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军事

明宫风云

第九章 朱棣南京登基

明宫风云 徐木 4.12万 2025-06-21 05:31:12
网络小说网www.sw.kifor.cn,最快更新《明宫风云》最新章节!
  建文四年,岁末的南京城,天空阴霾密布,厚重的云层似一块沉甸甸的铅板,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城墙上斑驳的痕迹,见证着往昔的风雨沧桑,而此刻,这座古老的都城正静静等待着一场权力更迭的风暴。

燕王朱棣的大军如汹涌的潮水,数月前冲破了南京的城门,靖难之役落下帷幕,可城中的局势依旧暗流涌动。燕王的营帐扎在皇城之外,士兵们身着铠甲,手持长枪,目光警惕地巡视着四周。营帐内,朱棣身着玄色长袍,剑眉紧锁,手中的书卷摊开在案几上,却无心研读。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进城后的种种景象:昔日繁华的街市如今一片萧条,百姓们眼中满是惶恐与迷茫;皇宫大殿内,建文皇帝不知所踪,那象征着至高皇权的龙椅空落,却仿佛仍散发着无形的威严。

“殿下。”一声低唤打破了他的沉思,帐帘一挑,道衍和尚姚广孝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来。他身着一袭灰色僧袍,面容清癯,双眸却透着深邃的智慧光芒。“殿下,明日便是登基大典,诸事已筹备妥当。”

朱棣微微颔首,站起身来,在营帐中缓缓踱步。“姚师傅,这皇位,朕如今唾手可得,可心中却愈发忐忑。”他的声音低沉,带着几分忧虑。

姚广孝微微眯起眼睛,目光望向营帐外的夜空,悠悠说道:“殿下,这是天命所归。自起兵以来,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皆能化险为夷,此乃上天眷顾。如今登上皇位,当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创太平盛世,方不负这一番苦心。”

朱棣停下脚步,目光坚定地看向姚广孝,“朕定当如此。只是朝中旧臣,人心未附,该如何是好?”

“陛下无需忧心。”姚广孝微微一笑,“那些心怀异志之人,不过是一时难以接受改朝换代。陛下只需恩威并施,重用贤能,宽待百姓,时日一长,民心自会归附。”

朱棣点了点头,心中稍安。二人又商议了许久,直到夜深,姚广孝才告辞离去。朱棣望着帐外摇曳的灯火,久久未眠。

第二日清晨,天色微明,南京城便热闹起来。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却又透着一丝压抑的气氛。百姓们早早地便聚集在道路两旁,他们身着朴素的衣衫,眼中满是好奇与敬畏,交头接耳地议论着即将到来的登基大典。

皇城的承天门下,朱棣身着华丽的龙袍,头戴冕旒,端坐在一辆装饰精美的龙辇之上。龙袍上绣着九条栩栩如生的金龙,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龙辇缓缓前行,两侧是身着鲜艳甲胄的御林军,他们步伐整齐,威风凛凛。道路两旁的百姓纷纷跪地,高呼“万岁”。

朱棣的目光平静地扫过人群,心中却波澜起伏。他深知,这声声“万岁”背后,既有真心拥戴,也有迫于形势的无奈。要想真正赢得民心,稳固这来之不易的皇位,还有漫长而艰辛的路要走。

来到奉天殿,殿内香烟缭绕,庄严肃穆。朱棣在一众大臣的簇拥下,缓缓走上台阶,来到那象征着皇权的龙椅前。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坐下,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大臣们整齐地跪地,山呼海啸般的朝拜声在大殿内回荡。朱棣微微抬起手,示意众人平身。

此时,礼部尚书蹇义上前一步,展开手中的诏书,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以菲德,仰承天命,靖难兴师,拨乱反正。今登基大宝,定鼎南京,改元永乐。自即日起,大赦天下,减免赋税,与民休息……”

诏书宣读完毕,大殿内一片寂静。朱棣目光缓缓扫过众人,开口道:“朕登基为帝,实乃上天眷顾,祖宗庇佑。朕定当兢兢业业,治理天下,不负百姓之望。众爱卿,当与朕同心同德,共创太平盛世。”

大臣们纷纷表态,言辞恳切,可朱棣却敏锐地察觉到,有些人的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并非全然是忠诚与拥戴。

登基大典结束后,朱棣回到乾清宫。他坐在龙椅上,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这时,太监匆匆走进来,“陛下,翰林院侍讲方孝孺求见。”

朱棣微微一怔,嘴角浮起一丝冷笑,“他终于来了。宣他进来。”

方孝孺身着素服,昂首挺胸地走进乾清宫。他面色苍白,眼神却透着坚定与不屈。见到朱棣,他并未下跪,而是拱手行了一礼。

朱棣看着他,心中既恼怒又有些欣赏。“方孝孺,朕如今已登基为帝,你身为翰林侍讲,当为朕起草登基诏书。”

方孝孺冷哼一声,“燕贼篡位,天下共愤。我方孝孺宁死,也不会为你起草诏书。”

朱棣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方孝孺,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朕敬重你的才学,只要你肯归降,朕定当重用你。否则,休怪朕不客气。”

方孝孺仰天大笑,“你就是灭我十族,我也绝不为你这逆贼效劳。”

朱棣怒不可遏,“好,既然如此,朕就成全你。来人,将方孝孺押入大牢,诛其十族。”

方孝孺被拖出乾清宫时,仍在高呼:“燕贼,你不得好死!”朱棣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一杀,虽能震慑一些心怀不轨之人,但也会让天下人诟病。可在这皇权面前,他已别无选择。

处理完方孝孺之事,朱棣又陷入了忙碌之中。他开始着手整顿吏治,选拔贤能之士。朝堂之上,他每日与大臣们商议国事,讨论如何恢复民生,加强边防。

一日,朱棣在御书房审阅奏章,户部尚书夏原吉前来奏事。“陛下,如今天下初定,百姓生活困苦,各地赋税拖欠严重。臣建议,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税,同时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

朱棣微微点头,“夏爱卿所言极是。此事就交由你去办,务必让百姓们感受到朝廷的关怀。”

夏原吉领命而去。朱棣又拿起一份奏章,是关于北方边防的。他皱起眉头,陷入了沉思。北方的蒙古势力一直是大明的心腹大患,如今登基为帝,必须要加强边防,确保边境的安宁。

“来人,宣兵部尚书金忠进宫。”朱棣吩咐道。

不一会儿,金忠匆匆赶来。朱棣将奏章递给他,“金爱卿,你看看这份奏章。北方边防吃紧,朕打算派大军出征,彻底解决蒙古的威胁,你意下如何?”

金忠仔细看完奏章,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出征之事,需谨慎考虑。如今国家初定,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不宜大动干戈。臣以为,可先加强边防防御,训练士兵,同时派使者与蒙古各部进行和谈,分化他们的势力。待时机成熟,再一举出击。”

朱棣听后,觉得有理。“金爱卿所言甚是。那就先按你说的办,加强边防防御,密切关注蒙古的动向。”

日子一天天过去,朱棣在皇位上逐渐站稳脚跟。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减轻百姓负担,发展经济,加强中央集权。朝堂之上,虽然仍有一些暗流涌动,但在他的铁腕治理下,逐渐趋于稳定。

南京城的百姓们,也渐渐从战乱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街市上,店铺重新开张,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荣的景象。朱棣望着这一切,心中感到一丝欣慰。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是大明的皇帝,肩负着天下苍生的重任。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