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莫欺中年穷
谢行舟嘴角快和太阳肩并肩……不,应该是快冲出银河系了!
哎呀呀,他也是有娘子关心的人喽~
殊不知,他应该是有“娘”关心的小孩。
两人同台不同频,聊的还挺融洽。
说完乡试,沈禾把红薯的事跟谢行舟说了一下。
谢行舟凝眸,“县令大人要想将红薯献给皇上,一定会经过府城,郡守不是傻的,这种功劳肯定要分上一份。”
分一份还是轻的,就怕郡守会独占。
官大一级压死人,郡守身后还有家族,碾死宋县令就跟碾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
“除非县令大人有人脉……”
“没有,”沈禾摊摊手,“村长说了,宋县令出身农家,当初的恩师也早已致仕,同窗还没他的官大。”
可以说是孤立无援。
夏日里蚊子多,沈禾耳边两只蚊子一直“嗡嗡嗡”叫嚷,她烦躁地挥了挥,试图把它们赶走。
回家之后,她的脾气好了很多,要在做任务时碰见郡守这种官员,她早就换上夜行衣去府城了结他了。
谢行舟从书袋里掏出一把蒲扇,轻轻给沈禾扇风,顺便赶走蚊子。
“别忧心了,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没准宋县令有别人不知道的路子,明天去见过县令再说吧。”
沈禾回屋睡觉去了,谢行舟站在院子里思考--
要不抽个暗卫把郡守暗鲨了?
免得娘子心烦!
……
县城离清河村稍远,需要两个时辰才能到,依旧是牛叔赶着牛车,送村长和沈禾慢悠悠去县城。
这还是沈禾第一次来县城,瞧着比清河镇大了一倍不止。
村长没有耽误,直接和沈禾往县衙去找县令。
宋县令为人亲和,县衙的衙役、门房也同样如此,村长说找宋县令有要事相商,门房认得村长,就让人带他们去见县令。
今日无事,宋县令难得松快一会儿,他放松的法子是在厨房做饭。
锅里的菜还没熟,就听下人禀告:清河村村长求见。
宋县令以为有关于蝗虫的事要说,把锅交给厨子,急吼吼去前厅见村长。
“草民见过县令大人。”
“免礼免礼,”宋县令挥挥手,让村长起来,“周村长,你此次来可是有什么事?”
村长恭恭敬敬站在县令跟前,小声道:“还请大人找个安静的地方,草民有要事禀报。”
宋县令看了村长一眼,起身让村长跟他去书房。
两人往外走,沈禾也跟着。
刚才沈禾在村长后面站着,宋县令只顾着看村长,没发现沈禾的存在。
“周村长,这位是……”
宋县令以为沈禾是村长的孙女,正想说让沈禾在这里等着,就听村长道:“大人,这是草民村里的人,与草民要禀告的事情有关。”
“这样啊,”宋县令点点头,表示知道了,“那咱们去本官后院的亭子里聊。”
宋县令家里不算大,后院没种花草,倒是种着各类蔬菜,还有两棵果树。
三人落座以后,宋县令问:“周村长,不知你要跟我说什么事?”
村长不慌不忙把拎来的篮子放在桌子上,掀开上面的布,几块硕大的红薯出现在宋县令面前。
宋县令从未见过此物,他拿起一个来,细细端详,“这是?”
“回大人,”村长笑着道,“这是一种能吃的粮食,名叫‘红薯’,草民粗略算过,此物能亩产近一千斤!”
“一千斤!”
宋县令腾的一下站了起来,眼睛瞪得像铜铃!
“周村长,”宋县令震惊过后,狐疑地看向村长,“你……可去医馆看过了?”
他说话委婉了点,但意思是:村长,你是不是发烧了说胡话?
村长的手下意识捋了捋胡子,“草民不敢欺骗大人。”
实际上,村长还把亩产说少了。
昨天沈禾回去后,村长立即上山挖了一棵红薯,连最小的小红薯都没放过。
村长种了一辈子地,虽不能算出具体产量,但大概可以估摸出亩产。
“此物是草民村里的沈禾姑娘发现的,她的父母曾游历四方……”
村长直接搬出沈禾的那套说辞,一个字没变,照搬给宋县令听。
说完之后,村长示意沈禾给宋县令讲讲红薯的使用方法、功效什么的。
一老一少轮番上阵,宋县令被炸的头昏脑胀,老半天才理清思绪。
“你说,这种叫红薯的粮食亩产一千斤?”
村长点头点头。
“你说,红薯味甜,饱腹感极强,方便储存,连藤叶也能吃?”
沈禾点头点头。
宋县令得到肯定答复,觉得脑袋瓜子还是懵懵的。
天老爷!
百姓苦了这么多年,终于能吃饱了!
他当了这么多年县令,终于要升官了!
莫欺中年穷!
他宋鸣堤年少不得意,人至中年,终于要一飞冲天了!
宋县令狂喜,恨不得现在就骑上最快的马,把红薯送到京城,送到皇上面前。
他急吼吼招呼站在亭子外面的下人去他书房拿笔墨,“快点快点,我要立刻写书信……”
“大人,”村长委婉道,“大人要不要亲自去清河村看看,想来不着急上报。”
宋县令没听出村长的弦外之音,摆摆手,“这是天大的事,得第一时间让皇上知晓。”
他亢奋之下,连和郡守有仇这件事都忘了。
沈禾揣手手,无情打碎宋县令的美梦,“民女听说郡守大人与您……嗯,不太合得来,您这封信送到府城,怕是会……”
被人抢功劳。
对啊。
宋县令发热的头脑被泼了一盆冷水,他即刻冷静下来。
他的恩师曾说,人生在世,很多事不能用功名利禄来衡量,在国家百姓面前,为官者务必清正廉洁,以国家百姓为先……
宋县令也一直奉恩师的话为人生准则,并照此行事,不与其他人同流合污、蝇营狗苟。
为此,宋县令没少遭到同僚的冷嘲暗讽,甚至落井下石。
谁让宋县令不和他们一样接受贿赂?
官场的大染缸里,容不下宋县令这种清正廉洁之人,出淤泥而不染,并不适合官场。
午夜轮回之际,宋县令也会想:
恩师,你教我的是否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