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土地运动
两天过后,工人招募工作顺利结束。
军工厂和矿场在李弘茂的银两支持下,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
常梦锡脚步匆匆地来到庆王府,他眉头微皱,神色间带着几分忧虑。
见到李弘茂后,赶忙行礼。
“殿下,下官前来向您汇报近期情况。”
李弘茂抬起头,目光中带着期许。
“常大人,辛苦了,快快请讲。”
老实说,看到常梦锡一脸疲惫,他多少有些敬佩。
这些日子为了招募两万工人,常梦锡可是日夜操劳,半点空闲时间都没有,他把这一切看在眼里。
要不是常梦锡如此兢兢业业,招募工人想要这般顺利怕是不可能。
常梦锡清了清嗓子,说道:“殿下,军工厂和矿场的建设正如您所期望的那般顺利推进。然而,眼下却有一个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
其实在招募工人的时候,军工厂和矿场的建设就已经在如火如荼展开了。
由于殿下大力的支持,所需的银两不打折扣,建设工作非常顺利。
只等军工厂和矿场建设到位,招募的工人就可以开工生产了。
只要按照规划进行,他也可以松一口气。
俗话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招募工人可以告一段落,但另一件事才是他过来找殿下的缘由。
他微微顿了顿,脸上的忧虑愈发明显。
“这段时间,从外地来了十六万灾民。只是,如今已无多余的耕地可分配,无主的土地早已分给最先来的灾民,剩下的土地都在庐州各地的地主手中。下官实在不知该如何安置这十六万灾民,所以恳请殿下暂停接收灾民。”
自从殿下开出优厚的条件,再加上张统领派人大力宣传,庐州周边的灾民基本上全都来了庐州。
原先庐州有大量的无主土地,全都是战乱再加上旱情导致的。
不过这些无主的土地如今已经全部分给灾民了,并且这些在庐州城附近安家落户的灾民全都种上了土豆。
而现在来庐州逃难的十六万灾民全都是大周过来的,他们得到消息后纷纷跑来庐州求一条活路。
相比而言,大周的旱情更加严重,再加上大周的动乱更加频繁,这就导致了大周有很多灾民。
别看十六万灾民很多,但和大周所有的灾民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要知道,大周占据中原大地,自古就是神州大地的中心,人口数量庞大。
光是紧邻唐国的大周灾民就有十六万之多,他都不知道该如何安置这么多灾民。
如果继续接收大周的灾民,还会有源源不断的灾民涌来庐州,到时候就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李弘茂听完,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
他深知,每一个灾民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若暂停接收,这些灾民将再次陷入绝境。
尽管这些灾民是大周的老百姓,但同为中华儿女,他也不能见死不救。
用徐川的话说,不管是南唐,还是后周,又或是其他国家,全都是一家人。
他的雄心壮志不仅仅是成为南唐的皇帝,更是成为全天下的皇帝。
所以在他眼里,不管是南唐的老百姓,还是后周的老百姓,全都是他的子民。
再者,发展庐州的实力需要大量的人口,越多越好。
反正以他的财力,不用担心养不活大量的人口,自然是尽可能接收更多的灾民。
片刻后,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不,继续接收灾民,有多少接收多少。这十六万灾民的安置问题,我来想办法。”
常梦锡看着李弘茂坚定的眼神,心中既敬佩又担忧。
“殿下宅心仁厚,只是这安置之事实在艰难……”
李弘茂摆了摆手:“常大人,此事我自有打算。你先去忙其他事务,安置灾民之事,我会尽快想出对策。”
待常梦锡离开后,李弘茂在书房中来回踱步。
他深知,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在短时间内妥善安置这么多灾民。
思索再三,他决定再次前往后世,寻求徐川的帮助。
李弘茂穿过铜镜,来到了徐川的别墅。
徐川看到李弘茂,笑着迎了上来:“弘茂,几天不见,今日前来,可是有什么要事?”
其实看到李弘茂一脸心事重重,徐川就猜到李弘茂遇到了难事。
李弘茂叹了口气,将灾民安置的难题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徐川。
“川哥,如今这情况,我实在是毫无头绪,还望川哥能为我指点迷津。”
徐川沉思片刻,缓缓说道:“这的确是个难题,不过,办法总是有的。依我之见,可以从地主那里下手。庐州大部分的土地都在地主手中。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把地主手中的土地全部没收,然后分配给这十六万灾民,以及以后不断涌来庐州的灾民。”
原本他的打算是等李弘茂夺得南唐皇位后,然后在南唐全境分地。
现在看来,庐州目前面临的情况需要尽快开展。
虽说徐川说得轻松,但李弘茂一脸不可思议,还以为听错了。
“川哥,没收地主的土地?”
哪怕他对政事不上心,也知道没收地主土地必然导致庐州的动荡。
土地可是地主的命根子,此举不是逼着庐州的地主拼命吗?
徐川自然明白李弘茂的意思,只是淡定的笑了笑。
“以你现在在庐州的威望,还需要怕那些地主吗?你只要振臂一呼,整个庐州近五十万的老百姓全都会拥护你,可以轻而易举的荡平庐州所有的地主。再者说了,马先进统领的那两千重骑兵,踏平那些地主也只是顺手的事。”
李弘茂也知道是这个道理,但他依旧担心,不希望庐州发生动乱。
另一方面,他要把庐州发展壮大,也需要庐州那些地主的大力支持。
徐川见李弘茂有些纠结,话锋一转。
“你不愿意动用大棒的话,也可以给点胡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