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袁琼华算的账
听到熟悉的地址从四婶嘴里说出来。
安松雨握筷子的手都紧了几分。
紧接着,安四婶又笑着道:
“如果大嫂你们想暂时搬过来,我们家也正好一起找找其它住处。”
“怎么了?你们不是一直在那里住的好好的吗?”毕丽珠顾不得瞪不懂事的女儿,赶紧关心的问着。
“房东想把那房子给卖掉了!”安四婶有些遗憾的说着。
以往也总觉得,那房子好似问题比好处多。
也就是相比起村子里,她觉得还可以接受。
可现在,真的说要搬出去,她好似又有些不舍了。
“这样啊……那也确实只能搬了。”袁琼华理解的点了点头。
眼看着几人的话题又要转走了,安松雨赶紧三两口喝掉面汤。
然后快速的坐过去,问着:
“四婶,那房子有人来看吗?”
“如果有人买了不是自住的话……你们也不用搬啊!”
“毕竟带租出售,也省得新房东西再找租客!”
“更何况,你们还是长久在那里租房子的人呢!”
毕丽珠僵硬的表情微微放松了几分。
她还以为女儿突然间过来,又说些什么唐突的话呢!
幸好,看样子她刚才是真的不知道四叔四婶家在哪里,所以才会问出那种话来。
“你弟弟也是这么说的。”安四婶更遗憾了几分:
“只是那个老房子,实在是没有什么人愿意买。”
“房东都说了这么久,也就偶尔有几个人来看看。”
“有的仅只是看看外表,就直接走了。”
“有的倒是进去看了看情况,可也仅只是看中了外面改的那个铺子。”
“对于里面的房子跟院子,他们实在是很难看上眼。”
“所以现在房东想着,先把房子收回去,然后花点小钱收拾一下。”
“这样可能比现在这样放着,还容易卖出去。”
“那……”安松雨下意识的握紧了拳,舔了舔嘴唇,才问着:
“房东就没有问过你们跟那家开店的,要不要买下来吗?”
“按理来说,他们应该会优先问你们才是!”
“这倒是问了,可我们两家都没有考虑过。”安四婶温柔的对着安松雨笑着。
她有些遗憾,以往怎么就只想着要远离伤害。
却忘记了,家里也有人,总是对他们那么关心。
甚至,就连没有跟他们见过多少次的侄女。
都这么认真的想帮她们出谋划策。
安松雨假装不在意的笑问着:“那他们准备卖多少钱?”
这个问题一出,别说刚才就觉得安松雨有些不对的安建平、安松香两人了。
就是原本没有觉得半分不对的袁琼华几人,也都微微一愣。
“因为他改造了一个商铺出来,开价足足八万块!”安四婶的声音,让几人都回过了神来。
特别是袁琼华,她若有所思的端起茶杯,轻抿了一下。
唇都没有沾湿,又捧着茶杯,放在翘起的二郎腿的膝盖上。
若有所思的目光,时而没有焦点,时而又停留在屋里的其她人的脸上。
直到几人的话题,已经重新转移到在安四婶周围租房子的事情。
安松雨也已经半天没有说话的时候。
袁琼华突然之间开了口:“那……雨兰,那家店铺是做什么的?”
“一个月?不对,一天的营收大概是多少,你能知道的大概吗?”
“还有,房租多少钱?”
安四婶微愣,完全没有想到,大嫂怎么又把话题转回来了。
可她仔细起了好一会儿,才道:“店铺就是普通的杂货铺,还加上了修自行车,给自行车打气。”
“至于具体的收入……我们还真没有注意过。”
“倒是他家的孩子,以前跟我们家孩子玩的好。”
“好似偶然间提过,他家生意平常不太行,日收入也就几十块。”
“但小孩子上学的时候,就生意不错了。”
“还有过节或者厂里放假什么的,生意也比较不错!”
“至于房租的话,我想想,好似以前低一些,后来跟我们的房子一样,也涨过价。”
“那铺面是外面的两间房改的呢!”
“虽然不像我们院子里,足足三个房子一个厅,还有个厨房、厕所加院子。”
“可怎么着也比我们现在加起来的600块一个月多很多了。”
“这样啊……那我就计算个价格不算太高的,800块?不对,900块吧!”
“加上你家的房租好计算。”袁琼华笑看着耿雨兰:
“如果你们两家的房租加起来,是一个月1500,那一年也就是近两万了?”
“看样子你们房东是真缺钱了。”
“这随随便便几年就能靠房租赚回来的房子,竟然就这样直接卖了?”
袁琼华语气中的不可思议,实在是太过于强烈。
别说当事人耿雨兰,就是厅里的其他人,也都默默的算起了这笔账来。
结果不算不知道,一算……那可不是!
8万的房价是很高没有错。
可如果一年也能有近两万,那不是四五年就回来了?
四五年看着时间好似很长。
可只需要四五年时间,就能得到一套房子。
而且,还能持续收房租。
一时间,耿雨兰都觉得当初拒绝这个提议的一家人,好似都傻的厉害。
早反应过来的安建平两人却格外无语。
这是八万块钱的问题吗?
问题是,在没的拆迁之前。
他们谁家能够有这么大的手笔,随随便便的就拿出八万块钱来?
而且,刚才四弟妹也说了。
如果不是那家改了商铺,那房子怎么着也不会值这个价格的。
不然,这么多人去看了,怎么就一直还没有人接手呢?
不过想想四弟一家从拆迁上获得的收入。
且他们家在幸福花园里买的房子,也确实一时半会住不进去。
相对于重新搬个地方就住半年,把这房子买下来也不错。
安建平作为财务从业人员。
不管是从金钱上,还是从人民的需求上。
都已经看出来了房产供小于求的现状。
在没有其它投资渠道的情况下。
把手上的钱放在房产上,也不见得是件坏事。
毕竟,他们在林村听到的,可不只是拆迁经验。
还有无数人,看中他们拆迁后的丰厚荷包啊!