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九瑶县
黄公子的热切来的太过怪异,不要说是刚刚过来的妙英,就是一直作陪的王允福峥,都觉得不可理解。王允反应快,马上就联想到这是不是妙英诡计,可是若是说连三公之一的黄家也在其中插了一腿,区区的王家到底有什么可图谋的?或者说是要针对宫里的娘娘和四皇子?还是只是这黄二公子上当受骗了?
黄公子可能这知道自己失态了,侧身施了个拱手礼,转而对王允道:
“既然妙英真人就在王世伯的车队中,小侄愿随同世伯一道上路,不知世伯意下如何?”黄公子说这话的时候,笑眯眯的,脸上的肉挤成了一团,花花看得有趣,便模仿着,小脸跟着皱起来,转头朝福峥看去,福峥不甘示弱的也把脸整个鼓起来,却正好被王允抓个正着,狠狠一瞪,福峥立马焉了,看得花花拍手咯咯直笑。
黄公子被这孩子突然的笑声弄得不着脑袋,还是期待的看着王允,这可是关系着他的身家性命,同时暗暗打定主意要是王允拒绝了,他便是舍了面子也是要赖着妙英真人的。
王允也在为难,这在他看来明显是个套子要让他钻。黄公子虽然说只是黄太常卿的侄儿,但是黄大人膝下只有两个庶子,这黄二的身份也就不一般了。要是这黄二在他的这里出点什么事情,王家和黄家便要交恶了,可是要是黄公子被他打发了,在外面有个好歹,他同样也得罪黄家。这两相比较之下,王允还是同意了,毕竟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他总还是能派人把黄公子护个严实,当下摸着胡子笑得一脸的和煦:
“世侄既然有此雅意,老夫求之不得啊,还要劳烦贤侄多多指点指点我这个不成器的孙子啊!这黄二虽然看起来有些不美,却是黄家极重视的嫡子,人品文采也是上上乘,福峥能与他交好,半点坏处也没有。
黄公子也是常在人精子堆里打滚的,何况他爹就是兼着弘文馆的院士,常常在他面前提起王相的孙子小小年纪就是如何的仪美恭稳,不骄不躁,他哪里会不知道王允的话只是谦辞,当下夸道:
“家父时常念叨着小公子勤学先至,指点小侄可不敢当,至多共讨切磋。”也许是有求于人,黄公子虽然圆滑,但这姿态也摆的有些低了。
王允哪里会不知道,不动声色的承下了黄公子的奉承,笑呵呵的摸着胡子,对着福峥训到:
“峥儿,能得到你黄世伯的指点可不容易,你要用心学着。”
福峥自然应是。
妙英在边上仔细打量着黄公子,之前离得远,只直觉他的马车有些奇怪,等黄公子下了马车,近了车队妙英才感觉到那种不协之感是什么,他身上有妖气,极淡,似乎是去过什么不洁之地偶尔沾染上的,按理来讲只要正午的阳光一晒,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可是他身上的妖气,却是缠绵不断。妙英见黄公子和王允福峥在一起,恐怕是哪个黑心的术士得人钱财,施法下咒这才有了妙英失礼擅闯幔帐的事情。
王允是多精于察言观色的人物,只是一眼就知道黄公子和妙英有话要说,但是他又怎么可能放着他们两个单独谈话,这才有了之前的对话。
黄公子也不是憨人,虽然之前有些乱了阵脚,但是反应过来之后也有几分明白王允的顾忌,他遇到的事情虽然荒诞不经,但是接下来恐怕还有要仰仗这位王世伯的地方,总也要给人一个交代,这头黄公子想明白了,连忙赶在王允下令启程之前,匆匆加了一句:
“小侄还有个不情之请,”黄公子恭恭敬敬的向王允施礼,王允自然拦着没让他拜下去,嘴里倒是很豪爽的说着:
“但说无妨!”至于做不做就是另一回事了。
“小侄想请世伯做个保荐,请妙英真人救我性命!”王允并不是没猜到黄公子所求和妙英有关,只是没想到他所求会攸关性命。拒绝自然是不可能的,可是幔帐这里实在不是说话的好地方,当下笑道:
“这有何难?只是现在天色不早,要不先启程,否则露宿野外就不美了。”
王允的提议合情合理,黄公子也是知道轻重的,自然应是。
王允的马车是车队了最大的,但内里并不比女眷的舒适,四周虽然蒙了布,却是厚棉,底下也没有垫上褥子,而是单单的几个蒲团,小几也不比女眷车里的大,不难想象,要是王允一人在里面自然是极空荡的,可是挤下了黄公子以后,空间迅速的局促起来,王允挥挥手让福峥下去也没显得更宽松些。
王允德高望重,妙英方外之人,就黄公子有求于人,这泡茶的差事自然就落在了他身上。平心而论,黄公子虽然胖些,但是煮茶的样子行云流水,滚茶放盐的时间也恰到好处,但是车里的空隙本来就小了,黄公子蹭来蹭去,看着也实在是辛苦。
偏偏王允和妙英都是极守礼的人,硬生生忍到了黄公子奉茶,心里自有总大松一口气的感觉,这时候,车队早开始行进,王允掀了帘子,边上的王陶生附耳过来,王允交代了几句,车队里人声马蹄声车轴声,想要听清楚马车里说了什么着实不易。
王允放了帘子,妙英的神念感觉得出外面马队变了阵形,隔了半身的距离团团护着马车。这时候王允倒像个真正的保荐人,先启了话头问黄公子到底所求何事。
黄公子这时可能是放下心中大石,找到了倾诉的人,话匣子一开就关不住了:“此事说来话长。”
人所共知,朝廷举荐选材的时候,并不是先观人品才学,而是先看身材相貌,言之堂皇,总不能污了陛下的眼睛是吧?但是只要是有规矩,便有例外,一般的人家只要不是太离谱,花些银子也就是了,至于黄公子,若不是有个三公之一的伯父,他这辈子便是和仕途无缘了,虽然他领的,也不过是永远也见不着圣颜的闲职,卫尉寺武库修编。所幸他性格乐观直爽,同任何人都能说上两句,人缘在长安里倒是还不错,几年下来还借着伯父的光,小小的往上爬了一步。
但是前些日子,有人替黄公子和郭淑妃的表妹说亲,黄家是四皇子一派的,但是这联姻却分派的并不严格,便是娶了做填房也不是什么大事,可事情就坏在了郭淑妃闹出了这么一档子的丑事,这门亲事虽然没成,但是郭淑妃却是在皇上面前提过的,皇上一个迁怒,就把无妄之灾的黄公子以形体有辱圣视的理由给贬谪成了小小的县官。
本来只有黄公子在县城呆上几年,自然就会因为政绩显著调回长安,可是黄公子的无妄之灾还没完。黄公子上任的县城,正是王家的车队下一个休整的地方,九瑶县。
当初黄公子带着仆人一路悠哉悠哉的玩到九瑶,大大方方的拿着任书要去交接,却发现整个衙门只剩下个半疯半聋的主簿,应该在任上的县官根本不在,大印摆的整整齐齐的,黄公子也不以为意,只以为前任吃不得苦弃官而逃了,只是奇怪这个衙门到底是怎么运作的。没过多久他就知道这个衙门有多清闲,清闲到前任弃官而逃也没人发现。这九瑶县小,只有三个村,九个宗姓,小事一般族中的长老就处理好了,大事嘛,村斗,族斗,总之没官府什么事。
黄公子是个耐得住寂寞的,日日吟诗作对,偶尔去一趟山里的游猎,虽比不得长安的舒适但胜在逍遥自在,不对劲的事情就从一次游猎开始,那日他记得特别清楚,他花了几日的时间设伏,才活捉了一只山猫,高高兴兴带人回到衙门就发现,满屋子的凄凉,留守的丫鬟一死,一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