笸箩里。

上面还插一个白漆木牌,上写品名及单价。

米黍都放口袋里,唯有面类,是单独的放在一个大柜里。

柜上,有木秤架。

挂着一个盘秤。

伙计进行称面的时候用一个炒勺,置于秤盘上,用一小铁勺添减面粉,待秤尾正指大木钱的孔心的时候,就为斤两。

木柜前还放一柳罐,上面插一漏斗,那个是装口袋的。

这一套称量的装置,看上去就显得很有特色。

所以,一般来说,在那些卖耍货玩具的担子上,也有个面柜和秤架,只有四五寸高,小孩子买去过家家玩。

粮店里面则是一溜的柜台。

柜台后面的售货员,统一穿着白大褂。

何雨柱跟楚天明进行科普,说这里的售货员,一般都是男的。

因为这是个体力活。

他们要拿着铁皮制的大簸箕,弯腰从米或面柜里一次蒯起一簸箕面(要有二、三十斤)放到称上称,然后倒在顾客的面袋里。

如果是买五十斤,那就要蒯起两次。一天下来,售货员要重复几百次这样动作。

送粮的汽车来了,售货员也要跟着去帮忙卸粮。

在肩头上搭块布,一次扛起一麻袋(二百斤)米,或者四袋(同样二百斤)面,“嗨”的一声小跑到店里,整齐码放到粮跺上。

不过,据粮店的工作人员自己说,等卸完粮出了一头大汗,咕嘟咕嘟地喝上一大碗花茶,那个痛快劲儿就甭提了。

一般在白薯分配下来的时候,粮店里面也会有。

一斤粮票,可以买五斤。

大家伙都愿意买大个白瓤的,因为这样的白薯干,会更耐饿。

因为这个时候家里的孩子多,往往粮食不够吃。

孩子们都爱吃白薯,主要是蒸着吃,小个的红壤白薯,也会放到炉子里烤熟了吃。

有时,也会晾晒一点熟薯干当零食,但这种薯干吃的时候像牛皮筋、很费牙。

虽然白薯吃多了会胃酸,但还算好吃。

但是,白薯面可就不好吃了,白白的薯面蒸出窝头或烙成饼却变成了黑色,咬到嘴里很粘,既不好吃,更不好消化,但这个时候缺粮食,白薯面也是好东西了。

正因为粮食紧张,要凭票供应,所以粮票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有了商品的属性。

有的家男孩多,粮食不够吃,就会想办法向女孩多粮食相对宽裕的家庭进行购买,当然这是私下进行的。

毕竟,在这个时候,在饭馆吃饭,买点心、饼干都是要粮票的,而粮票只是对有城市户籍的人才会按月发放。

如果要是乡下人进城没有粮票,或者外省市人进京,没有全国通用粮票,那也就要想办法暗地里买或者换到粮票了。

相当的一段时间,用粮票可以换到鸡蛋,甚至各种各样的小件商品。

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到六四、六五年。

等粮食紧张的形势有所缓和,副食品的供应也多了些,早上饭馆里炸的油饼才开始不要粮票了,八分钱一个。

从那时开始,早餐很多人为省粮票会排队去吃油饼,就是不知道后面的北京人,早餐爱吃油饼的习惯,是不是从那时延续下来的。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