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同意
是不是瞎忙活那还用说?
赵玉梦又不傻。
“大富,你觉得我是去不去啊?”
“看你自己想不想去,今年的活不多,我一个人再请几个小工就可以了。”
“你想去就去,不想去的话就直接和玉梦说。”
李桂芬内心纠结,一方面,她是长辈,给赵玉梦无偿帮忙是没问题的,但是谈钱的话总是伤感情,外人总会有闲话。
但就像赵玉梦说的,她有自己的家庭和事情,不可能天天都能帮她。
另一方面,她想到赵玉梦说的也有道理,她去请外人帮忙的话确实不放心。
她能保证自己会好好帮忙,不起坏心思。
她去的话,全家人都要放心一些。
更何况同样是干活,这活比起做泥水工,要轻松不少呢。
“如果你忙得过来,我是想去的,就是这工资给得太高了,我有些亏心。”
王大富闻言建议道:“你要想去的话,就少收她一点不就行了。”
其实王大富也是想自己妻子去帮赵玉梦的,除了妻子考虑的问题,他还考虑到做泥水工实在是太累了。
这些年她跟着自己,吃过太多苦,现在年纪也大了,他希望她能轻松点。
李桂芬听见丈夫这么说,马上就拿定了主意,“那好,我这就去和玉梦说,晚上就和她一起出摊。”
“我和你一起去。”
夫妻俩走到王家老宅的时候,赵玉梦三人刚刚端起碗,才刚开始吃午饭。
见他们俩上来,吴永梅招呼道:“你们吃了没?没吃一起吃点?”
今天他们吃的就是酸汤粉,这个味道家里人都喜欢。
这几天中午家里都没做饭,全都是吃的酸汤粉。
王龙富夫妻俩闻着味道,口中疯狂分泌唾液。
两人也不扭捏,直接就去灶上给自己煮了一碗。
等他们都端了一大碗粉过来,赵玉梦三人都吃了一半了。
见他们都端着粉吸溜,根本没功夫说话。
王龙富两人也低头专心吃粉,只等大家都吃好了再说。
一时,屋里都是几人吸溜粉的声音。
饭后,李桂芬才和赵玉梦说:“玉梦啊,你早上说的我和你舅舅商量了,他今年忙得过来。”
“你说的事我同意了,就是早上你说的工资实在是太高了。”
“我也和你舅舅商量了,你不用给这么高,每天就给一百二算了,不出摊的时候我也不收你的工钱。”
赵玉梦听她终于答应了,满心高兴。
“舅妈,我知道你是心疼我,但是我真没有亏待自己,给你这么多我还是能赚到钱的。实在是我这其实也是很忙的,工钱给少了我也不安心。”
“您不用觉得有什么负担,我请别人也是要付钱的呀。”
王兴科也帮腔道:“既然玉梦都这么说了,你就安心来帮她吧,工资的事也别再说了。”
“她这么安排肯定有自己的道理。”
李桂芬夫妻俩听了也不再说了,只默默决定以后一定要努力工作。
事情确定了,赵玉梦和李桂芬两人就开始忙活起来。
今天赵玉梦有经验了,担心到时候忙得吃不上饭,两人先在家里吃了晚饭才出发去县里。
的确不如她所料,她们才刚支好摊子,就有客人上门了。
“老板,煮两碗粉!”
赵玉梦还没来得及把价目表挂上,闻言急忙把牌子挂上,微笑着对来的两人道:“麻烦两位看看要吃什么?”
两人是昨天晚上排队没吃到的人之一,知道老板这是在提醒他们呢,笑道:“老板,昨天我们两兄弟就来过了,知道行情,你只管煮吧。”
赵玉梦歉意一笑,“不好意思,我这也是为了避免误会。”
“理解理解,老板快给我们煮吧,昨儿晚上没吃到,害我一晚上都记着,今晚特意没吃饭,早早就来等着了。”
“好嘞,多谢多谢,你们先坐,我现在就煮!”
说完,她点起火,开始煮粉。
李桂芬帮忙支起摊子,不经意间看到赵玉梦写的价目表,惊得她一跳。
五十块一碗?
这能有人吃吗?
事实证明是有的,她还没从震惊当中回过神来,就有客人上门了。
见赵玉梦已经在煮粉了,她才回过神来,想上去帮忙。
但她从来没做过生意,一时之间不知道从哪入手。
再说自今晚第一批的两人坐下后,没多久就又有几人走到桌子边坐下,让赵玉梦煮粉。
赵玉梦见他们熟门熟路的又有些眼熟,猜测可能是回头客,也就不提醒了。
只是她很快就忙起来了,舀汤、放料、盛碗,看着没几个步骤,做起来要把握时间,还是要些功夫。
李桂芬见状上前把配菜一份份装好,蘸水也分盛在一个个蘸水碗中,给赵玉梦节省些时间。
不到二十分钟,两张桌子就全部坐满了,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酸汤粉味道。
本来刚开始这两桌都是昨天没吃到或者昨天已经吃过了的,新人几乎没有。
但从锅里的酸汤烧开后,酸汤粉的香味就传了出去。
因着这诱人的香味,把附近出来觅食的人吸引了好些过来。
不知道酸汤粉价格的刚开始还是被吓走了,但是在看到端着粉吸溜的人吃得一脸陶醉后,又有些动摇。
见排队的人越来越多,香味也浓得像长了钩子似的勾着他们的鼻子。
不少人咬咬牙也加入到了队伍之中。
来到后面的人被香味吸引过来,见前面排着长长的队伍,忍不住好奇问前面排着的人,“兄弟,这是排的什么?这么多人?”
前面的了然,又是一个被香味勾来的。
“你也是闻着味过来的吧?我也不知道,听前面的人说是卖酸汤粉,听说五十块一碗呢,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
新来的人震惊,“什么?五十块一碗?怎么不去抢劫?不是,兄弟,这么贵你还在这排队买?”
“嗨,谁说不是呢,本来我没打算卖的,但是你去前面看看就知道了。”
新来的人不信邪,走上前去看。
走过排着的长队,他就看见了令他难以忘记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