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 供销社
网络小说网www.sw.kifor.cn,最快更新《四合院:从火红年代开始》最新章节!
等楚天明他从轧钢厂出来后,就直奔位于东直门内大街与雍和宫大街的交汇处,北新桥的供销社去了。
说起供销社的历史背景,那都可以追溯到新华夏成立前了。
当时各地农民就自发组织了各种合作社,涉及消费、生产、供销、运输等多个领域。
新华夏成立后,供销社也是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遍布全国的流通网络。
从针头线脑到粮食油盐,再到烟酒糖茶,甚至还有些生活用品和农具,都有售卖。
这北新桥的供销社,面积不小,有点像后世的大型商场,里面也是非常宽敞。
里面的售货员,正穿着白大褂,聚在柜台那聊天。
楚天明他进来了,也没人过来搭理。
这个点儿不是销售高峰,屋里就那么几个人。
也就有几个大姑娘,正在布匹柜台前面,挑挑拣拣地挑选着,还惹得那些售货员一阵白眼。
不过也难怪。
这个时候,这些售货员的地位可高着呢。
“百货公司一枝花,食品公司双下巴。”
这句流传于六七十年代的俏皮话,道尽了当下计划经济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作为供销社售货员,可是一度被人们认为是“高薪”且“有权”的职业。
毕竟,当下的全国的物资供应都有些紧张,所有商品,均需要按计划分配的情况下。
从粮食、油盐到布匹、煤炭,每一件生活必需品都离不开“票据”。
这些社会资源的稀缺,导致掌握分配权的供销社和食品站,就成为最重要的民生机构之一。
供销社的售货员,也被视为“站在金山上”的人,因为她们不仅接触到稀缺物资,还能影响物资分配。
这种地位,赋予了售货员一定的权力。
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售货员“私下换票”、“优先供亲朋”的现象,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他们“高不可攀”的印象。
除此之外,就是食品站职工、杀猪匠,因掌握着猪肉等稀缺物资,也是广受追捧。
这个时候的猪肉,分为“肥瘦搭配”,不仅按斤称,还需按票购买。
所以,能从食品站的后门“拿到点肉”,被视为一种“本事”。
杀猪匠的“风光”,则体现在他们经常被请到家里帮忙杀猪。
工作结束后,就能留下些猪油或瘦肉当作酬劳。
不过,楚天明也不需要跟这些人过多打交道。
他挑了两瓶汾酒,结完账就奔着街道办去了。
搁着老远,楚天明一眼就瞅见门房老大爷,热情的打招呼道:“大爷,忙着呐!”
说着,就递过去一根大前门香烟。
门房老大爷认出来了楚天明,接过了烟,脸上也是跟着乐开了花。
他可是个地地道道的老烟枪。
“你小子,听说去轧钢厂报到了吧,情况怎么样啊?”
楚天明也是笑着回答道:“挺顺溜的,交接手续都办完了。接着就碰上个案子,不过也都处理得差不多了。”
跟着老大爷闲聊了一会儿,楚天明就看到街道办张主任回来了。
他赶紧跟上,走进张主任办公室。
“张主任,我退伍转业的各种手续,都已经办完了,工作也已经落实确定在轧钢厂保卫科。这一次多亏您帮忙,真的非常感谢。”楚天明笑着开口感谢道。
张主任也是笑着摆了摆手:“这都是应该的,你为国家做贡献,我们自然要把后续安排好。在新岗位好好干。”
两人又坐着聊了会儿工作和生活上的事。
见时间差不多了,楚天明就起身准备离开,不动声色地将斜挎包里的两瓶汾酒,给放在沙发上。
张主任一开始没察觉,等楚天明走后才看到酒。
“这小子…”张主任心中对楚天明他的好感,顿时就又多了几分,觉得这小伙子懂事又实在。
另一边儿,魏福盛那边借了一辆自行车,驮着于师傅,就奔着宣武门外棉花八条胡同去了。
于师傅指着前面一个大杂院儿说道:“到了,就那个院儿,那就是我家。”
魏福盛点了点头,先到了大杂院儿门口,把自行车停下。
一边麻溜儿地摘下胳膊上的红袖章,一边跟于师傅说道:“走吧,于师傅我陪您一块儿进去。”
于师傅瞅见魏福盛主动摘红袖章的举动,也是立马松了口气,心里头那叫一个感激。
两个人才刚走进院子,就有个邻居大妈好奇地搭话茬儿问道:“哟,老于,怎么这时候回来啦?提前下班儿了?”
于师傅闹了个大红脸,尴尬得都不知道咋回话了。
魏福盛赶忙开口解释道:“大妈,于师傅有东西落家里了,回来取一下。”
进了屋之后,屋里头光线还有些暗乎。
在那小房间里,于师傅的小女儿,静静守在床边。
小小的身板儿单薄,却还时不时地伸手给床上的妈妈掖了掖被角。
小女儿一回头瞧见于师傅,就开心的喊道:“爸爸,您回来啦。”
“哎。”于师傅挤出笑容,开口问道:“你和妈妈吃饭了没?”
小女儿点了点头说:“吃过啦,我给妈做的饭,妈说可好吃了呢。”
床上的于师傅的媳妇一听,脸上露出笑模样儿,好奇地问道:“你咋回来啦?提前下班儿啦?”
于师傅说道:“没什么事儿,就回来取个东西。”
这个时候,魏福盛蹲下身子,温柔地对小女儿说道:“小姑娘,你可真懂事儿,都会照顾妈妈啦。你妈妈肯定能好起来的。”
小女儿睁大眼睛,点了点头,也是发出认真地说道:“嗯,叔叔,我会好好照顾妈妈的,等妈妈好啦,我们一家人又能开开心心的啦。”
魏福盛伸手摸了摸小女儿的头说道:“那你可真棒呀,以后啊,可得好好学习,长大了有出息,让爸妈也跟着感到骄傲。”
小女儿使劲儿点头说道:“我会的,叔叔,我要像爸爸一样努力学习,让家里日子也好起来。”
魏福盛看着小女儿那看向于师傅崇拜的眼神儿,也是不由得感慨地说道:“你爸爸确实挺努力的,不过他也会犯错误。但只要知道错了改了,那还是好爸爸。”
小女儿听了,挠了挠小脑袋,有点儿不太明白什么意思。
趁着小女儿没留神儿,魏福盛悄悄儿地就把两块钱塞到她兜里。
谁都有不好过的时候,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这回碰上家境贫寒的于师傅,还有于师傅这懂事的小女儿,他怎么也不能无动于衷。
没一会儿,于师傅就把零件交给了魏福盛。
等他俩走了之后,于师傅的小女儿还守在床边,小手无意间摸到个硬东西。
她好奇地伸进兜里,掏出一把钞票,瞪大眼睛惊讶地喊道:“妈妈您看。”
于师傅的媳妇一瞅,就知道是魏福盛给的,心里头满是感激道:“这是刚才那个叔叔放的。咱虽说穷,可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等你爸回来,得把钱还给人家。”
“这个叔叔是个好人,咱得记着人家的好。以后你也得像叔叔一样善良,别人有难处就帮一把。”
小女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紧紧握着那把钱。
等楚天明他从轧钢厂出来后,就直奔位于东直门内大街与雍和宫大街的交汇处,北新桥的供销社去了。
说起供销社的历史背景,那都可以追溯到新华夏成立前了。
当时各地农民就自发组织了各种合作社,涉及消费、生产、供销、运输等多个领域。
新华夏成立后,供销社也是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遍布全国的流通网络。
从针头线脑到粮食油盐,再到烟酒糖茶,甚至还有些生活用品和农具,都有售卖。
这北新桥的供销社,面积不小,有点像后世的大型商场,里面也是非常宽敞。
里面的售货员,正穿着白大褂,聚在柜台那聊天。
楚天明他进来了,也没人过来搭理。
这个点儿不是销售高峰,屋里就那么几个人。
也就有几个大姑娘,正在布匹柜台前面,挑挑拣拣地挑选着,还惹得那些售货员一阵白眼。
不过也难怪。
这个时候,这些售货员的地位可高着呢。
“百货公司一枝花,食品公司双下巴。”
这句流传于六七十年代的俏皮话,道尽了当下计划经济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作为供销社售货员,可是一度被人们认为是“高薪”且“有权”的职业。
毕竟,当下的全国的物资供应都有些紧张,所有商品,均需要按计划分配的情况下。
从粮食、油盐到布匹、煤炭,每一件生活必需品都离不开“票据”。
这些社会资源的稀缺,导致掌握分配权的供销社和食品站,就成为最重要的民生机构之一。
供销社的售货员,也被视为“站在金山上”的人,因为她们不仅接触到稀缺物资,还能影响物资分配。
这种地位,赋予了售货员一定的权力。
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售货员“私下换票”、“优先供亲朋”的现象,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他们“高不可攀”的印象。
除此之外,就是食品站职工、杀猪匠,因掌握着猪肉等稀缺物资,也是广受追捧。
这个时候的猪肉,分为“肥瘦搭配”,不仅按斤称,还需按票购买。
所以,能从食品站的后门“拿到点肉”,被视为一种“本事”。
杀猪匠的“风光”,则体现在他们经常被请到家里帮忙杀猪。
工作结束后,就能留下些猪油或瘦肉当作酬劳。
不过,楚天明也不需要跟这些人过多打交道。
他挑了两瓶汾酒,结完账就奔着街道办去了。
搁着老远,楚天明一眼就瞅见门房老大爷,热情的打招呼道:“大爷,忙着呐!”
说着,就递过去一根大前门香烟。
门房老大爷认出来了楚天明,接过了烟,脸上也是跟着乐开了花。
他可是个地地道道的老烟枪。
“你小子,听说去轧钢厂报到了吧,情况怎么样啊?”
楚天明也是笑着回答道:“挺顺溜的,交接手续都办完了。接着就碰上个案子,不过也都处理得差不多了。”
跟着老大爷闲聊了一会儿,楚天明就看到街道办张主任回来了。
他赶紧跟上,走进张主任办公室。
“张主任,我退伍转业的各种手续,都已经办完了,工作也已经落实确定在轧钢厂保卫科。这一次多亏您帮忙,真的非常感谢。”楚天明笑着开口感谢道。
张主任也是笑着摆了摆手:“这都是应该的,你为国家做贡献,我们自然要把后续安排好。在新岗位好好干。”
两人又坐着聊了会儿工作和生活上的事。
见时间差不多了,楚天明就起身准备离开,不动声色地将斜挎包里的两瓶汾酒,给放在沙发上。
张主任一开始没察觉,等楚天明走后才看到酒。
“这小子…”张主任心中对楚天明他的好感,顿时就又多了几分,觉得这小伙子懂事又实在。
另一边儿,魏福盛那边借了一辆自行车,驮着于师傅,就奔着宣武门外棉花八条胡同去了。
于师傅指着前面一个大杂院儿说道:“到了,就那个院儿,那就是我家。”
魏福盛点了点头,先到了大杂院儿门口,把自行车停下。
一边麻溜儿地摘下胳膊上的红袖章,一边跟于师傅说道:“走吧,于师傅我陪您一块儿进去。”
于师傅瞅见魏福盛主动摘红袖章的举动,也是立马松了口气,心里头那叫一个感激。
两个人才刚走进院子,就有个邻居大妈好奇地搭话茬儿问道:“哟,老于,怎么这时候回来啦?提前下班儿了?”
于师傅闹了个大红脸,尴尬得都不知道咋回话了。
魏福盛赶忙开口解释道:“大妈,于师傅有东西落家里了,回来取一下。”
进了屋之后,屋里头光线还有些暗乎。
在那小房间里,于师傅的小女儿,静静守在床边。
小小的身板儿单薄,却还时不时地伸手给床上的妈妈掖了掖被角。
小女儿一回头瞧见于师傅,就开心的喊道:“爸爸,您回来啦。”
“哎。”于师傅挤出笑容,开口问道:“你和妈妈吃饭了没?”
小女儿点了点头说:“吃过啦,我给妈做的饭,妈说可好吃了呢。”
床上的于师傅的媳妇一听,脸上露出笑模样儿,好奇地问道:“你咋回来啦?提前下班儿啦?”
于师傅说道:“没什么事儿,就回来取个东西。”
这个时候,魏福盛蹲下身子,温柔地对小女儿说道:“小姑娘,你可真懂事儿,都会照顾妈妈啦。你妈妈肯定能好起来的。”
小女儿睁大眼睛,点了点头,也是发出认真地说道:“嗯,叔叔,我会好好照顾妈妈的,等妈妈好啦,我们一家人又能开开心心的啦。”
魏福盛伸手摸了摸小女儿的头说道:“那你可真棒呀,以后啊,可得好好学习,长大了有出息,让爸妈也跟着感到骄傲。”
小女儿使劲儿点头说道:“我会的,叔叔,我要像爸爸一样努力学习,让家里日子也好起来。”
魏福盛看着小女儿那看向于师傅崇拜的眼神儿,也是不由得感慨地说道:“你爸爸确实挺努力的,不过他也会犯错误。但只要知道错了改了,那还是好爸爸。”
小女儿听了,挠了挠小脑袋,有点儿不太明白什么意思。
趁着小女儿没留神儿,魏福盛悄悄儿地就把两块钱塞到她兜里。
谁都有不好过的时候,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这回碰上家境贫寒的于师傅,还有于师傅这懂事的小女儿,他怎么也不能无动于衷。
没一会儿,于师傅就把零件交给了魏福盛。
等他俩走了之后,于师傅的小女儿还守在床边,小手无意间摸到个硬东西。
她好奇地伸进兜里,掏出一把钞票,瞪大眼睛惊讶地喊道:“妈妈您看。”
于师傅的媳妇一瞅,就知道是魏福盛给的,心里头满是感激道:“这是刚才那个叔叔放的。咱虽说穷,可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等你爸回来,得把钱还给人家。”
“这个叔叔是个好人,咱得记着人家的好。以后你也得像叔叔一样善良,别人有难处就帮一把。”
小女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紧紧握着那把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