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小记者
明明是陪着自己一起睡觉的女儿,大半夜却悄悄去了别人的房间。
张母的心情很不好,只觉从小教给女儿,身为女孩子要矜持的话像是喂了狗。
第二天一大早,后院传来若有若无的声音,还是把这位母亲从睡梦中吵醒。
“妈,你醒啦?”
“谁在外面?”
“江河在练早功,他每天都这样。”
家世好、长得俊、人也自律,张母愈发觉得假期几乎都赖在床上的自家女儿,除了现在还没有皱纹的脸蛋,其他的地方都配不上人家。
可问题是有钱人的身边缺年轻漂亮的女人么?
这样的想法几乎越发坚定了她这位母亲两人不合适的想法,但看看两个孩子今天在一起蜜里调油的样子,她清楚不能说。
城东区,一处新开发的楼盘。
母子俩随着人流听着售楼员滔滔不绝的讲解,时而交头接耳,时而频频点头。
“瞳瞳,这个楼盘位置不错,日常出行方便,小区环境也可以,还有校区名额。”
张瞳拉了拉一脸满意的张母:“妈,是不是太贵了?我算了下,付掉首付的话咱们就不能买第二套了。”
张母虽然对这里非常满意,但是口袋里的,预算无疑是最重要的。
正纠结的时候,张瞳拿着两张银行卡颤颤巍巍从包里拿出来。
“江河给你的?”
“嗯,他说出门多带点钱,有备无患。”
不管女儿带着点希冀的目光,张母很清楚这钱不能用,用了这个钱哪怕江河不在意,他家里恐怕都会有想法。
但这小区的房子,他确实是喜欢。
左右为难的时候,销售经理拿着喇叭大声宣传:“今天交付定金的客户,可以参与我们的抽奖活动,最高可享受六折优惠,但仅此一位。”
抽奖这个东西,压根就是扯淡。
张母不认为自己有这样的好运气,也不认为自家女儿有这样的运气。
不过她也没拦着前去抓奖的女儿,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然而等到结果出来的时候,她这个做母亲的直接呆在原地。
“真中奖了?”
“妈,我真中奖了,六折六折。”
世界观遭受冲击的张母如何也想不通自己女儿何德何能中奖,他们所在的城市这种抽奖的事情也不是没有,虽然奖品只是洗衣粉之类的日程生活用品,中奖率还高到离谱那种,就这样自家女儿都没中奖过。
现在六折的概率,她想不通怎么能中奖的。
迷迷糊糊付款办理手续之后,她还是没忍住看着自己女儿问道:“是买下了吧?”
“买下了。”
“你这孩子运气什么时候这么好了?”
原本只是她随口一问,可是张瞳很认真的答道:“从香江回来之后,我就感觉运气变好了,可乐那种再来一瓶的饮料,我跟同学一连开出七瓶。”
眼见女儿的话不似作伪,张母不得不再度审视女儿男朋友。
不对,是自家女婿了。
临近春节。
江河不得不返回香江,江母已经几次电话催促了,真要不回家过年,他敢保证母亲会杀到京城来。
这次因为只有自己一个人,直接从京城飞到香江。
在他上飞机当天,张家母子就搬出了四合院,即便他对母女俩说过随便住。
一路平安的到了香江,从贵宾通道刚走出机场,刚跟车子旁边的宋哥挥手远远打了个招呼。
旁边拿着相机的眼镜妹小跑到他身边。
“江先生你好,我是明报的记者,也是你的影迷,请问能接受下采访吗?”
向准备过来的摆摆手,江河有些好奇的看着眼前年纪看上去并不大,短发显得很土气的姑娘。
“你怎么知道我今天回香江?”
这姑娘愣了下,还是老实答道:“我不知道,自《枪火》上映后,我从圈里人那里听说您在内地,这才在这里等待。”
“你等了多久?”
“两个多月。”
江河挺无语的看看这姑娘,这是有多一根筋啊,万一自己从罗湖口岸回来,她岂不是白等了几个月?
他不知道的是,在香江这个狗仔队极其猖獗的地方,是个明星都有一大票人蹲点。
即便侥幸拍到一些照片,恐怕也没有等他来的收益高。
至于江河为什么没人跟踪,一方面是因为他人在内地,另一方面就是慑于他的背景了。
“有名片吗?”
“啊,有有有。”
姑娘手忙脚乱从一个小皮包内拿出一张名片,双手恭敬的递到他面前。
“白洁。”
“是,我在。”
“今天采访肯定不成,我还要回家,明天不成因为我要在家陪父母。后天吧,我去明报总部找你。”
“好的,谢谢江先生。”
江河摆了摆手,将行李交给宋哥,正准备上车,意外发现白洁还站在原地。
“需要送你一程吗?”
“不,不用,我搭个计程车就好了。”
“那后天见。”
“后天见。”
豪车逐渐从白洁视野中消失,她依旧保持着挥手的姿势。
又过来好一阵才人来疯似的大喊一声:“啊啊啊,帅死了。”
石澳别墅。
平常极其宠着他的江母,发了好大一通脾气。
对他来说完全不痛不痒的训斥,真的没什么威力。
“阿妈,中午有生煎包吗,我饿了。”
“饿啦,我让阿姨给你...”
话还没说完,池茵就意识到不对:“你饿着吧,看你以后还敢这样。”
“阿妈~”
儿子都是债!
江河确实老老实实陪了父母一天,拿捏父母这方面,尤其是母亲池茵那里,他现在技能点基本上点满了。
只要略微孩子式的撒撒娇,江母保准乐的找不着北。
到了约定的日子,江河稍稍打扮了一番前往嘉业街上的明报工业中心。
金庸先生在五十年代创办的报纸,对香江人最大的影响就是武侠小说。
港岛另一位写小说的作家曾经说过:《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
这话一方面是承认了金庸先生在武侠小说领域的地位,另一方面大概率是讽刺。
原因就是《明报》作者的稿费是出了名的低。
可报酬虽然低,作者仍然趋之若鹜。《明报》开专栏,是身份的象征。
其实这里面还有个香江人基本都知道的笑话,说是一位香江一位散文作家,当初也为《明报》撰稿,要求加稿费。
可最后得到的答案是:“你那么爱花钱,加了又花掉,不加”。
另一位作者也叫他加稿费,他又说:“你又不花钱的,加了稿费有什么用?”
江父跟他闲谈的时候就说过,要向金庸先生看齐,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