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处处忍让的道君皇帝
朝中众人见道君皇帝脸有不悦之色,又提及到宋江的名字,当即便有附和道。
“梁山宋江聚众闹事,前番攻打大名府不说,后又拒不招降,接二连三与朝廷作对,这等土匪,又有什么事情是不敢做的?”
此言一出,立刻有人跟着附和道。
“趁童大将军此番出兵之际,请圣上下令,出兵剿灭梁山贼寇。”
“请圣上下令,剿灭贼寇!”
满朝文武,竟然异口同声的呼喝起来。
道君皇帝看了大殿之中的众人一眼,又看了一眼手中的两封奏折,道君皇帝自顾自的说道。
“如此经世之才,当真世所罕见,没有朕的扶持,他都能将整个郓州地界打造如此井然有条,这样的人才,你们为何如此排挤?”
道君皇帝此言一出,一众朝臣这才发现是自己理解错了意思。
但不知道具体情况之下,众人只是一脸疑惑的看向道君皇帝。
道君皇帝招了招手,示意旁边的太监过来宣读奏折之中的内容。
等太监读完,一众朝臣这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那郓州地界的情况,竟然和宋江三个月之前提出的构想,完全一样。
直到这一刻他们才明白,郓州地界发生如此大的改变,全是因为宋江而起。
这样的人才,别说是要一个小小的丞相之位了,就算想要当一国之君,其能力也是绰绰有余。
当然,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他们自然无法说出口。
可知道了事情的原由之后,这些人心中的震撼,仿佛拿着刀剑的士兵看见了手枪一般,满脸的惊骇之色。
刚刚还要道君皇帝下令剿灭梁山的众人,此时只觉脸上一阵火辣辣的疼。
一众人哑然之下,再也没有可以诬陷梁山的借口了。
道君皇帝见状,叹了口气道。
“如今,你们是否还觉得,宋江索要丞相一职,是在痴心妄想?”
群臣不答,只是默然的站在堂下。
他们原本以为,郓州之地匪祸横行,这才导致税赋无法收上来,如今听了奏折里面的内容才知道,郓州之地不但没有匪祸,百姓的日子反而比其他地方的人过得好。
只是这一点,他们便无从反驳了。
就在群臣沉默之际,一个苍老且沙哑的声音从殿外传了进来。
“那宋江固然有经世之才,将郓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可赋税收不上来,又有什么用?”
众人闻言,均扭头望向大殿之外。
只见刚刚在大殿之上晕厥过去,已经年过花甲的蔡京,在一个年轻后生的搀扶之下,缓缓向大殿走来。
只这片刻的功夫,这位丞相大人便醒转过来了,看其模样,应该没有什么大碍。
以至于很多人心里都在猜测,刚才蔡京丞相晕厥过去,到底是装的,还是真有其事?
蔡京也不理会众人异样的目光,走到大殿正中央,语气不容置疑道。
“梁山匪寇未经上报,私自给予百姓好处,其目的只是为了笼络人心,如今又唆使郓州百姓,拒不上缴赋税,其谋逆之心已经昭然若揭。”
顿了顿,蔡京缓了一口气继续说道。
“如今梁山羽翼未丰,若不趁此机会将其剿灭,日后恐成大患,还望圣上三思。”
蔡京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是一片哗然。
与道君皇帝所言相比,蔡京的这番言论,似乎更符合眼下的情形。
梁山迟迟不肯接受招安不说,更是不动声色的将郓州进行整改,其后郓州知府无法上缴赋税,这一连串的事情放在一起,梁山谋反的心思反而更加的明显了。
以至于刚刚还在替梁山说好话的道君皇帝,此时也不禁有些疑虑起来。
沉默了片刻,道君皇帝还是有些不甘心,语气沉闷道。
“丞相所言不无道理,宋江这等才能,若能为朝廷所用,必能中兴大宋,若宋江有异心,也必成大患。”
道君皇帝站起身来,俯视众人道。
“可童将军的奏折中已经说了,郓州境内并未发现任何梁山众人的踪迹,依朕之见,梁山未必有谋逆之心。”
蔡京闻言,哀求道。
“圣上,谋逆之事,干系重大,宁可错杀一千,也绝不可放过一个,若那宋江真无谋逆之心,又怎会迟迟不肯接受招安,只凭这一点,圣上就应早做决断。”
朝中众人也反应过来了,忙附和道。
“请圣上早做决断!”
面对群臣的呼喝,道君皇帝缓缓坐回了龙椅之中,看着手中的两份奏折久久不语。
良久,道君皇帝似乎下定了某种决心一般,对众人说道。
“如此大才,就这么杀了着实有些可惜,朕还想再给他一次机会。”
见众人一脸疑惑的看向自己,道君皇帝缓缓说道。
“丞相之位关系到整个大宋的兴衰荣辱,自然不可轻易许给他,既然郓州之地是宋江的主意,依朕之见,不如先许他一个郓州知府的职位,若宋江能将郓州治理好,日后在慢慢将其提拔为一国之相,诸位以为如何?”
道君皇帝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众人知道再劝也是无益。
如今郓州知府已然疯癫,知府的位置正好空缺出来,道君皇帝如此做法,倒是没有谁有异议。
更何况,这里面还有试探梁山的意思。
若宋江真无谋逆之心,他必然会欣然接受郓州知府一职,如若不然,到时候道君皇帝便再也没有可以为梁山辩驳的借口了。
群臣没有异议,道君皇帝便着手安排人去办此事。
思来想去,道君皇帝觉得,朝中众人与梁山都不怎么对付,最后还是派了一名太监前往梁山。
这太监身体毕竟有所残缺,虽然一路紧赶慢赶,但也耗费了三天时间,才到达梁山脚下。
梁山自是早就得到了消息,派人将太监接到了梁山之上。
还没有下船,站在船上的太监,看见梁山上面的情形,不免也呆愣了起来。
这太监久在宫中,对皇宫十分熟悉。
而开封府是整个大宋最为繁华的地方,皇宫更是开封府的重中之重,对于小太监来说,他可是见过大宋最为繁华之地的人。
可梁山上的景象,比他所见的开封府都要繁华不少。
除了那些极为奢靡的假山巨石、亭台楼阁等建筑梁山没有之外,其他坊市铺面,街道市井梁山可谓是应有尽有。
更为难得的是,如今并非逢年过节的,可梁山上却人头攒动,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样的景象,比之开封府的情形,那是有过之而不及。
小太监甚至一度怀疑,他一连奔行了三日,怎么又回到开封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