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琴挑文君
柳音楼从屏风之后而入。
季晟看了一眼李通。
李通正要为此自得之时,忽而注意到了季晟的目光,不由得吓了一跳。
他又做错了什么吗?
不过季晟就是季晟,即便有一刻的惊慌,却很快镇定了下来。
“你怎么来了?”
显然是在问柳音楼。
“奴婢来为公主取琴谱,忽而想起了此前圣上与娘娘的叮嘱,要来学琴。”柳音楼难以辨别季晟的息怒,隐去了一些细节,回答道。
季晟的心情似乎不是很好。
季晟看着她,她的眼眶还有一丝残红,显然是哭过,此刻的镇定清冷,更像是在逞强。让人不由得心生怜意。但是想想她的泪是为谁而落,这份怜意又变为莫名的羞恼。
“难为你还记得朕的叮嘱。不知琴学得怎样。”季晟冷冷的说道。
“奴婢愚笨,堪堪入门罢了。”
“只怕不是愚笨,而是不肯花心思罢了。”季晟冷笑,她若是愚笨,只怕就没几个聪明人了。
才华自是不必说,就是心计也颇具。当初他惩处黎妃,不就是因为她的进言吗。
“会弹什么曲子?”季晟想了想,试探的问道。
柳音楼:“……”
上一次弹琴还是好几年前,会的几首入门的曲子早已忘光,除了……
那一首,可是,那也说不上是一首曲子。
“奴婢愚笨。”柳音楼如是答道。
季晟气急反笑,“如此,你也敢说你弹奏的出一首完整的曲子?”
旋即又松了一口气,既然如此,她也听不出他方才弹了什么。
“奴婢只会一首家乡小曲,具体叫什么,奴婢也不知道。”柳音楼硬着头皮回话道。
季晟冷笑,指了指跟前的琴。
柳音楼起身,其实她并不如何想弹那首曲子。
她起身,看着那架琴,此琴通体黑色,隐隐泛着幽绿,犹如绿色藤蔓缠绕于古木之上。
柳音楼有些犹豫。
“怎么?”季晟见她迟迟不动。
“这似乎是绿绮?”
季晟有些惊讶,“你听不懂琴曲,却认得绿绮?”
绿绮是四大名琴之一,汉时司马相如曾用此琴弹奏《凤求凰》,琴挑文君,后来成就一段佳话。
“书中有写,故而如是猜测。”其实书中也有描述琴曲,但是毕竟太过抽象,难以想象。
“绿绮,便下不了手了?”季晟轻蔑的开口,似乎是在嘲讽她的浅薄。
柳音楼颔首不语,算是默认,若是绿绮,那必定是天子之物了。
“不过是一把琴而已,你若是弹得让朕满意,赐予你又何妨?”季晟丝毫不在意。
“奴婢愧不敢受。”柳音楼连忙说道,她若是抱着这把绿绮回去,只怕要惊动不少人了。
季晟嗤笑,“还没给你呢,你就在想这个了,也不想想你那微末的技艺能不能入朕的眼。弹!”
季晟都这么说了,柳音楼也只好硬着头皮上前。
她生涩的调试着古琴,过了许久,悠扬的琴声便从她的指尖倾泻而出。泠泠琴音随风入耳,如置身于明月松间,清泉石流。说不出的宁静安适,让人心生惬意。
这是画堂常奏的曲子。
说起来,她们姐妹倒是有趣,她叫音楼,却并不擅长音律,颇擅长书法丹青。而画堂虽叫画堂,却精通音律,于书画上稍稍逊色。
想起画堂,柳音楼心绪微凄,却不在落泪。
季晟的心渐渐地静下来,其实这首曲子并没有多精妙,弹奏者的技艺更不如方才的几位乐师,但是他整个人却在不知不觉间放松,惬意舒怀。
柳音楼一心沉溺于琴曲之中,她做事的时候,总是格外的认真,也难怪事事精通。
一曲毕。
“弹到后面,似泛有悲色,这样的曲子,或许不该如此,你有心事?”季晟挑眉。
柳音楼没想到季晟的耳力高超,只是今时今日,她并不愿意提起画堂。
“这是幼时所学,奴婢幼时罹乱,叫圣上见笑了。”她扯出一抹清冽的笑来,但是任谁都看得出勉强。
季晟见此,便不再问,而是继续点评琴曲,“曲子倒是不错,颇具风味。只是你的技艺,若现在就将绿绮赐给你,怕是暴殄天物了。慢慢学吧,朕先为你留着。”
柳音楼松了口气,“是,奴婢这就去寻乐师学琴。”
“乐师?”季晟反问,看了看李通,“他都把你带到这儿了,你还想去寻何人?”
别以为他不知道,若不是李通,柳音楼怎么可能自己往他跟前凑。
“圣上的意思是……”
“你觉得朕的技艺,尚不如乐工吗?”季晟有些咬牙切齿的问道。
柳音楼连忙跪下推辞,“奴婢何德何能?何况圣上繁忙,乐坊之中乐师众多,远在奴婢之上,奴婢去寻他们即可。”
乐坊人多眼杂,沉香榭虽说地理位置特殊,外边不易看到,但是到底四面开阔,难免就被人看去。
这要是为人所察,她就是一百张嘴也说不清楚了。
圣上教一个宫女弹琴。不要说是宫女,只怕除了公主,季晟教任何女子弹琴,落在旁人眼中,只怕旁人都会感慨那女子如此幸运,能得如此殊荣。
但是并不是感慨女子幸运能够获得天子的指点,而是感慨女子能得天子的青眼。
这还不如抱着绿绮回去呢,抱着绿绮,好歹还能推公主和贵嫔出来说事。圣上疼惜爱女,给一把琴算什么?
季晟听到“乐师众多”之时,眼眸微垂,明白了柳音楼的惶恐何在,也是,他堂堂一个皇帝,教一个宫女弹琴,传出去也不成体统。
不过……
他看了一眼李通。
李通当即会意,连忙开口说道:“圣上指点,不是谁都有这个福气听的。圣上放心,奴才必定不叫人打扰。”
“你已然入门,想必也不需要朕教你怎么看琴谱。既如此,你先听朕弹奏一曲。”说完,季晟随手拿了一本琴谱,看了一眼,轻轻一笑,而后就让人递给了柳音楼。
柳音楼只得硬着头皮接过,她立于一侧,低头一看,是《秋风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