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九脉通达大圆满
石壁上的线条越刻越多,不知不觉间刻了十多条。
“经过十多天的苦修,我的伤势已经痊愈,实力有所提升,但是还有两个大穴位没有打通。”
“修炼《望月诀》吧。”
《望月诀》是先天境功法,按照以往的经验,补天石应该会反馈几缕气流。
拿出《望月诀》,开始修炼起来,果然识海中的补天石感应到他在修炼新的功法,气流脱落,融入他的脉络。
“有了这几缕气流,再加上我吐纳苦修,应该够我突破。”
时间过得飞快,石壁上的线条不断增加,洞中修炼已近一个月。
这一日,静坐的杨宏睁开眼,双目惊芒闪烁,接着很快隐了下去,于瞳孔中部形成若隐若现的晶点。
细细感受体内脉络真气流动,每条从丹田流出,一个循环后流回丹田。
其中手脚四肢各有一条脉络,躯干的前后左右各有一条脉络,从丹田到头颅有一条脉络,加起来一共九条脉络。
九条脉络循环交叉,于丹田汇聚交融,形成一个复杂完整的经脉体系。
“全身108个大穴位完全打通,9条脉络全部贯穿,九脉通达、循环反复,后天境第九重大圆满!”
杨宏站起身,随意挥洒,一拳一脚展现出莫大威力,只打得周围空气“砰砰”炸响。
打了一阵,全身真气向外炸开,把他唯一穿着的四角裤衩震得粉碎,光溜溜的不着一缕。
纳戒中没有衣服布匹,找不到衣服穿,只得赤着身子。
“反正洞中就我一个人,每天不穿衣服,遛鸟也没什么。”
杨宏瞥了一眼器宇轩昂的物事,不以为意。
如今的杨宏,已经站在先天境大门口,打开门跨进去,便能突破后天境,进入先天境。
继续静心打坐,过了良久,露出苦恼之色。
“感觉差了点什么,好像摸到一扇大门,大门却紧紧锁着,找不到钥匙,怎么也打不开。”
从后天境到先天境,是把全身真气完全淬炼转换成罡劲,绝不是简简单单的累积就能实现,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是本质上的改变。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武者,即便修炼真气化罡功法,可依旧不得其法,打不开先天大门,穷其一生也无法突破关口。
那些无法化罡成功的武者,既不是底蕴不浑厚,也不是修炼不刻苦,究其根本,是心灵的认知无法突破。
杨宏隐隐有一种感觉,自己欠缺的是对罡劲的深层次认知。
若能继续潜心修炼,在后天境第九重停留一年半载,不断地打熬心智、提升认知,必定可以化罡成功。
一年半载,能够从后天境第九重突破进入先天境,对其他武者来说,如此夸张的修炼效率,绝对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但是对杨宏而言,他实在等不起,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耗费,必须尽快突破。
“一定有办法,一定有办法……”
杨宏的大脑飞速运转,思索着一切可能的法子。
“我之所以无法突破,是因为对罡劲的深层次认知不够,好比盲人摸象,认识有限,无法领悟到罡劲的真谛。”
“倘若我能再修炼一套化罡功法,增强认知,说不定就能突破。”
“可是,我去哪里去找另一套化罡功法呢?”杨宏陷入沉思。
目前,杨宏一共修炼了三套化罡功法,分别是《冥鲲化鹏诀》《落霞心诀》和《望月诀》,身上并没有第四套化罡功法。
思来想去,一个极为大胆的念头在脑海中闪现,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办法唯有一个,那便是自创一套!”
自创化罡功法,这个想法说出去,只怕会笑掉所有人的大牙。
真以为化罡功法是大白菜,洒几颗种子,施点肥,浇点水,然后就等着收获?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杨宏既敢想,也敢干。
在清江县时,杨宏结合自身所学,把杨家的《回春功》进行改良,优化成《高级回春功》,他的父母修炼后,成效非常明显。
现在,杨宏手上有三套化罡功法。
《望月诀》来自覃家,功效普通。
《落霞心诀》属于门派,效果不错。
最让他倚仗的是《冥鲲化鹏诀》,源自《北冥黑水劲》,乃是一等一的功法。
在这三套功法基础上,参照临摹,汇聚交融,化繁为简,未必不能创出一套新的功法。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亦是杨宏念念不忘的心结。
他的爷爷杨云萧,七八十岁高龄,带着一帮老兄弟离家十多年,只为找到真气化罡功法。
他的父亲杨平安,母亲肖文婷等亲人,也没有一本化罡功法。
因此,杨宏心中一直有个念想,必须为杨家准备一套化罡功法。
将来有一天,等他回到清江县,可以交到父母亲人的手中。
清江县杨家庄,三代人努力和愿望,无论如何一定得实现。
《冥鲲化鹏诀》太过神秘,在没有足够自保能力之前,万不能传出去。
《落霞心诀》和《望月诀》分别是大门派、大家族的传承,也不能传出去,否则以杨家庄那点实力,根本承受不了落霞山和覃家的怒火。
目前看来,最好的办法,是为杨家创出一套功法。
杨宏说干就干,脑海中展开《冥鲲化鹏诀》等三套功法,逐字逐句研读、对比,抽丝剥茧、细细揣摩,寻找其中相似的重要点。
化罡功法的主要原理大同小异,差异在细节方面。
好比一辆马车,大体框架相似,均是一个车厢,两个轮子,以及拉车的马匹。
但是车厢的原材料、精致度不同,轮子的材质、弧度、抗颠簸不同,马匹的数量、优劣不同,这辆马车跑起来天差地别。
有的马车造价千万、奢华大气,一口气跑几百里不在话下。
有的马车造价低廉、普普通通,跑几十里都累得够呛。
杨宏自创功法,好似造马车,首先要做出车厢、轮子等大概框架,然后精雕细琢,逐步完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杨宏仿佛刻苦钻研的学者,一遍又一遍的研读、琢磨。
随着他的深入,对三套功法的理解认识不断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