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有人欢喜有人忧
听了她的恭喜,谢氏一口气没上来晕了过去。
周围人议论纷纷,成亲一日,有孕一个多月,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大家都慌了神,老夫人赶在韩相反应过来之前,把人们都喊进了门,又命管家挨个发钱堵了围观群众的嘴,韩府丢不起这个人。
韩遥肚子里孩子是谁的,大家心知肚明,不止谢氏,老夫人也烦闷的很,既要瞒着家里的男丁,又要解决这个孩子,着实是个难题。
谢氏醒后拉着老夫人的手,她已经慌得六神无主了,“母亲,她肚子里的孩子定是槐哥儿的,这怎么办才好,韩府的长孙绝对不能有个这么荒唐的出身!”
老夫人被她吵的心烦,“慌什么,你赶紧去带槐哥儿相看,门第差不多就行,赶紧娶进门。”
“喏。”谢氏应了,她早就相看看好了,刘尚书的嫡孙女刘荷,“那肚子里的孩子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做掉!我韩府世代清白,长孙绝对不能有个这么恶心人的出身,一旦身份曝光,韩府基业将毁于一旦。”老夫人眼睛里冒出要杀人的光芒。
院外的韩遥手一抖,滚烫的药液洒在手腕上,烫的起了好几个水泡,她惊慌失措,像个无头苍蝇一般乱窜着,“进哥哥,对,进哥哥,儿子啊,只有你父亲能救我们娘俩了。”
老夫人悄悄派心腹叫来了韩迢,祖孙二人讲着悄悄话,“秋姐儿,祖母有个不情之请。”
看着老夫人为难的模样,韩迢猜了个大概,韩遥有孕之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这关乎着韩府的脸面及百年清誉,老夫人甚至连府医都不信任,制落胎药的重担自然就要落在韩迢的肩头了。
不过,她还是得装一装的,起码人设不能塌,“祖母为何如此见外啊,秋秋是您的亲孙女,陛下以孝治天下,无论您说什么,孙女都不会拒绝的。”
“好孩子,好孩子!”老夫人激动的握着韩迢的手,欣慰的目光刺的韩迢眼疼,“你帮祖母制一碗落胎药来,要伤害最大的,最好是喝了终身不育的。”
老夫人是清楚韩遥手段,也同样清楚韩进对韩遥的感情的,有一个意外来的孩子就会有下一个,与其一个一个打,倒不如一次到位。
韩迢装作震惊的模样,缓缓松开了老夫人的手,“祖母不可啊,此药至阴至毒,对女子伤害极大,太损阴德了,孙女不敢。”
“你必须这么做!”老夫人态度变得强硬起来,“韩遥肚子里的孩子是你二哥哥的,若是这个孩子降生了,对韩府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若是被你祖父的政敌抓到把柄了,那韩府就完了,你忍心看着韩府轰然倒塌吗?”
行吧,道德绑架都用上了,还有什么忍不忍心的,韩迢双膝跪地,目光变得无比坚定,“孙女知道了,一定不会放任韩府倒台的,祖母放心,日落以后,药会熬好送到慈院的。”
“好,你下去准备吧。”老夫人歪在贵妃椅上,静嬷嬷轻轻按压着她的太阳穴。
“喏。”韩迢乖巧退下了。
——
秋院药气熏天,韩迢用了最大剂量的药,老夫人都吩咐了,她怎能不照做呢,所有给韩遥添堵的事她都乐意做,只是可惜,秦准那么不争气,就这么死了,她还没玩够呢。
“姑娘,坏女人穿着清凉又熏了媚香去祠堂了。”东风前来禀报。
她还真是一点都等不了了,这天才刚黑,韩府的大门还未落钥,她就等不及了,想必是被逼得太紧,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阿姐,你瞧瞧我给你带了什么。”小胖子举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丑面具过来。
韩迢接过他手里的面具,嫌弃的皱了皱眉,“哪来的?这也太丑了吧!你这个审美可一点都没随母亲,母亲插花的手艺冠绝京都,你怎么连选个面具都选的这么丑呐。”
“什么啊!”小胖子明显就不开心了,“不许你这么说我师父,他已经很努力选了,这是整个军营一致通过的最美面具,他特意托我带过来,约你明天逛灯会。”
灯会?韩迢恍然大悟,可不就是七夕了吗,正是个大好的时机。
韩迢将面具放在一边,将药壶里的药液倒了出来,盛进碗里交给东风,“东风啊,你将此药送到慈院去,然后再去嘉院叫一趟父亲、母亲,就说我有事要咨询他们,一定不要偷喝,听懂了没?”
东风点点头,“那我回来可以喝剩下的吗?”
韩迢摇摇头,“不可以哦。”
东风撅起了嘴巴,她有些小失落,韩迢拍了拍荷包,“回来糖都是你的。”
“好耶,我这就去送,一滴都不会洒的。”她欢欢快快的跑出了秋院。
“阿姐,你要去见我师父吗?”小胖子试探般的问道。
“你希望我去吗?”韩迢反问。
小胖子思索良久,答道:“我听阿姐的,没有人能左右你的想法,你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想嫁人就嫁人,不想嫁人我就养你一辈子,谁让我只有你一个阿姐呢,你能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快乐,没有人能替你做决定。”
韩迢被他的话感动的眼眶都湿润了,她拍了拍小胖子的肩膀,“阿姐喜欢你师父,意气风发的少年将军哪个闺中女子不喜欢呢,只是要问过父亲、母亲,他们同意了,阿姐才能去赴宴。”
“不愧是我阿姐,你可真有眼光,我师父冠绝京都,碾压所有世家子,你能和他喜结连理,我能安心的,若是其他人,我定是要好好考察一番的。”小胖子傲娇的说。
韩迢被他逗得哈哈大笑,姐弟二人闹作一团,这样的日子可真好啊,若是能永远这样就好了,等解决了韩遥和韩进,她们一家人就能心无芥蒂的幸福生活了。
“啊——”
姐弟二人被一声高亢的男声吓了一跳,小胖子先反应过来,他道:“是父亲的声音,从祠堂里传来的,我们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