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骄傲的心
网络小说网www.sw.kifor.cn,最快更新《旅居太平湖畔》最新章节!
我的散步,特别是在晚上,当山路一片黑暗,我就基本是在脚步的带动下,进行着一种心灵的散步了。因为目光不能透过夜幕看到更远更多的东西,思想就会代替目光,深入到黑色的里面去。
今天,我想到的是一个人应该怎样面对友情和爱情的问题。
我想,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自由和平等。自由是指选择和放弃,走近或离去的完全自主,不受其他因素左右。而平等则是双方人格尊严上的绝对平等。无论我多么的喜欢一个人,爱一个人;也无论一个人能给予我多大的帮助,我是多么的想要和他或她在一起,当我意识到自己只有感恩或处于自卑的状态时,我的心就会提醒我:你必须离开。哪怕这是一个万分痛苦的决定,也只能执行。
一个人在他人面前,应该懂得尊重,不可以显示狂妄和倨傲,但一个人的内心,却必须要保持一份骄傲。这是自我的一种独立和自信。
在我的一生中,尽管苦难重重,路途坎坷,但我极少主动请求别人的帮助。我在少年时由于自身特别的经历,很早就接受了一种观念——求人不如求自己。求人,我既怕遭到拒绝的尴尬,更怕无缘无故的给人增添麻烦。如果一个人总是轻易的向人开口请求帮助,事后又将帮助自己的人忘得一干二净,那这个人的品德就是值得怀疑的。但是,若是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心存感激又没机会或没能力报答,那就会成为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
平等,自由,这是我一生追求和坚持的基本信念。尽管我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我毫无悔意。
我知道这个社会污浊不堪,腐败丛生,但我还是要在自己的内心,保持一片莲花的世界。我不会为了得到一点所谓的好处,就甘心放弃心中的风景。
山路是黑的,可我心中却不能不点着一盏灯啊。2007-8-28
2007-8-30,多云
1,今天终于读完了《梭罗日记》,这薄薄的一小册书,我在床头上读了差不多一个月。
说实话,我对于梭罗的日记,就像他的《瓦尔登湖》一样,读着是兴味不浓的。至于为什么不是很喜欢还要去读?这大概不是冲着他的文字,而是冲着对他的生平和事迹本身。当然,我读的不是他的原文,而是翻译过来的文字。翻译作品的好读与否,有时翻译者的水平和作风起了决定的作用。但同样是翻译作品,卢梭的散步随笔和梅·萨藤的日记,读起来就毫无障碍。这应该还是与作品的原来风格有关。这个,从梭罗的日记也可以看出。他的作品在他活着的时候,并不受到欢迎。当然,也远没有现在有名。
梭罗从1817出生,到1862年去世,只活了45岁。似乎,他一生中除了在瓦尔登湖边建木屋呆过两年,后来大部分时间就是待在家里,在附近的乡村或田野里游走。我想,这在19世纪的美国,应该是很普通的事情。因为那时候城市远没有现在多,也没有现在不断蔓延的规模。他似乎没有为生计去刻意做过什么事情,有过什么安排。我说的是现在我们叫做工作的事情。他的生活也似乎并无困窘。这应该来自家庭的支持。好像在日记里面显示,他的父亲办有一间印刷所。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便接管了过来。当然,他们也许还有其他的生活来源。总之,除了在瓦尔登湖边的两年他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外,其他的时间,他可能有少量的稿费或演讲收入,但这不可能成为他生存的依靠。
他终生独身,没有家室之累,没有必须担负的生活责任,也是他可以不必过多考虑生计问题的一个原因吧。
2,由于近来几乎每天都受到房东孩子们的打扰,写作和情绪都受到影响。所以,今天早上一起来,我就将昨天晚上就写好的一张“告示”贴在门板上。“告示”的内容如下:小朋友,请不要用力乱打门,我正在写东西。工作时间,请勿打扰。
效果很好。今天一天,两个小家伙,还有大家伙们,都没有来打门,也没有像过去那样在门口转来转去。
这确实很好。
3,早上散步两个来小时,从珍珠馆沿着那条废弃的公路进山,转到曹家庄那里,从村庄里下来,回到公路上。在山上我看到几户山里人家,门口的篱笆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藤蔓上开满了星状的红色小花,很是好看。还有蓝色的牵牛花,像散落在绿草丛中的蓝色宝石,让人看了着迷。
在回来的路上,看到路边的一面白墙上垂挂出来的一蓬葫芦秧子上,悬挂着一大一小两个白色的葫芦。大的有人的脑袋那样大,小的有人的拳头那样小。它们都隐身在绿色的秧藤之间。这里人们的素质整体上来说,我觉得还是不错的。那个大葫芦能一直长到将老不被摘去,就是一例。还有路边的地里,很大的冬瓜,就躺在那里,也没有人去动它一下。
这里的农户,似乎对于人是不怎么防范的。村庄里的人家,没有谁家安装防盗门窗的。甚至,很少人家有院墙院门。但他们似乎对于野猪很警觉。村庄周围的田地里,到处都布置着警告野猪不要进入的缆绳或旗帜稻草人什么的,成了这里的一道独特风景。我在晚上散步时,还看到村庄一边的一块稻田里,扯上了一串节日灯,在那里一闪一亮的。夜行车上的外地人,看到了一定会认为那里是个乡村歌厅或酒吧什么的。其实,那只是为了惊吓一下野猪先生:此处危险,不要来食。
我的散步,特别是在晚上,当山路一片黑暗,我就基本是在脚步的带动下,进行着一种心灵的散步了。因为目光不能透过夜幕看到更远更多的东西,思想就会代替目光,深入到黑色的里面去。
今天,我想到的是一个人应该怎样面对友情和爱情的问题。
我想,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自由和平等。自由是指选择和放弃,走近或离去的完全自主,不受其他因素左右。而平等则是双方人格尊严上的绝对平等。无论我多么的喜欢一个人,爱一个人;也无论一个人能给予我多大的帮助,我是多么的想要和他或她在一起,当我意识到自己只有感恩或处于自卑的状态时,我的心就会提醒我:你必须离开。哪怕这是一个万分痛苦的决定,也只能执行。
一个人在他人面前,应该懂得尊重,不可以显示狂妄和倨傲,但一个人的内心,却必须要保持一份骄傲。这是自我的一种独立和自信。
在我的一生中,尽管苦难重重,路途坎坷,但我极少主动请求别人的帮助。我在少年时由于自身特别的经历,很早就接受了一种观念——求人不如求自己。求人,我既怕遭到拒绝的尴尬,更怕无缘无故的给人增添麻烦。如果一个人总是轻易的向人开口请求帮助,事后又将帮助自己的人忘得一干二净,那这个人的品德就是值得怀疑的。但是,若是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心存感激又没机会或没能力报答,那就会成为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
平等,自由,这是我一生追求和坚持的基本信念。尽管我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我毫无悔意。
我知道这个社会污浊不堪,腐败丛生,但我还是要在自己的内心,保持一片莲花的世界。我不会为了得到一点所谓的好处,就甘心放弃心中的风景。
山路是黑的,可我心中却不能不点着一盏灯啊。2007-8-28
2007-8-30,多云
1,今天终于读完了《梭罗日记》,这薄薄的一小册书,我在床头上读了差不多一个月。
说实话,我对于梭罗的日记,就像他的《瓦尔登湖》一样,读着是兴味不浓的。至于为什么不是很喜欢还要去读?这大概不是冲着他的文字,而是冲着对他的生平和事迹本身。当然,我读的不是他的原文,而是翻译过来的文字。翻译作品的好读与否,有时翻译者的水平和作风起了决定的作用。但同样是翻译作品,卢梭的散步随笔和梅·萨藤的日记,读起来就毫无障碍。这应该还是与作品的原来风格有关。这个,从梭罗的日记也可以看出。他的作品在他活着的时候,并不受到欢迎。当然,也远没有现在有名。
梭罗从1817出生,到1862年去世,只活了45岁。似乎,他一生中除了在瓦尔登湖边建木屋呆过两年,后来大部分时间就是待在家里,在附近的乡村或田野里游走。我想,这在19世纪的美国,应该是很普通的事情。因为那时候城市远没有现在多,也没有现在不断蔓延的规模。他似乎没有为生计去刻意做过什么事情,有过什么安排。我说的是现在我们叫做工作的事情。他的生活也似乎并无困窘。这应该来自家庭的支持。好像在日记里面显示,他的父亲办有一间印刷所。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便接管了过来。当然,他们也许还有其他的生活来源。总之,除了在瓦尔登湖边的两年他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外,其他的时间,他可能有少量的稿费或演讲收入,但这不可能成为他生存的依靠。
他终生独身,没有家室之累,没有必须担负的生活责任,也是他可以不必过多考虑生计问题的一个原因吧。
2,由于近来几乎每天都受到房东孩子们的打扰,写作和情绪都受到影响。所以,今天早上一起来,我就将昨天晚上就写好的一张“告示”贴在门板上。“告示”的内容如下:小朋友,请不要用力乱打门,我正在写东西。工作时间,请勿打扰。
效果很好。今天一天,两个小家伙,还有大家伙们,都没有来打门,也没有像过去那样在门口转来转去。
这确实很好。
3,早上散步两个来小时,从珍珠馆沿着那条废弃的公路进山,转到曹家庄那里,从村庄里下来,回到公路上。在山上我看到几户山里人家,门口的篱笆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藤蔓上开满了星状的红色小花,很是好看。还有蓝色的牵牛花,像散落在绿草丛中的蓝色宝石,让人看了着迷。
在回来的路上,看到路边的一面白墙上垂挂出来的一蓬葫芦秧子上,悬挂着一大一小两个白色的葫芦。大的有人的脑袋那样大,小的有人的拳头那样小。它们都隐身在绿色的秧藤之间。这里人们的素质整体上来说,我觉得还是不错的。那个大葫芦能一直长到将老不被摘去,就是一例。还有路边的地里,很大的冬瓜,就躺在那里,也没有人去动它一下。
这里的农户,似乎对于人是不怎么防范的。村庄里的人家,没有谁家安装防盗门窗的。甚至,很少人家有院墙院门。但他们似乎对于野猪很警觉。村庄周围的田地里,到处都布置着警告野猪不要进入的缆绳或旗帜稻草人什么的,成了这里的一道独特风景。我在晚上散步时,还看到村庄一边的一块稻田里,扯上了一串节日灯,在那里一闪一亮的。夜行车上的外地人,看到了一定会认为那里是个乡村歌厅或酒吧什么的。其实,那只是为了惊吓一下野猪先生:此处危险,不要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