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病房里的商机
网络小说网www.sw.kifor.cn,最快更新《胡同深处是吾乡》最新章节!
杨光辉在病床上翻了个身,石膏腿磕在床沿上发出“咚”的一声。他皱了皱眉,伸手去够床头柜上的木雕图纸,手指刚碰到纸边,输液管就绷直了。
“哎哟。”他轻声哼了一句,调整了一下姿势,把输液架往身边拉了拉。
林芳芳早上已经上班去了,说是去医院附近的工艺品厂送样品。病房里只有他和那个被涂成粉色的铁皮机器人。那小玩意儿正夹着输液管,一动不动地站在窗台上,像个滑稽的守卫。
他盯着图纸看了好一会儿,心里盘算着那些线条该怎么落刀。尺寸误差不能超过半毫米,这要求可不低。他摸了摸口袋,里面还有一张李主任留下的名片,上面印着“恒艺工艺品有限公司”,地址就在城南工业区。
窗外风声呼啸,雨还没停。护士进来换药的时候,他趁机问:“你们医院有没有废弃的X光片?”
护士愣了一下:“你要干啥?”
“当尺子用。”他说,“输液管太软,画直线不好使。”
护士笑出声来:“你这病人真有意思。”她出去没多久,还真带了几张废弃的X光片回来。
杨光辉接过一看,果然挺硬实,边角也整齐。他立刻用指甲在上面划出刻度线,再拿圆珠笔标上数字,一张简易的刻度尺就成了。
他低头继续研究图纸,一边比对数据,一边用钢笔在纸上做标记。每一道曲线、每一个弧度,他都看得极仔细,仿佛那不是一张纸,而是通往新生活的地图。
中午,林芳芳回来了,手里拎着饭盒,脸上带着点兴奋。
“我见着王婶女儿了。”她一边打开饭盒一边说,“她说最近好多下岗工人都在找活干,竞争挺激烈的。”
杨光辉点点头:“那你呢?”
“我去工艺品厂门口转了一圈。”她咬了一口馒头,“厂子不小,但门卫卡得严,不让进。我只能在附近打听打听。”
她从包里拿出一张名片:“这是他们厂长的联系方式,是王婶女儿偷偷塞给我的。”
杨光辉接过名片看了看,上面写着“陈厂长”,电话号码后面还有一行小字:技术部合作专线。
“明天我去试试。”他说。
林芳芳点头:“我也去。”
两人吃着饭,病房里一时安静下来。外面的雨还在下,病房里的气氛却比昨天缓和了不少。
第二天上午九点半,林芳芳推着轮椅进了恒艺工艺品厂的大门。杨光辉坐在轮椅上,手里抱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他做的几个木雕样品。
门卫打量了他们一眼:“找谁?”
“我们约了李主任谈外包加工的事。”林芳芳语气平稳。
门卫进去通报后不久,李主任出来了。
“来了?”他笑着打招呼,“走吧,我带你们去会议室。”
会议室不大,但墙上挂着几幅精美的木雕作品照片。李主任招呼他们坐下,又递过来一杯水。
“你们带来的样品呢?”他问。
林芳芳打开布包,取出一块龙凤图案的木雕。李主任接过去,放在桌上仔细端详。
“这雕刻手法……有点老派。”他说,“但工艺确实不错。”
“我们之前在机床厂做过精密零件。”杨光辉开口,“对尺寸把控比较严格。”
李主任点点头:“你们知道我们这次的订单是什么吗?”
“听说是木雕工艺品。”林芳芳回答。
“具体来说,是出口日本的一批佛像底座。”李主任说着,抽出一份合同,“这批货要求极高,必须按图施工,误差不能超过半毫米。你们能接吗?”
杨光辉接过图纸看了看,眉头微微皱起:“材料是红木?”
“没错。”李主任点头,“而且打磨要光滑,表面不能有任何毛刺。”
林芳芳和杨光辉对视一眼。
“我们可以试试。”杨光辉说。
李主任笑了:“那好,先签个试单合同。如果第一批做得好,后续还有更多。”
合同签完后,李主任又叮嘱了几句注意事项,便起身送他们出门。
走到厂区门口时,林芳芳忽然停下脚步:“李主任,能不能借你们护士站的电话用一下?我想给我妈打个电话。”
李主任一愣:“我们厂里没有护士站啊。”
“哦……”林芳芳反应过来,“不好意思,我记错了。”
她笑了笑,拉着轮椅往外走。
等走出厂区大门,她才低声说:“刚才在厂里看到王婶女儿了。”
“她怎么说?”杨光辉问。
“她说最近有人在暗中打压咱们。”林芳芳神色凝重,“刘哥那边的人已经开始盯上了赵大爷孙子,说是要断我们的摊位来源。”
杨光辉沉默了一会儿:“那就别指望摆摊了。”
“嗯。”林芳芳点头,“专心做木雕吧。”
回到医院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杨光辉一进病房就开始研究那份佛像底座的图纸,一边看一边用X光片尺测量比例。
林芳芳则坐在床边,掏出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
“喂,王婶吗?我是林芳芳。”她压低声音,“我想问问,赵大爷孙子现在怎么样了?”
电话那头传来王婶的声音:“今天早上被人打了两拳,还好不太严重。不过孩子吓得不敢出门了。”
林芳芳叹了口气:“谢谢您一直帮忙照应。”
挂了电话,她看着杨光辉:“这事得想办法解决。”
“我知道。”杨光辉没抬头,继续在图纸上标注。
傍晚时分,护士进来查房,顺便换了药。杨光辉趁着这个机会,向护士借了剪刀和胶带。
“你想干嘛?”护士好奇。
“做模具。”他说。
他把X光片裁成条状,再用胶带拼接成模板,然后对照图纸,一点一点地校准尺寸。
林芳芳看着他专注的样子,没说话,只是默默地给他倒了杯热水。
晚上八点多,杨阳背着书包来了。
“你怎么又自己跑来了?”林芳芳责备一句。
“没事,我认得路。”杨阳把书包放下,从里面掏出来一个小盒子,“爸爸,给你带的。”
杨光辉打开一看,是一个迷你木雕,是个小房子,做工精细,连瓦片都刻出来了。
“你自己雕的?”他惊讶。
“嗯。”杨阳点头,“我在废品站找了块边角料,用你的工具练的。”
杨光辉看着儿子,眼里有些亮光。
“真不错。”他摸了摸杨阳的头,“以后咱爷俩一起搞。”
林芳芳在一旁笑了。
第二天中午,医生来查房,说杨光辉恢复得不错,可以出院了。
办手续的时候,护士突然指着床头柜上的铁皮机器人:“这个小东西,你们还要带走吗?”
林芳芳愣了一下:“怎么了?”
“病房的小孩都喜欢它。”护士笑着说,“昨晚有个小姑娘发烧,就是靠它哄睡着的。”
杨光辉看了看那个粉红色的机器人,点了点头:“那就留着吧,它虽然是我们的宝贝,但这里小朋友更需要它,回去再做一个吧!”
出了医院,林芳芳扶着杨光辉慢慢往前走。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空气里还带着点湿气。
“回家吧。”她说。
“嗯。”杨光辉应了一声,回头看了眼医院的大门,“等我们做出第一件成品,再来感谢他们。”
林芳芳没说话,只是握紧了他的手。
他们刚走到公交站,手机响了。
林芳芳掏出来一看,是批发市场熟人号码。
她按下接听键,说了几句,脸色渐渐变了。
“怎么了?”杨光辉问。
林芳芳看着他,声音有些发抖:“王婶说,刘哥的人今天放话了——如果我们敢接工艺品厂的活,就把我们赶出市场。”
杨光辉沉默了几秒,缓缓开口:“那就别回市场了。”
林芳芳看着他:“直接开工坊?”,杨光辉微笑点点头。
风一阵吹过,卷起了地上的一片落叶。
远处的天边,乌云正在散开。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杨光辉在病床上翻了个身,石膏腿磕在床沿上发出“咚”的一声。他皱了皱眉,伸手去够床头柜上的木雕图纸,手指刚碰到纸边,输液管就绷直了。
“哎哟。”他轻声哼了一句,调整了一下姿势,把输液架往身边拉了拉。
林芳芳早上已经上班去了,说是去医院附近的工艺品厂送样品。病房里只有他和那个被涂成粉色的铁皮机器人。那小玩意儿正夹着输液管,一动不动地站在窗台上,像个滑稽的守卫。
他盯着图纸看了好一会儿,心里盘算着那些线条该怎么落刀。尺寸误差不能超过半毫米,这要求可不低。他摸了摸口袋,里面还有一张李主任留下的名片,上面印着“恒艺工艺品有限公司”,地址就在城南工业区。
窗外风声呼啸,雨还没停。护士进来换药的时候,他趁机问:“你们医院有没有废弃的X光片?”
护士愣了一下:“你要干啥?”
“当尺子用。”他说,“输液管太软,画直线不好使。”
护士笑出声来:“你这病人真有意思。”她出去没多久,还真带了几张废弃的X光片回来。
杨光辉接过一看,果然挺硬实,边角也整齐。他立刻用指甲在上面划出刻度线,再拿圆珠笔标上数字,一张简易的刻度尺就成了。
他低头继续研究图纸,一边比对数据,一边用钢笔在纸上做标记。每一道曲线、每一个弧度,他都看得极仔细,仿佛那不是一张纸,而是通往新生活的地图。
中午,林芳芳回来了,手里拎着饭盒,脸上带着点兴奋。
“我见着王婶女儿了。”她一边打开饭盒一边说,“她说最近好多下岗工人都在找活干,竞争挺激烈的。”
杨光辉点点头:“那你呢?”
“我去工艺品厂门口转了一圈。”她咬了一口馒头,“厂子不小,但门卫卡得严,不让进。我只能在附近打听打听。”
她从包里拿出一张名片:“这是他们厂长的联系方式,是王婶女儿偷偷塞给我的。”
杨光辉接过名片看了看,上面写着“陈厂长”,电话号码后面还有一行小字:技术部合作专线。
“明天我去试试。”他说。
林芳芳点头:“我也去。”
两人吃着饭,病房里一时安静下来。外面的雨还在下,病房里的气氛却比昨天缓和了不少。
第二天上午九点半,林芳芳推着轮椅进了恒艺工艺品厂的大门。杨光辉坐在轮椅上,手里抱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他做的几个木雕样品。
门卫打量了他们一眼:“找谁?”
“我们约了李主任谈外包加工的事。”林芳芳语气平稳。
门卫进去通报后不久,李主任出来了。
“来了?”他笑着打招呼,“走吧,我带你们去会议室。”
会议室不大,但墙上挂着几幅精美的木雕作品照片。李主任招呼他们坐下,又递过来一杯水。
“你们带来的样品呢?”他问。
林芳芳打开布包,取出一块龙凤图案的木雕。李主任接过去,放在桌上仔细端详。
“这雕刻手法……有点老派。”他说,“但工艺确实不错。”
“我们之前在机床厂做过精密零件。”杨光辉开口,“对尺寸把控比较严格。”
李主任点点头:“你们知道我们这次的订单是什么吗?”
“听说是木雕工艺品。”林芳芳回答。
“具体来说,是出口日本的一批佛像底座。”李主任说着,抽出一份合同,“这批货要求极高,必须按图施工,误差不能超过半毫米。你们能接吗?”
杨光辉接过图纸看了看,眉头微微皱起:“材料是红木?”
“没错。”李主任点头,“而且打磨要光滑,表面不能有任何毛刺。”
林芳芳和杨光辉对视一眼。
“我们可以试试。”杨光辉说。
李主任笑了:“那好,先签个试单合同。如果第一批做得好,后续还有更多。”
合同签完后,李主任又叮嘱了几句注意事项,便起身送他们出门。
走到厂区门口时,林芳芳忽然停下脚步:“李主任,能不能借你们护士站的电话用一下?我想给我妈打个电话。”
李主任一愣:“我们厂里没有护士站啊。”
“哦……”林芳芳反应过来,“不好意思,我记错了。”
她笑了笑,拉着轮椅往外走。
等走出厂区大门,她才低声说:“刚才在厂里看到王婶女儿了。”
“她怎么说?”杨光辉问。
“她说最近有人在暗中打压咱们。”林芳芳神色凝重,“刘哥那边的人已经开始盯上了赵大爷孙子,说是要断我们的摊位来源。”
杨光辉沉默了一会儿:“那就别指望摆摊了。”
“嗯。”林芳芳点头,“专心做木雕吧。”
回到医院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杨光辉一进病房就开始研究那份佛像底座的图纸,一边看一边用X光片尺测量比例。
林芳芳则坐在床边,掏出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
“喂,王婶吗?我是林芳芳。”她压低声音,“我想问问,赵大爷孙子现在怎么样了?”
电话那头传来王婶的声音:“今天早上被人打了两拳,还好不太严重。不过孩子吓得不敢出门了。”
林芳芳叹了口气:“谢谢您一直帮忙照应。”
挂了电话,她看着杨光辉:“这事得想办法解决。”
“我知道。”杨光辉没抬头,继续在图纸上标注。
傍晚时分,护士进来查房,顺便换了药。杨光辉趁着这个机会,向护士借了剪刀和胶带。
“你想干嘛?”护士好奇。
“做模具。”他说。
他把X光片裁成条状,再用胶带拼接成模板,然后对照图纸,一点一点地校准尺寸。
林芳芳看着他专注的样子,没说话,只是默默地给他倒了杯热水。
晚上八点多,杨阳背着书包来了。
“你怎么又自己跑来了?”林芳芳责备一句。
“没事,我认得路。”杨阳把书包放下,从里面掏出来一个小盒子,“爸爸,给你带的。”
杨光辉打开一看,是一个迷你木雕,是个小房子,做工精细,连瓦片都刻出来了。
“你自己雕的?”他惊讶。
“嗯。”杨阳点头,“我在废品站找了块边角料,用你的工具练的。”
杨光辉看着儿子,眼里有些亮光。
“真不错。”他摸了摸杨阳的头,“以后咱爷俩一起搞。”
林芳芳在一旁笑了。
第二天中午,医生来查房,说杨光辉恢复得不错,可以出院了。
办手续的时候,护士突然指着床头柜上的铁皮机器人:“这个小东西,你们还要带走吗?”
林芳芳愣了一下:“怎么了?”
“病房的小孩都喜欢它。”护士笑着说,“昨晚有个小姑娘发烧,就是靠它哄睡着的。”
杨光辉看了看那个粉红色的机器人,点了点头:“那就留着吧,它虽然是我们的宝贝,但这里小朋友更需要它,回去再做一个吧!”
出了医院,林芳芳扶着杨光辉慢慢往前走。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空气里还带着点湿气。
“回家吧。”她说。
“嗯。”杨光辉应了一声,回头看了眼医院的大门,“等我们做出第一件成品,再来感谢他们。”
林芳芳没说话,只是握紧了他的手。
他们刚走到公交站,手机响了。
林芳芳掏出来一看,是批发市场熟人号码。
她按下接听键,说了几句,脸色渐渐变了。
“怎么了?”杨光辉问。
林芳芳看着他,声音有些发抖:“王婶说,刘哥的人今天放话了——如果我们敢接工艺品厂的活,就把我们赶出市场。”
杨光辉沉默了几秒,缓缓开口:“那就别回市场了。”
林芳芳看着他:“直接开工坊?”,杨光辉微笑点点头。
风一阵吹过,卷起了地上的一片落叶。
远处的天边,乌云正在散开。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