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四海来朝
网络小说网www.sw.kifor.cn,最快更新《明宫风云》最新章节!
郑和船队归航后的南京城,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朱棣端坐在奉天殿那象征皇权的龙椅之上,目光扫过殿下各国使者,心中满是自豪与壮志。
“诸位远道而来,朕深感荣幸。我大明向来以礼待人,愿与各国友好往来,互通有无。”朱棣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沉稳而有力。
各国使者纷纷上前,献上本国的奇珍异宝,表达对大明的敬意与交好之意。来自西域的使者献上精美的地毯与宝石,其色泽艳丽、工艺精湛,引得大臣们一阵惊叹;东南亚岛国的使者带来珍稀香料,馥郁香气瞬间弥漫整个大殿。
“陛下,我邦久仰大明繁荣,此次前来,望能与贵国开展贸易,互通商品,共促繁荣。”一位使者恭敬说道。
朱棣微笑点头:“此事不难,朕已命人在沿海设立多处通商口岸,诸位可放心往来。我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皆是上等好物,定能满足贵国所需;而贵国的特产,也能丰富我大明百姓的生活。”
大殿内气氛热烈,各国使者纷纷表达与大明合作的意愿。朱棣一一应允,并嘱咐礼部官员,要妥善安排各国使者的行程,提供便利,让他们感受到大明的诚意与友好。
然而,在这一片祥和之中,也有暗流涌动。朝堂上,部分保守派大臣对与外国频繁往来心存疑虑。退朝后,一位老臣私下求见朱棣。
“陛下,臣以为与诸国交往过密,恐生事端。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接待各国使者,国库支出不菲,还望陛下三思。”老臣忧心忡忡地说道。
朱棣面色一正,语重心长地回应:“爱卿所言虽有道理,但目光过于短浅。与各国交往,不仅能促进贸易,增加国库收入,更能宣扬我大明国威,让四方皆知我朝的强大与包容。至于国库支出,待贸易繁荣起来,自会有回报。朕意已决,此事无需再议。”
老臣无奈,只得告退。朱棣望着老臣离去的背影,心中明白,改革与开放的道路上,总会有阻力,但他不会退缩。
与此同时,郑和正在整理远航期间的航海日志与见闻记录。他深知这些资料的珍贵,不仅能为后续的航行提供参考,更是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
“郑大人,陛下宣您进宫。”太监匆匆赶来传旨。
郑和不敢耽搁,立即进宫面圣。在御书房,他将整理好的资料呈递给朱棣。
“陛下,这是此次远航的详细记录,包括各国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等,望对陛下有所帮助。”
朱棣接过资料,仔细翻阅,眼中满是赞赏:“和爱卿,你这份功劳可不小。这些资料,让朕对海外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朕打算让你筹备下一次远航,进一步探索未知之地,加强与各国的联系。”
郑和领命,心中涌起一股使命感。他深知,每一次远航,都是大明走向世界的一步,肩负着国家的荣耀与未来。
回到府中,郑和便开始着手准备。他召集航海经验丰富的船员,商讨航线规划;与工匠们交流,改进船只的性能与装备;还挑选精通外语、外交礼仪的人才,为下一次远航做足准备。
而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百姓们也在热议着各国使者的到来。集市上,来自异国的商品吸引了众多百姓的目光,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大明与各国的交流,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朱棣站在皇宫的城楼上,俯瞰着繁华的南京城,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他要让大明成为世界的中心,让四海诸国皆来朝拜,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郑和船队归航后的南京城,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朱棣端坐在奉天殿那象征皇权的龙椅之上,目光扫过殿下各国使者,心中满是自豪与壮志。
“诸位远道而来,朕深感荣幸。我大明向来以礼待人,愿与各国友好往来,互通有无。”朱棣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沉稳而有力。
各国使者纷纷上前,献上本国的奇珍异宝,表达对大明的敬意与交好之意。来自西域的使者献上精美的地毯与宝石,其色泽艳丽、工艺精湛,引得大臣们一阵惊叹;东南亚岛国的使者带来珍稀香料,馥郁香气瞬间弥漫整个大殿。
“陛下,我邦久仰大明繁荣,此次前来,望能与贵国开展贸易,互通商品,共促繁荣。”一位使者恭敬说道。
朱棣微笑点头:“此事不难,朕已命人在沿海设立多处通商口岸,诸位可放心往来。我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皆是上等好物,定能满足贵国所需;而贵国的特产,也能丰富我大明百姓的生活。”
大殿内气氛热烈,各国使者纷纷表达与大明合作的意愿。朱棣一一应允,并嘱咐礼部官员,要妥善安排各国使者的行程,提供便利,让他们感受到大明的诚意与友好。
然而,在这一片祥和之中,也有暗流涌动。朝堂上,部分保守派大臣对与外国频繁往来心存疑虑。退朝后,一位老臣私下求见朱棣。
“陛下,臣以为与诸国交往过密,恐生事端。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接待各国使者,国库支出不菲,还望陛下三思。”老臣忧心忡忡地说道。
朱棣面色一正,语重心长地回应:“爱卿所言虽有道理,但目光过于短浅。与各国交往,不仅能促进贸易,增加国库收入,更能宣扬我大明国威,让四方皆知我朝的强大与包容。至于国库支出,待贸易繁荣起来,自会有回报。朕意已决,此事无需再议。”
老臣无奈,只得告退。朱棣望着老臣离去的背影,心中明白,改革与开放的道路上,总会有阻力,但他不会退缩。
与此同时,郑和正在整理远航期间的航海日志与见闻记录。他深知这些资料的珍贵,不仅能为后续的航行提供参考,更是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
“郑大人,陛下宣您进宫。”太监匆匆赶来传旨。
郑和不敢耽搁,立即进宫面圣。在御书房,他将整理好的资料呈递给朱棣。
“陛下,这是此次远航的详细记录,包括各国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等,望对陛下有所帮助。”
朱棣接过资料,仔细翻阅,眼中满是赞赏:“和爱卿,你这份功劳可不小。这些资料,让朕对海外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朕打算让你筹备下一次远航,进一步探索未知之地,加强与各国的联系。”
郑和领命,心中涌起一股使命感。他深知,每一次远航,都是大明走向世界的一步,肩负着国家的荣耀与未来。
回到府中,郑和便开始着手准备。他召集航海经验丰富的船员,商讨航线规划;与工匠们交流,改进船只的性能与装备;还挑选精通外语、外交礼仪的人才,为下一次远航做足准备。
而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百姓们也在热议着各国使者的到来。集市上,来自异国的商品吸引了众多百姓的目光,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大明与各国的交流,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朱棣站在皇宫的城楼上,俯瞰着繁华的南京城,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他要让大明成为世界的中心,让四海诸国皆来朝拜,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