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难道这就是第一批登记的真正好处?
信用社主任却笑了,抬了抬下巴,示意他看向刚走出去的女孩:“那你真觉得,提前知道就一定是一件好事?”
年轻人跟着转头看了过去。
正好看到安松雨因为失神,走到楼梯边都没有反应过来。
他下意识的想叫。
却听到外面有人比他更早出了声。
看着女孩抬起头来看向对方,两人不知道说了什么后,就一起下了楼梯,年轻人才微松了口气。
信用社主任看着年轻人的样子,忍不住笑着摇了摇头。
这还是见的少了。
作为农村合作信用社,农村拆迁这事,很多都是要求来他们这里办银行卡的。
像这样一下子就暴富的人。
仅只是容地这边,这几年都见过好几波了。
信用社外面,刚出来的安松雨一行人,几乎个个都有些失神。
安建平几人看到这种情况,赶紧把人先带回他们家。
等到喝完安建平几人端上来的热水。
稍微缓解过神来后,安松雨几人就发现。
好似,她爸爸包括几位叔伯在内,并没有像她们一样震惊?
刚回过神来的袁琼华也发现了这一点,她格外狐疑的问着:“建国,难道你们已经提前知道了?”
安建国下意识的看向其他几个兄弟。
刚被袁琼华的话提醒的毕丽珠几人。
看到这种情况,更觉得这其中有她们不知道的事情了。
被家里的所有人这么盯着,兄弟几人都有些不习惯。
最终,在其他几人的目光示意下。
还是安建平出面说明了情况:“当初我们签完拆迁合同之后,就去找过文林叔跟文华叔。”
“他们是村干部,更加了解林村的情况。”
“根据文林叔他们所说,看拆迁办给我们测量时的登记方式,我们可以根据拆迁协议中,比较合理的方式来计算。”
“爸,您说的比较合理是……”同为财务人员,安松香瞬间就发现了其中的关键点。
安建平肯定的点了点。
安松香恍然大悟,难怪,她到手能有这么多钱。
原来,作为首批主动登记以及签合同的人。
他们不只得到了前面十名的奖励。
还在各种计算上,都受到了优待。
看安松香这个样子,其他人也赶紧追问了起来。
安松香直接举了个例子来跟大家解释:“像我们签的拆迁合同上,果林的土地补偿,是按照年产值的三倍来补偿。”
“那么,果真的年产值的计算就成了关键。”
“按照合同中的规定,是取前三年的平均产值,或者是前一年的拆迁地平均产值。”
“像我们这种刚承包的,肯定没有前三年的平均产值来计算。”
“但我们承包的果园,并不是那种只拥有果园性子,还得自己一点点开辟出来的新果园。”
“而是已经种植了十来年,果园里的果树,都进入盛果期的成熟果园。”
“所以,就会按照拆迁地,前一年平均的产值一计算。”
“可这个数值,也根本不会是一个标准值,而是一个区间值。”
“区间值?”毕丽珠有些没听明白。
她是彻底的城里人,完全不清楚这些农村的东西。
安松香点了点头,又继续道:“就是同一种果树,也会因为果树树龄,产地,品种等的影响。”
“就自然会有最高产量跟最低产量的差别。”
“不是看平均值吗?”毕丽珠还是有些疑惑。
一屋子人互视了一眼,都没有在这个问题上仔细说着。
安松雨笑着接了一句:“所以拆迁款计算时,就要看拆迁办那边的计算数值了。”
“那我们的计算数值并不是最小的那个?”这下子,毕丽珠已经听明白了女儿的话。
想到当初拆迁协议里,列出来的各种不同水果树龄以及赔偿的价格。
在村里已经待了几个月的安松雨,肯定的点了点头:
“我们的计算值,不只不是最小的那个……甚至,可能还是最大的那个。”
一听安松雨这话,毕丽珠几人都下意识的看向安建民几人。
看到他们肯定的点了点头后,几人才恍然大悟。
难怪了。
他们今天看到的拆迁款会那么多。
“不过,我们的拆迁款应该只是分两次支付。现如今,已经彻底支付清楚了。”同样跟着妻子一起去查看过余额的安建平说着。
“那肯定啊!”毕丽珠几人都纷纷点头。
这么一大笔巨款都已经到手了。
他们怎么还会妄想其它呢?
这实在有些出乎意料之外的巨款,让一行人几乎无心再做其它。
安建平几人下午要回去上班的也罢。
安建国几人干脆商量了一番,就去临河村找安顺和夫妻了。
两位老人闲不住。
在安松雨家住了几天,就因为放不下临河村的新蚕房,直接搬了过去。
安顺和夫妻俩早年在儿子们结婚时。
一直延续的,都是在每个儿子达到适婚年龄时。
就会提前为他们申请宅基地,以及建房子。
房子不说多好,也足以让两个刚成家的小夫妻俩生活了。
这样子既能让儿子在婚姻的市场上,更有优势。
也能够让儿子之间,没有办法相互攀比太多。
所以在最小的女儿出嫁后,他们就只有老两口一起生活了。
后来,儿子们不是没有跟他们商量过一起住的事情。
可老两口自己住了几年习惯了。
反倒不太想再去跟儿子媳妇凑和。
毕竟这江村也不大不小。
一大家子生活在一起的,不知道有多少。
能有个清净日子的,基本都没有几家。
老两口自家是知道自家事。
过习惯了清净日子后,就再也不想去过这样的热闹日子。
所以一大家子早就商量好。
直到老人行动不方便,或者是生病照顾不了自己。
他们就暂时还是不与儿子们同住。
而这一次拆迁,两位老人虽然因为年纪的原因,并没有跟着折腾农家乐这些。
可早年村里号召承包桑基鱼塘跟果林。
他们算是最早响应的人。
只是两人早早的就不依靠儿女。
这能力有限,承包的面积也十分有限。
即使如此,在这一次拆迁中,两位老人也直接变成了百万元户了。
上一次,第一笔拆迁款到账时。
江村那些至今四世同堂都没有分过家的人家,就不知道有多么羡慕他们呢!
这一次拆迁款到账时。
两人却几乎独自在临河村,也不知道他们现在知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