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有人emo了!
尽管同原著有所差别,但这一段毫无疑问是猴哥重回花果山,自号齐天大圣的一段!
只是从这样的角度出发解读,王友仁只感受到无言的悲壮与震撼!
而这一战的后果,原著中早已经写明。
随后画面一转到大战后的天宫。
“天蓬,你可知罪?”
“知道,因为我扶起了所爱的人,所以有罪。”
王友仁迷茫、不解,这算什么罪?
继续看下去,他突然明白。
原来,这就是神。
他们刚刚在上,他说你有罪,那便有罪。
原因、理由?
那种事从一开始就不重要。
天蓬从高高的天庭坠落,在凡间成为一个猪仔。
然而他却没忘,那粒红色的药丸最终他没有选择咽下,而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挚爱。
画面再转。
天宫锁妖柱。
不管是五万狂雷,凌迟,火烧,又或者三百天狼......
哪怕身子早已被撕烂,但他却依旧活着。
因为他是天地造化的灵猴,只要心不死,就不会被灭!
同样,只有绝望,能毁灭一颗不死的心......
看着后续的故事,王友仁越来越沉默,积累在心中的悲伤也是越来越多。
这五百年从头到尾就是一场骗局。
西游更是骗局。
因为没有人能打败孙悟空。
能打败孙悟空的只有他自己。
所以要战胜孙悟空,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怀疑自己,否认他自己,把过去的一切当成罪孽,把当年的自己看成敌人,一心只想解脱,一想只要正果。
于是便有了这场骗局。
因为......
在神的字典里,所谓“解脱”,不过就是死亡;所谓“正果”,不过就是幻灭;所谓“成佛”,不过就是放弃所有的爱与理想,变成一座没有灵魂的雕像。
随着王友仁将这本书放下,眼中已是在不知不觉中噙满泪水。
他想到了故事中的那一个个角色。
想到那个在下界找了足足五百年,终于拼凑出琉璃喜极而泣,最终又被王母随手拍碎陷入癫狂的沙僧。
想到那个在凡间每每在深夜望着皎月,不管如何用话语麻醉自己,也忘不了曾经一切,最终冲进阿月的宫殿,同爱人葬身于火海的八戒。
想到同如来赌上自己一切的金蝉子。
想到私自触犯天条,在花果降下雨水的小白龙。
想到那个抱着猴哥尸体,一步步走向火海的紫霞仙子。
想到那个最后明悟一切,高举金箍棒,喊着自己的名字“天地生我孙悟空!”奋力想要打破这一切的猴子......
或许,通篇下来,唯一值得安慰的只有如来那句“我输了,原来世上真的有我不能预料之事。”
算尽一切的他,到最后也没有算到对方宁愿死,也不肯输!
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他们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却只有一个轻飘飘的“我输了”。
这样一句话语,又如何能让人感到释怀!?
至少,这一个假期里,王友仁都沉浸在这份emo中。
直到周日的晚自习上。
刘瑶拍拍王友仁的肩膀:“眼睛都肿的跟什么似的了,实在不行就请个假吧。”
“你怎么没事?”
“我?”
刘瑶歪歪头:“我为什么会有事。”
“这么悲伤的故事,你怎么,怎么可能......”
没等王友仁说完,刘瑶装作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噢!你说《悟空传》啊!”
“因为......”
“我压根就没看啊~”
王友仁:??
......
发生在周日后的小故事暂且不提。
周六的当晚,那些第一时间看完《悟空传》的撰稿人们,纷纷难以抑制内心翻涌的复杂情绪。
只能用自己的文字表达。
“曾经,我们都是那样无法无天的猴子,但命运最终都会让我们带上紧箍咒,拈花而笑时,也许还能从眉目中看到那只蹦蹦跳跳的猴子。”
“故事的通篇让我看到了对权威的对抗,那种曾经代表正义、充当英雄具有典型化、脸谱化的形象发生了彻底的转化,每一个形象都被赋予了丰富与复杂的价值内涵,超越了原著中形象的单向性和特定化。
每一个形象自身都矛盾重重、行动不居、让人琢磨不透。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超越了原有的形象阐释框架和解释规范,不断冲击和修改我们已有的期待视野。
年少时的我,或许有着同样的勇气发出对抗的声音,不向任何事物低头;如今回首再看,那份勇气竟是不知在何时被遗弃。
感谢言木老师的《悟空传》,让我想起了那个被遗落下的自己。”
“回顾原著,唐僧师徒西行的这一路上所遭遇的诸多磨难里,那些因为仙、佛的疏忽或是监管不力而造成的灾难,最终都未获得任何实质性的惩罚。
相反,获得神、佛帮助的他们,还要对他们感激涕零。
而那些没有背景的妖兽,则是平平淡淡的死去。
眼下对比着《悟空传》的故事细细咀嚼,才发现所有的讽刺,早在一开始便已注明。”
“......最让我感慨的,是全书对爱情的描写!
小白龙对唐僧的爱情,紫霞与悟空的爱情,猪八戒与阿月的爱情......
里面的人物在爱情中得到更加全面更加世俗化的表现,爱情成为唯一神圣的东西,它甚至取代了去西天取经的神圣地位。”
“尽管最终的结局并非那样的完美,但我们看到,正如作者所描述的那般,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
“......”
当然。
赞誉的声音有很多,批评的声音也同样不少。
“这样的作品根本算不上《西游记》的同人作品。”
“里面的表现太过世俗化,作者完全就是在想当然。”
“这种阴谋论根本无从考证,通篇看到无病呻吟。”
“结构太混乱了,一会儿五百年前的,一会儿五百年后的,看得人眼花缭乱,完全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
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当一个人的想法固定时,便没有人能够撼动。
况且,这些批评的声音,又有谁知道到底有多少是因为真的觉得差,又有多少是因为利益相关呢?
就连金钱也不能做到让人人喜欢,何况一本小说?
总之,评论的参考意义并不大。
倒不如将一切交给最终的数据说话。
比如......
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